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霁翔:文化遗产应该重回于人们的生活中

什么才是好的文化遗产保护的状态?单霁翔认为,文化遗产应该重回于人们的生活中,只有人们在生活中感受到这些文化遗产的魅力,人们才会倾心地保护这些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才会有尊严。

2019年9月20日,“世界旅游联盟•湘湖对话”在杭州市萧山区开元名都大酒店继续举行。作为20日上午“湘湖对话”的压轴大咖,故宫学院院长单霁翔为参会者带来了题为《文化的力量—让文化遗产资源活起来》的演讲。

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什么才是好的文化遗产保护的状态?单霁翔认为,文化遗产应该重回于人们的生活中,只有人们在生活中感受到这些文化遗产的魅力,人们才会倾心地保护这些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才会有尊严。

作为“故宫守门人”,在单霁翔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这段时间里,人们对故宫有了更多、更深、更广的了解。2018年,故宫博物院接待了1750万名访客,跟卢浮宫相比多了700万人。

申遗之路:艰苦卓绝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拥有不计其数的文化遗产,故宫仅仅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片段。1987年,中国有了第一批世界遗产,长城、周口店猿人遗址、秦始皇联合兵马俑、明清皇宫、敦煌莫高窟和泰山等历史旅游景点进入世界的关注中。紧接着,世界文化遗产范围不断更新,“我们的江南水乡,我们的传统村落,我们的民族村寨,人们生活在其中的这些地方也进入了文化遗产范围。”单霁翔指出,文化遗产就这样和千家万户产生了联系。

越来越多的城市希望把自己的文化资源、遗产资源进入保护之列。单霁翔提到,在2004年世界遗产大会上,又通过了一项决定,即无论国家大小,每个国家只能每年申报一处文化遗产。这对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来说,这个选择是极其困难的。因此,也开始了一段“艰苦”的申遗之路。

单霁翔以五台山和杭州举例,分别讲述了维持文化遗产的不易。他还记得2006年五台山提出申报世界遗产的时候,“一千多个小饭馆、小茶馆、卡拉OK、洗脚屋,你说僧人怎么念经?”单霁翔强调,这是不可持续的旅游开发。他们将现代化的设施搬离核心区域十公里外,并进行了绿化。而杭州西湖的景观特色是三面云山一面城。要成为世界遗产,就要确保三面云山不能有一栋新的建筑出现。“十年,一个新的建筑都没有到三面云山里面。就从申遗开始,杭州坚定不移从西湖时代走向了钱塘江时代。”

故宫:不能把99%的文物都“藏”起来

故宫是一件世界遗产,同时是世界收藏文物藏品最丰富的宝库。单霁翔给大家科普了一个名词,“故宫跑”。长期以来,进入故宫博物院的观众都会目不转睛地往前面走,走向三大殿。“但是突然间有一天,很多的观众进入了故宫博物院了以后,他们都往西边跑,越跑人越多,越跑越快,就有了新的名词,故宫跑。”人们的目的地都是同一个,武英殿。

这次事件也给故宫提了一个醒,“我们再也不能把99%的文物收藏在库房里面了!”于是故宫开始坚定不移地开始扩大开放,过去故宫博物院只开放30%,2014年终于开放率到了52%。2015年开放到了故宫的65%,2016年开放到了76%。到今天,故宫已经开放到了80%以上,过去竖着很多非开放区的牌子变成了展区、展馆。

2014年故宫推开了一座大门:隆宗门。整个西部区域第一次开放,属于故宫中“退休女性的世界”展示到游客面前。故宫库房里,躺在地上的兵马俑他说,“当我们的文物得不到保护,得不到展示的时候他们是没有尊严的,他们是蓬头垢面的。只有得到了保护面对观众的时候才会神采奕奕,才会光彩照人。”

寿康宫、慈宁宫花园、畅音阁、所有的城门和角楼都开放向大众,一座座城门变成了展厅。过去只能远远眺望、拍照的角楼,今天都可以走近。

“日寇侵华,故宫文物被迫南迁,把这么多文物装进木箱子分五批运到了上海。在南京修故宫博物院的分院。1937年1月这批文物运到南京,仅仅一个月时间,南京告急,又进行漫长的西迁。最险的一条路是宝鸡汉中走到了秦岭。七年零四个月,故宫人在,文物在,坚守着这批文物。1945年日寇投降,这批文物运到重庆。最后一箱都没有少。这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保护文物的奇迹。”单霁翔说,这体现了故宫人做事的精神,坚韧不拔,锲而不舍。

转变思想:每个人都有保护文物的责任

单霁翔提到,长期以来部门行业系统将文物保护视为自己的专利。“但是我们不断地问自己,你真的有这个能力吗?你真的能承担这个责任吗?”现在人们开始意识到,每个人都有保护文物的责任,都有保护文物的权力义务。只有把保护文物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受益权交给亿万民众,文物才更安全。

所有故宫的空间都变成开放的空间,清场之后,强大的安全防范新系统覆盖着故宫的夜间,“整个开放的故宫交给亿万民众来守护才会更安全。”单霁翔这样说。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播映以后引起大众的共鸣,故宫开放了文物医院,在这里汇集了200名文物医生。今年故宫博物院希望招聘88名新员工,结果最后有四万多人报名。文化加科技的修复方法使得碎到上千片的古画“起死回生”,堪称“奇迹”。

单霁翔真诚地表示,“希望不断开放的故宫博物院成为人们生活中一片文化的绿洲。”就像“太和殿”的命名一样,和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之一,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

“每个民族都有他们值得骄傲的历史,也都影响拥有他们向往的未来。各国观众走在故宫博物院,看到今天把世界最大规模的这种木结构宫殿建筑群保护得如此有尊严,如此壮美会感动中国对世界文化遗产所做出的积极贡献。”单霁翔总结道。

什么是好的文化遗产保护的状态?单霁翔认为,文化遗产不再是锁在库房里面,而是应该重回于人们的生活中。只有人们在生活中感受到这些文化遗产的魅力,人们才会倾心地保护这些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才会有尊严。

专题报道:https://ishare.ifeng.com/c/s/7q4wa9ZvMky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