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世界变得更好了吗?

2005 到 2020,这十五年来,整个社会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技术飞速发展,每个人的物质生活都在不断进化,而精神文化生活,到底走向了繁荣还是衰败?

十五年里,贾樟柯从《站台》一路拍到了《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在《站台》里,诗人西川扮演了一个文工团的领导,如今,作家梁鸿成为《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这部纪录片其中一位主角。

吴晓波和许知远,从共事的伙伴,变成了各自行业的创业者,而孔亚雷、蒯乐昊、彭剑斌这些天南地北的小说作者,渐渐聚集到单读出版的阵容。

一家活了十五年的独立书店,以及它所经历的起伏跌宕,是这个时代万象的一个切面。在第六届单向街书店文学节暨单向空间十五周年纪念活动上,作家、学者和艺术家们齐聚在一起,将这十五年社会变迁的图景和盘托出。

十五年来,这个社会发生了什么变化?

陈嘉映(哲学家、作家)

实体书店在现在这样一种电子化、网络化的环境中,的确艰难。以单向空间为代表的书店,还在维持着一种精神形态。单向空间是一个旧形式加上新创意,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存在,把中国这样的精神要素承传下来。今年在网上流传的庚子年的任务,挺过来就是最大的成就,我们不知道能挺过多久,但是我们终究希望,这种精神品质在挺过一年又一年之后,能够在中国重新繁荣起来。

夏鹏(友邻优课创始人)

我最早跟许知远老师的对话来自读他的书,后来开的书店,再后来录的节目。今年单向发起“保卫独立书店”,我们就站了出来。我们其实不是教英语的,我们是教英文的,我很强调文化的“文”字,因为“语”是个工具,“文”才是我们能够真正承托精神的地方。我觉得这种精神的火种肯定还有,可能现在火苗小一点,但只要有火星子,就能传承下来。所以让我们无用、自由,先这么待着,等待未来的春天。

马寅(阿那亚创始人)

这些年互联网兴起之后,商业越来越难,所有的行业其实都面临着全面被整合、被升级的状态,但是我们现在越来越有信心的点,也是文化、艺术、文学带来的。商业世界这些年最大的一个反思,是发现自己认知的边界,但是文化艺术带给我们很多的启发和灵感,它拓宽了你认知这世界包括商业空间的边界。突然间我们发现商业空间不是这间屋子这么大,可能是整个社区这么大。我们可以跳出这个屋子,在外面找到自己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十五年来,我们为什么仍然需要对话?

【主题论坛-对话的精神】现场

西川(诗人)

整个世界包括我们中国,都处在一个巨大的转折点,你用过去的知识,能讨论13、15世纪的问题,但面对现在和未来都不够用。这个时候一方面是茫然,另外一方面也会问自己,能不能在茫然中钻出一条道来?疫情当中,我也写过宋代美术,对话不只是跟当代人对话,也可以跟远方的人、死去的人、古代的人对话。在今年特殊的情况之下,我个人有很多对话是跟不同的时代、远方的声音进行的。

贾樟柯(导演、作家)

18年前,2002年的时候,我拍了一部电影《任逍遥》,影片是以我的老家山西大同,这样一个煤矿城市为背景拍的年轻人的故事。很多时候,我的故事、人物,我对社会的理解、判断并不是很清晰,更多来自真实的生活经验。所以,我更加需要他人的观点,需要对话,需要把属于各自世界底色的东西呈现出来。这些年我一直很享受对话,它们让我保持以电影领域为出发点来关照更广阔的世界。

梁鸿(作家)

这么多年我有一个经验,倾听特别重要,这是对话精神的前提。当你试着倾听他人看似偏见非常大的话时,你会慢慢找到他的逻辑、出发点,这样才有可能了解他的生存层面、情感层面,直至充分地理解这个世界。对于写作者、拥有一点点文字能力的人而言,一个非常大的工作就是把你的精神呈现出来,同时把对他人的精神理解呈现出来。这样,你的作品,不管是关于现实、历史、学术的,才有形成对话、思辨碰撞的可能性。

【主题论坛-对话的精神】现场

吴晓波(财经作家)

这个国家的变革会非常漫长。很多人认为可以在他们的生命周期内解决这些问题,我之前花了很多时间看中国的演变史,就写了一句话,中国现代运动的摇摆,它的长度会超过我们的生命。今年的疫情,只是几十年中国经济改革过程中所遭遇的突如其来的打击,每个人的反应可能消极,也可能是积极,而我希望找到积极的因素。对于最终产生的后果,我不是很焦虑,因为这个过程会非常漫长。

李伦(腾讯新闻副总编辑)

我在网络公司工作,人文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之间的对话的困境,对我来说是每天都会经历的,怎么寻找跟数据、跟利益的对话,我发现非常困难。如果我还有一点责任感,就会觉得我们国家当下的境遇非常重要,我特别希望解决这个问题,自己解决不了,就到处求教。旅行也让我有一个喜忧参半的感受,我发现全世界的人,居然都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我们都在寻求对话,都遇到了困境。

许知远(作家、单向空间联合创始人)

单向开创了在空间里对话的特性和习惯。确实,在对话之中,我们理解常人,也厘清自我。我特别能体会那种试图理解别人却发现被别人理解的欢畅感,有了欢畅感,社会上的焦灼和冲突就会减少。有一部分被理解,人就会更放松,对话就能不断地深入,就带我们进入了隐蔽的欢乐。所以我希望,我们一起再走下一个15年。如果大家吃饭的时候都在看手机,形成不了自我理解和对他人的理解,这种生活有什么意思呢。

十五年来,还有人在关心文学?

【文学圆桌-小说与我】现场

孔亚雷(作家、译者)

每个作家都会意识到,写作更重要的是了解自己,这个自己是潜意识的自己。小说自带一种自我更新、自我革命,它像一个有机体。为什么读小说?我认识很多真正爱书的朋友,他们特别快乐,没有什么可以真正伤害到他们。读小说是成本最低廉、性价比最高的事,但它是有门槛的。任何美妙的东西都有门槛,指望有价值的事物没有门槛,这是非常可笑的。

阿乙(作家)

我四十多岁了,我发现自己进入了一个巨大的创作困境。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我读《红楼梦》,读托尔斯泰,发现很多小说都是富人家写的,不是我们这样的人写的。这个时候,我就对自己有了一个巨大的认知,无论我有多大期望,也可能不会是伟大的小说家,我只能生活在这个时代里面。但对我而言,看不懂哲学,又不想打游戏,就读小说,就是这样。

彭剑斌(作家)

有一天不知道是什么触动了我,我觉得一切都是幻灭的,那天我也不喜欢文学了。这种感觉让我痛不欲生。第二天醒来,那种感觉消失了,我又重新喜欢文学了。之前我放弃一个爱好没有任何感觉,但我这辈子只有一天是不爱文学的,但那一天的感受极其糟糕。爱文学,这跟能不能发表、出版不是同一个问题,我只会一天一天地热爱文学。

蒯乐昊(媒体人、作家)

我写小说才两年,但这把年纪已经读了四十年的小说。小说看起来没有用,但里面什么都有,人们最初有小说也是出于这个诉求,希望消遣,希望看到他人的故事。好的小说不像成功学那么直接,它的知识是另外一个东西,像空气、风,无所不在。小说的本质就是这样,我们需要知道别人是怎么活的来确认我们自己,确认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到底为了什么。

班宇(作家)

我始终把阅读小说当成消遣和冒险,我在其中能得到精神上的愉悦,而这个愉悦并不需要对我的生活产生多大的价值。我相信很多人看小说也是这样。我阅读时候的心态非常放松,从来没有想从一本小说里得到人生的启示、未来道路的指引,就是想让它们陪着我度过一段时间,这就是文学对我的价值。

陈春成(作家)

问小说有什么用,就是在把它当成工具。比如说我做一个陶器,它本身的质感和形状就是它的目的,而不是要用这个瓶子装什么东西,装什么伟大的思想。我们有时候可以倒过来看,一篇特别伟大的小说,哪怕只有28个字,它会给我一个错觉,不是小说对生活有什么意义,而是宇宙的意义或许只是为了产生这篇小说。

十五年来,时间留下了怎样的线索?

如果用一件事串联起单向空间的十五年,那会是哪件事?15年里,单向空间从最开始做书店、做沙龙,到后来做Mook、做出版、做产品,做一个层次丰富的公共空间。最终,我们选择这15年里做过的1500场沙龙,作为单向空间15周年纪念展的串联线索。

《无尽的对话》单向空间十五周年纪念展开幕@单向空间·阿那亚店

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单读设计师李政坷这样介绍他的想法:

“沙龙是单向空间最开始为人熟知的一面。从圆明园的小院到今年疫情期间的线上直播,我们在15年里做了1500场沙龙,它们的时间、地点、主题和参与者,全部印刷出来,挂在了书店。这就是在这个空间里15年来发生过的对话,它们还将继续下去,成为无尽的对话。或许,我们可以从这15年来所有沙龙的主题中寻找到这个时代的某种线索,某种趋势。”

单向的荣誉出版人和读者朋友们都加入到文学节中来,他们也谈了自己这15年来的变化和感受。

@Castling

在过去的15年中,人们又目睹了一场技术革命席卷全社会,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公众参与,也重塑了社会情绪。人们乐在其中,分不清自己是这个系统的受益者、参与者还是受害者,或者三者都是。主编吴琦说过:“如果真的对出版、媒体、知识文化有兴趣,那么不论如何,继续工作就行。事实上我看到有许多荒地需要去开垦去填补,这些都是我们的可能性,不要太早自我放弃。”15年了,我和单读依然挣扎。许知远敦促知识分子在公共舞台发出自己的声音。尽管声称无能为力,但这些话语本身就是一个开端。

@VM

这是我参加的第一场,肯定也是印象最深的线下沙龙,它因作家们毫不掩饰旳鲜明性格而变得有趣起来。孔亚雷的愤世嫉俗,阿乙的幽默诙谐,蒯乐昊的自信善言,班宇时不时插科打诨,彭剑斌和陈春城两位青年作家对“老”一代观点的不愿苟同。当然还有主持人罗丹妮的控场能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整场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不停手举提示倒计时纸张的工作人员;那些为抢时间布置会场蹲在露天场地吃盒饭,于电影院、剧场门口始终保持微笑、迎来送往的店员们;十五周年纪念展开幕仪式上,紧张得声音微微发抖,叙述自己如何与书店一起走来的店长……他们是1500场活动幕后的背影,是他们的辛苦付出、保持理想、艰难生存,让每场精英云集的活动都成为了一个节日。

@aline

自许知远先生创办单向空间以来一直跟随至今,我也算是个老单向迷了!过去十五年内多少个令人难忘的阅读、聆赏时刻,尤其今年疫情发生时,听书店小哥哥小姐姐激情荐书,颇感动!单向历成为每日翻读并做笔记的喜事,跟随群友一起共读打卡是我难忘的经历,并养成了用图文+语音多种形式打卡的好习惯,以至于把这种方式也带去另一个共读群,引起网友跟随共读一本较难完成的小说《追忆似水年华》……会一直跟随单向空间,祝福大家一起成长!

@卡蓝

这次文学节,在疫情的阴影挥之不去的时候,还能聚拢这么多人,听到这么多大脑思维的碰撞和人生的经历、经验,给人一种仪式感,我觉得很不容易。在“对话的精神”主题论坛上,李伦老师说,他最近做了一个《十三邀》的读者访谈,很多读者都不转发朋友圈,他们都说了一个词,叫羞耻。窥一下文学的发展,从80年代以来,似乎渐渐离开了主流大众的空间和视野了,而我们这些还热爱文学的人,被贴上了“文艺青年”的标签,变得不太爱表达了。我觉得这也是单向空间举办文学节的意义,让文学重新回到大家的视线里,让我们畅所欲言,把内心的真话表达出来。活动结束的时候,我看到朋友圈里编姐蹲在夜色中吃盒饭的照片,有点感慨。我想起自己以前和小伙伴们举办活动的时候,累得不行,然后一起吃得饱饱的,有一句没一句地搭着话,满满的是踏实感和幸福感。活动,必定是吴琦老师说的那样,有所有基层员工的付出和努力。所以,是不是要加鸡腿啊?哈哈哈。

除此之外,两场贾樟柯电影放映《山河故人》和《江湖儿女》,将我们重新拉回贾樟柯为我们创造的影像世界,并在其中再次体会时代的变迁与现实的冲击。

贾樟柯电影连映现场

万晓利特别专场“你,来替我做个梦”,让音乐替文学做梦,将这个海边的夜晚点亮。

万晓利特别专场@阿那亚DDC

口述史音乐试验现场《回·家》,是阿那亚家史的第一次舞台尝试,浮萍一样的人们,在实验声音的现场回到久别的家乡。

口述史音乐试验现场《回·家》@阿那亚DDC

「对话的精神」 第六届单向街书店文学节

全部日程即将结束

店庆活动仍在继续

编辑 | 李牧谣

主编 | 魏冰心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