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上午,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三名航天员全部安全顺利出舱,健康状态良好,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在返回舱前,出现了一个熟悉的面孔:中国太空第一人杨利伟。时光流转,飞天20载,中国首飞航天员迎接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首个乘组回归地球,这一“同框”画面,把中国航天巨大的发展跨越呈现在我们眼前,怎不令人倍感骄傲?
在《太空一日》中,杨利伟回忆起20年前首飞过程中的种种细节,感慨“归途如此惊心动魄”“快速行进的飞船与大气摩擦,产生的高温把舷窗外面烧得一片通红……有红的白的碎片不停划过”,而今,“神十六”航天乘组在返回地球路上淡定聊天,“挺好的,挺稳”。同样在20年前,人们在电视机前担心航天英雄能否安全返回出舱,而今天,热心网友们观看直播时也不忘调侃航天员桂海潮的学生“你的导师突破大气层空降回地球,你的论文至今未完成”。而看到三位航天员出舱后的灿烂笑容后,“点赞”“真好”也成为社交平台评论区的高频词……从紧张到淡定自若,从担心到“习以为常”,这就是中国航天医学体系的完善、中国航天不断增长的实力带给国人的信心与底气。
“博士乘组”安全顺利返回地球,也标志着我国现有的3种类型航天员均已完成飞行考核和实践检验,展现了中国航天行业在技术和管理方面的成熟和实力。用航天员们的话说,150多天的飞行,“每一天都过得充实、美妙”。在轨期间,“博士乘组”与地面科技人员密切配合,共开展了 70 项空间实(试)验和 8 项人因工程技术研究,获取了大量的实验数据,部分项目已取得阶段性应用成果。与此同时,针对性地制定了在轨物资管理减容增效方案,也为后续空间站在轨物资管理树立了标杆。此外,天地实时互动的天宫课堂、种菜健身理发的生活日常、空间站视角看太空的“出差vlog”等,也都无不在向关心关注中国航天的人们展示着,在中国人自己建造的太空家园里,我们可以开展精密严谨的科学实验,也可以自由自在地享受时间。
纵观此次“神十六”发射、在轨、返回的全过程,从容,都绝对称得上是一大关键词。实施常态化、更长时间的出舱作业,开展空间科学与应用载荷在轨实(试)验,进行舱外载荷安装等任务,还要承担空间站维护维修、保障系统运行和执行紧急任务等,哪一项都不容易,哪一项对航天乘组的体力、心理素质和科学研究能力都是极大的挑战。但他们以“天地一心、乘组一心”的信念,做到了任务执行零失误、零差错,向全国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就在几天前,“神十七”载着“最年轻乘组”飞向太空,与“博士乘组”进行了在轨轮换,实现了中国空间站的第三次太空会师。事实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我们已圆满完成了30次飞行,包括12次载人飞行任务。这离不开一代代航天人的探索追求、一批批航天员的接续传承。有个特别戳人的细节是,“神十六”乘组凯旋的日子,也正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逝世14周年纪念日,社交平台上相关话题下网友纷纷留言“钱老一定看得见”。曾经那个“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的问题,早已有了令人欣慰的答案。
底气源于实力,从容更加包容。返回地球前,“博士乘组”手持高清相机通过飞船绕飞拍摄,在轨首次获取到以地球为背景的空间站组合体全貌图像,这是第一张反映中国空间站全构型的“工作照”。而就在前几天,我国已正式向全世界发出邀请,欢迎所有致力于和平利用外空的国家及地区一起参与中国空间站飞行任务。在中国航天从容前进的步伐里,我们乐于敞开怀抱,期待来自世界各地的航天员“飞入天宫”,共同参与太空探索,为促进国际航天科技的进展和人类进步发挥积极作用。毕竟,我们不会忘记,我们的征途可是星辰大海!(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