友导读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力抓好农业生产,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不少两会代表委员认为,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乡村发展的硬实力、软实力,归根结底要靠人才实力。
数据显示,目前乡村振兴的人才总量和专业人才缺口仍然巨大。对此,在全国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委员为如何做好“人才”文章,纷纷建言献策。
01
孙军:建议支持大学生投身乡村振兴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一里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孙军在走访农业企业和农户时发现,乡村振兴,首要的是产业兴旺,最关键的是人力资源。
孙军提出,首先,高校创建乡村振兴学科专业,为培养领头雁勇于担当,政府应有计划地支持和选择一些高校创建乡村振兴学科,高校要以此为己任,主动有为地制定可行的学科建设规划,努力提高专业设置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契合度,提升为‘三农’服务的能力。
其次,要建立县级平台,为大学生投身乡村振兴和争当领头雁提供展示舞台,并加强指导,营造支持大学生投身乡村振兴争创领头雁的浓厚氛围。
02
刘庆民:积极培育乡村“三农”带头人和“新农人”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泗水县苗馆镇隈泉庄村乡村医生
刘庆民认为,目前有意愿投身乡村建设的人才越来越多,但农村的福利待遇、创业扶植、公共服务等方面政策保障还不够,使得优秀人才难回流、留不住。
刘庆民建议重视乡村“人”的发展,积极培育乡村“三农”带头人和“新农人”,加快构建资金、资源、项目、技术、培训等全要素服务体系。
同时,充分运用税费减免、用地支持、社会保障等福利政策,解决引才难、育才难、用才难、留才难问题。
03
鲁曼:允许并鼓励城市离退休人员返乡养老助力乡村振兴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建湖县天和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鲁曼表示,城市离退休人员返乡养老既是多途径解决养老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重振乡村经济、重建田园文化的有益探索,应引起各方面的注意。为此,她建议:
第一,各级政府可本着自愿原则,重视返乡养老的传统。这既可以解决离退休人员叶落归根、回归家园的问题,也可以使城里资金和人员向农村流动,助推乡村振兴。
第二,允许城市离退休人员回到祖籍、出生地、长期居住或工作的地方继承或购买宅基地,重修或建设房舍,合法取得生存空间。
第三,鼓励城市离退休人员回乡参加乡村经济建设,投资农业,将城里的经济资源带到乡村。鼓励城市离退休人员中的科研人员参与家乡的农业农村开发、环境整治活动,切实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鼓励有条件的城市离退休人员,参与家乡的经济投资,提供项目合作,加强城乡之间的经济交流。
第四,鼓励城市离退休人员回乡参与文化建设。离退休人员可以根据当地自然人文特点,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打造有新时代特点的文化村落和景观。
第五,鼓励城市离退休人员回乡参与教育活动。城市离退休人员中有相当多的教师,可以利用他们的特长,担任乡村学校的教师,为农村孩子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鼓励城市离退休人员参与乡村文化教育活动,开展科学普及、文化宣传、国学教育、美术音乐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乡村文化生活,让农村不仅是生产粮食的地方,更是滋养人的心灵和精神的地方。
04
李孝轩:建议实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行动计划”
全国人大代表、云南工商学院执行校长
李孝轩建议实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行动计划”,鼓励高校设立乡村振兴产业学院,一方面,设置包括现代农业技术、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模块在内的技术技能课程,发展农村致富带头人;另一方面,通过构建产、学、研、用综合服务体系,将培育乡村本土人才与引进外来人才结合,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
李孝轩建议,加快建立乡村振兴人才“引育用留”激励机制,全面打通乡村振兴智力扶持、技术支撑、惠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使农民成为体面职业,农业成为高附加值产业,促进乡村长治久安、共同富裕。
05
张天任:深入实施“乡贤带富工程”
全国人大代表,新川村党委书记、天能集团董事长
一是健全乡村人才回归政策。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出台指导政策,各地政府在健全人才回流机制上出新招、出政策。如创新激励机制,在人才引进政策上加大税收、场地、工资等方面的大力优惠激励;建立专项工作组,对在外人才资源进行专项调查,建立人才储备库,定期开展活动,增强在外乡村本土人才对家乡的认同感、归属感,激发回报桑梓的热情。
二是实施回乡创业帮扶计划。地方政府统筹各项政策资源,金融计划出台帮扶措施,结合乡村农业现代化建设,统筹乡村各项优惠政策,制定乡村本土人才回流创业扶持计划,多方筹措创业发展基金,从土地流转、融资担保、贷款贴息、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创业扶持,吸引更多本土人才回归家乡创业。
三是营造回乡创业营商环境。建立跟踪服务机制,安排专人担任联络员,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困难;建立表彰激励机制,对创业优秀人才给予表彰奖励;加大宣传力度,为回乡创业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让他们留得下,干成事,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06
刘文新:建立青年人返乡创业保障机制
全国人大代表、信阳文新茶叶公司董事长
刘文新建议,要树立乡村振兴的人才导向,积极营造青年成长发展的良好环境,鼓励、支持、吸引大学毕业生、外出创业成功人士等青年返乡回乡发展,建功立业。
要建立适应青年成长、体现青年特点、符合青年发展的“回归”乡村振兴激励机制,积极引导青年回归家乡、建设家乡,在乡村振兴中充分发挥青年主力军的作用。
要培养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分布适宜、作用明显的新型青年职业农民队伍,不仅培养和强化他们的家乡情怀意识,更要优化和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增强和提升干事创业的本领。
07
牛三平:鼓励城镇退休人员回乡助力乡村振兴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工商学院院长
牛三平介绍,城镇退休人员,尤其是60岁至70岁的人员,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在各自的工作领域都具有一定的业务能力和管理经验,既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也具有以知识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愿望。他们回乡养老可以为乡村注入活力,推动农村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服务,带活乡村经济,引导农村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牛三平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出台政策鼓励支持城镇退休人员回乡养老。首先要统筹规划全国乡村回乡养老基础建设。其次要设立专项经费,一方面改善回乡养老的生活配套条件建设,另一方面用于城镇回乡养老人员的生产生活专项补贴。
08
张宪省:给予涉农专业毕业生创业税收的优惠政策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农业大学校长
在相关人才培养方面,张宪省建议: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加大对地方农业高校的支持和政策的倾斜力度,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好的人才服务;在农业院校农科类专业中持续扩大部分农科生的规模,并全部纳入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后备人才库,同时给予涉农专业毕业生创业税收的优惠政策,以此来吸引更多的优秀青年学生加入 " 三农 " 队伍;强化校企合作,建立共赢的合作机制,加大驻地政府对涉农高校在政策和经费方面的支持力度。
关于如何让年轻人扎根乡村建设,张宪省认为,一是环境留人,进一步加大农村基础建设的力度,创造良好的农村人居环境;二是事业留人,大力引导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现代农业,让年轻人觉得有舞台,有奔头,用事业把年轻人留在乡村;三是感情留人,打好乡情牌、乡愁牌,用感情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四是政策留人,通过政策倾斜,金融支持,职称评定等举措,保护好、激发好乡村人才服务乡村、振兴乡村的积极性。
09
张青彬:推行农村干部专职化管理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曲周县爱心车队队长
村干部是农村基层的‘主心骨’,是乡村振兴的坚实力量。张青彬建议推行农村干部专职化管理,让村干部专心投入村情事务,一心一意促进乡村振兴。
推进村干部岗位专职化。适当提高村干部特别是村支部书记的岗位条件,探索拓宽村干部进入渠道,合理确定工作待遇,明确村干部上升渠道,让更多热爱农村工作的能人留在农村,助力乡村发展。
推进村干部待遇专职化。国家应加大财政补贴力度,提高专职化村干部工资报酬,合理解决专职化村干部“五险一金”待遇,同时制定村干部奖补办法,激发村干部干事的动力。
推进村干部考核专职化。可以参照乡镇机关干部进行日常管理,建立完善考核机制,对挂名不在岗、在岗不在位、思想僵化、享受好待遇不出成绩的村干部,做到精准考核、精准发现、坚决调整,不断推动村干部由半脱产、副业化向全脱产、专职化转变,为乡村振兴留住实用的人才。
10
龙献文:设立各级乡村人才振兴培训中心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湘西自治州古丈县默戎镇牛角山村党支部书记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龙献文建议,继续实行党委、政府派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员。设立各级乡村人才振兴培训中心,并在大专院校、职业院校设立乡村振兴人才专业和课程,编制实用教材,邀请相关领域专家、企业家精准指导,加强乡村振兴本土人才培养力度。
同时,出台吸引大学生回乡创业就业优惠政策,实行人才共享宽松优惠政策,允许拥有公职身份的专业技术人才在权力清单外、完成本职工作前提下,双向选择在乡村兼职,凭劳动获得合理报酬。加大乡村人才振兴宣传力度,营造吸引人才回乡氛围。
11
李洪亮:打造“乡村振兴职业经理人”队伍
全国人大代表、九江市柴桑区新合镇镇长
怎样的人才可以成为“乡村振兴职业经理人”?他建议,需要权威专业的相关学界业界机构,提供相对完善的人才一体化服务,也期盼能够建立全国统一的资质评价体系。
李洪亮表示,打造“乡村振兴职业经理人”队伍,相当于农业社会化服务中的一项教育培训服务,是现代农业转变为分工细密、协作广泛、开放型的生产方式的过程,也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李洪亮建议,培养“乡村振兴职业经理人”,可以用市场化手段解决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让农村农业成为创新创业的新天地,也是对乡村振兴的“精准助推”,用社会化服务举措促进乡村振兴战略。
12
余留芬:加强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盘州市淤泥乡岩博村党委书记
作为一位常年扎根于大山的村干部,余留芬实打实地见证了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对于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性。
余留芬建议,要设法留住本地人才,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展所能、大显身手。在发展兴村事业上,本地人才有着坚实的优势,首先是本地人才对于乡情的了解,其次是本地人对当地有着与生俱来的亲情,他们熟悉村容村貌、了解村情村故、明了村需村难,只要稍加培养引导,将是融于村、推动村持续向好发展的中坚力量、长久能手。
“留住人才要在待遇上下功夫。”余留芬在建议中写到,农村基层组织和村级企业是留才、引才的主阵地,但待遇低、村级产业薄弱,长期制约留才、引才的开展。接下来,她希望能够通过积极创新农村基层组织福利待遇机制,发展壮实村级产业,努力发展、支持农村产业等方式,营造留才的大好政策趋势,让基层人才在乡村振兴战略上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