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夜忆文
经观财经眼 专栏作者
在A股中,有一家知名的医疗器械上市公司,2020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46.55亿,其中净利润就高达18.88亿。
并且,它的PVC手套的产能超过200亿支,丁腈手套的产能超过60亿支,然后还有75亿支丁腈手套产能、6000万副乳胶手术手套项目正在布局中。
这样一家“好”公司,市盈率只有不到8倍,总市值不足200个亿!
你敢想象吗???
01
蓝帆医疗,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世界最大的医疗级PVC手套制造商,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外销营收占比71%。
今年4月30日,蓝帆医疗公布了一季度的 10大持仓,高毅资产临山一号冯柳买入了 4600万股,持股比例达到了 4.7%,耗资 8亿人民币左右。
资本大佬冯柳重仓入驻的蓝帆医疗,几乎没有给投资者任何的想象空间,除了年初榜上“口罩概念”而高光了一阵子之外,“震荡下跌”似乎成了今年绝大多数时候的主旋律。
对标同样生产医用外科手套的大牛股英科医疗,差距似乎异常明显——蹭上疫情热点的英科医疗,今年以来上涨了超过11倍,相比之下,蓝帆医疗的涨幅不到70%。
2020年下半年以来,A股医疗器械概念连续回调,但英科医疗依旧飙涨53,12%,而蓝帆医疗却是逆势下跌32.78%。
即便是短期消息面上有 “利好”,也没有能够刺激到蓝帆医疗的股价。
直接竞争对手Top Glove因为新冠疫情停产,短期内,手套订单势必将大量转向国内,作为拥有200亿产能的PVC手套生产商(足以满足全世界的订单需求),按理说,蓝帆医疗的股价应该来一波暴涨才是。
然而,2020年只剩下了最后一个月,大盘都跌跌撞撞的上了3400点,蓝帆医疗还是没能够涨起来。
事出反常必有因,蓝帆医疗的问题出在了哪里?
02
蓝帆医疗的业务主要分为两块,手套和心脏器械。
原主要产品(手套)的附加值不高,毛利率在20%左右,而心脏器械产品的毛利率似乎非常可观,近几年一直稳定在75%以上。
2019年,蓝帆医疗心脏介入器械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7.37亿元,同比增长71.55%,毛利率为77.76%,较上年增长10.20个百分点。
切入心脏介入器械业务,给生产销售PVC手套起家的蓝帆医疗带来了重要增长点,也是这两年来蓝帆医疗股价节节攀升的重要原因。
然而,在2020年11月份,因为第一批冠状支架集采引发的降价风波,直接改变了蓝帆医疗的高增长逻辑。
冠脉支架原来的市场价格为1.3万元,而至11月5日的集采时,报价却最低至400元,中标的最高价也不超过900元。
新的价格与2019年相比,同一企业的同一产品平均降价超过90%。
具体到蓝帆医疗这边,公司中标的Excrossal 支架,意向采购数量 10 万根(占集采总量 10%),占公司去年国内支架销量 30%左右。
对标集采后的价格,来计算蓝帆医疗2020年的全年营收,会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结果?
2020年半年报中,蓝帆医疗的手套收入为15.79亿,对比往年来看,上半年和下半年的销售相对均衡,我们假设蓝帆医疗2020年年终的手套收入达到30亿。
心脏器械方面,上下半年的营收比例差不多,也是50%对50%,按照上半年的5.10亿来估算,如果不考虑集采的情况,全年收入可达10亿。
如此一来得出结果:2020年,两项业务的营收总和接近40亿。
考虑到集采因素,如果按照公司30%的支架收入部分降价90%,其余部分降价50%来做个估算的话:
手套收入还是30亿,心脏器械收入则降低为3.8亿。
那么,全年的总营收降低为33.8亿,降幅高达15%。
这就相当于,蓝帆医疗的营收水平要倒退回2019年……别忘了,那个时候,蓝帆医疗的成交均价才13.8元/股。
03
这么估算,其实还有个明显的缺陷——2020年半年报显示,公司心脏支架业务营收大幅下滑,主要原因是疫情原因,心脏支架手术减少导致。
同样因为疫情,公司的医用手套、一次性手套业务爆发,业绩飞涨。
到了2021年疫苗问世之后,没有大规模疫情发生的情况下会怎么样?
蓝帆医疗的一次性手套肯定卖不了那么多,所以在PVC手套这方面的营收,肯定是要减少不少的。
那么,心脏支架相关的业务呢?
应该会有恢复性增长,但难以抵减手套业务下滑带来的总体损失。
原因很简单,一方面,蓝帆医疗在集采里中标的支架类型属于中低端支架,没有护城河,能做的厂家数量有不少,只能靠以价换量,抢夺市场份额。
其二,心脏病、心血管支架等医疗器材的主要市场在欧美国家,蓝帆医疗做心脏支架的子公司柏盛国际虽然属于海外公司,但是在国际市场的占比并不高(甚至还被欧美监管部门封杀),目前主要的营收增量由国内市场提供。(高单价订单丧失了持续增长能力)
这样来看,蓝帆医疗未来的业绩似乎真的要打上个问号了。
04
再来看看其他财务指标。
仅仅因为收购海外公司CBCHII(前文提到的柏盛国际),蓝帆医疗的账面上,就增加了63亿商誉!
如此巨大的商誉挂在账面上,到底有没有发生大幅减值的风险呢?
根据协议,蓝帆投资、北京中信及管理层股东承诺CBCHII 2018年度、2019年度、2020年度实现的净利润分别不低于3.80亿元、4.50亿元、5.40亿元。
CBCHII经审计的2018年、2019年度合并利润表中的净利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实现净利润数,分别为人民币3.90亿元、4.62亿元,实现率为103%。
所以,在过往两年的报表中,因为业绩精准达标,所以蓝帆医疗肯定没有对商誉进行减值处理。
但是,这或许也是一个巨大的,等待引爆的利空——
我国新准则规定: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应当在每年年度终了进行减值测试。意思是即使过了业绩承诺期,依然需要进行减值测试。
考虑到心脏支架产品在国内的价格降幅实在太大,除非CBCHII今后几年的业务量能一年翻上十几倍,或者大幅度提高外销占比(这基本也是不可能的事),不然对于这63亿商誉,蓝帆医疗迟早是要做减值处理的。
更何况,在A股中,过了业绩承诺期就业绩“变脸”,甚至母公司对子公司失去控制的例子,比比皆是。
天风证券此前做过相关调研报告,业绩承诺期结束后,A股被收购标的业绩,普遍下滑30%以上。
由蓝帆医疗的高商誉危机,我们再来插个关于生物医药行业的题外话。
2020年8月31日,3977家A股上市公司公布了2020年中报,报告期末商誉总额为1.3万亿。
其中,申万一级医药生物行业的商誉绝对值排名榜首,约为1473.51亿元。商誉占净资产的比值约为10.22%。
由蓝帆医疗的例子可以想见,集采政策落地之后,生物医药行业的表现与之前形成了巨大反差,绝不仅仅是因为企业套利空间缩小,盈利能力下降那么简单。
成也商誉,败也商誉!
朋友们有什么见解欢迎评论区留言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