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赛事结束,参赛者能挑战成功,着实可喜可贺,然而,时有发生的猝死事件,却令人惋惜。除香港外,这些不幸亦曾在外国马拉松赛事中发生。2014年,福布斯的药物及保健专栏作家David Kroll博士便撰文,提出部分跑手可能患有肥厚型阻塞性心肌病(HOCM)。
大卫留意到,2014年在英国马拉松及美国半马拉松赛事中,共有3人猝死。3位死者均相对年轻,分别为42岁的马拉松跑手Robert Berry,以及半马参赛者、35岁的Derrick Lee Myers和一名31岁男子。Kroll在他们的死因报告发现另一共通点,就是在刚抵达终点,或接近终点时猝死。
不少心脏病学及运动医学的研究,均围绕马拉松比赛出现的猝死事件。大卫解释,因为这类情况罕见且不可预计,个中原因仍未厘清。有研究推算出每10万名马拉松跑手中,便有0.5至2宗死亡个案,死亡风险远低于多数日常活动。
尽管如此,一旦不幸发生,往往对死者家庭及社区带来打击。部分原因在于大众普遍认为,即使参加马拉松比赛的只是业余跑手,其身体状况亦理应处于良好状态。另外,如上所述,猝死的跑手通常比较年轻。美国贝勒大学(Baylor University)的心脏病学专家Peter A. McCullough博士便提到:“假如一个青少年,或20至30多岁的人突然死于体育赛事,常见的原因都是HOCM。”
HOCM是指左心室的心壁中异常增厚,导致心脏泵血时,难以将血液泵出被厚壁阻塞的位置,引发心室颤动。而在马拉松比赛期间,一旦发生出现心室颤动,便需在数分钟内使用除颤器,但即使每个水站均附有除颤器,亦未必能赶及送到跑手身边,故HOCM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特点,往往成为跑手猝死的主因。2012年伦敦马拉松,30岁跑手Claire Squires于终点前不足1英里出现心律不正,最终抢救无效。事后,公众到场献花悼念。
那么,可否预先为40岁以下人士检测心脏,避免HOCM发生?虽然McCullough表示,HOCM可由心肌细胞所需的蛋白质遗传异常引发,但Kroll补充,HOCM仅在人们青春期间开始发生,故无法在出生时检测得到。要在日后预防,McCullough建议人们可作心脏超声波扫描,成功检测机会达75%。除了HOCM,McCullough提出另一项由心脏疾病引致的死亡可能性——菲迪皮德斯心肌病(Phidippides cardiomyopathy)。此病以历史上的马拉松先驱,菲迪皮德斯命名,病发原因与持续、长时间的运动有关。持续剧烈运动时,心室过度及重复拉伸、运动期间大量泵血液,导致心脏的疤痕组织(scar tissue)随时间不断增加,心脏处于超负荷状态。McCullough形容:“假如跑20至40分钟,那没问题,身体构造允许我们如此。但当你连续跑4个小时,约4分1人的心脏会无法负担,心室开始扩张,这是心脏的求救信号。”有研究指,三分之一的马拉松运动员,便曾因此有右心房及心室扩张的经历。
运动有益身心,但马拉松为业余跑手心脏带来的风险亦不可忽视。有志参赛的各位,不论是否比赛在即,平日注意个人健康,定期作身体检查,仍是防患未然的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