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市埇桥区:王枣子 从濒危物种到金山银山的生态振兴之路

在埇桥区夹沟镇,一片片仿野生种植的王枣子随风摇曳,绿意盎然。这里不仅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宿州王枣子”的发源地,更是宿州绿源中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践行“生态保护+产业振兴”的实践场。绿源公司通过抢救性保护濒危物种、创新林下经济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科技与生态的双重动力。

宿州王枣子,是唇形科香茶菜属全球第91个新种,因药汤色味似枣而得名,自古便是宿州民间治疗恶疮、肺病的“神草”。据《宿县志》记载,王枣子早在秦汉时期便被用于治病疗伤,民间流传着“是疮不是疮,三碗王枣子汤”的谚语。其清热解毒、抗菌消炎、止咳平喘的药效,尤其在治疗肺部疾病方面,展现出显著疗效。

20世纪80年代,因环境变迁与过度采挖,这一珍稀药材濒临灭绝。宿州绿源中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的成立,正是为了守护这一生态瑰宝。绿源公司负责人韩正宾介绍道,“88年我在宿县地区医药站当经理的时候,有两个职工患了肺病,我回家找王枣子找不到了,我就开始把野生的集中到了山上,慢慢扩大,现在有3000多亩,主要目的就是保护物种资源,这也是我们夹沟特有的。”

这种“原生态仿野生林下立体种植模式”,不仅有效保护了王枣子的种质资源,还为科研和工业化生产提供了稳定的资源保障。自1992年以来,绿源公司承担了多项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包括国家863计划、安徽省技术创新计划等。韩正宾说:“经过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肺科医院、上海华山医院、苏州大学等联合开发,发现王枣子不仅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的作用,主要是有免疫调节的作用。”

公司发现王枣子水煎液和醇提液中含有的化学成分,对免疫调节、抗炎等具有显著作用。目前,公司已获授权发明专利8项,并与苏州沪云公司合作推进两个全球一类新药的临床试验。此外,公司还计划开发王枣子提取物在日化领域的应用,如口腔护理产品和皮肤修复化妆品,进一步拓展王枣子的市场价值。

宿州王枣子之所以有着独特的药效,离不开其对生长环境的严苛要求。宿州绿源中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种植基地生产负责人武彬柱向记者介绍道,“我是本村村民,在山上种植王枣子30多年了,王枣子确实是一种好药,但是它的要求也特别高,需要无公害、原生态,不能打药和上肥,全靠人工除草。在雨水调和的情况下,每隔三个月能采一次,一年能采四五次。”

在夹沟镇,王枣子的种植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还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绿源公司帮助农民实现了增收致富。村民满遵义告诉记者,“我家离王枣子基地不远,在农忙时间我就不过来干活了,闲的时候可以来到这来干点零活,并且有一定的收入,一个月挣个一两千块钱也能补贴家用,再一个离家近,对家里孩子老的也能照顾的周到,有些活也不耽误,我感觉在这工作非常舒心。”

夹沟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夏中华表示:“王枣子历史悠久,药性独特,是夹沟特产,面积3000多亩,多集中在石质山上,既有经济价值,又有绿化石质山的作用。近年来夹沟镇政府大力发展王枣子、羊肚菌等林下特色产业,带动周边村民就业,助力乡村振兴。”

从民间谚语中的“三碗汤”到国际期刊的分子结构图,从濒危物种到万亩药田,宿州王枣子的重生之路,是传统中医药与现代科技交融的缩影,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项锦 张欣欣)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