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是不少女性每月一次必经的噩梦,轻则下腹痉挛性疼痛,严重时甚至晕厥。
为了让自己好受一点,喝热水、泡红糖、止痛药齐上阵,但效果却不理想。
其实在中医里,不同时期的痛经,机理各不相同,对“点”下“药”,才能事半功倍。
痛到这种程度需要治
痛经大体上可分三级,妹子们可以对照看看自己的“痛经等级”。
一级痛经
小腹疼痛明显,伴腰部酸痛,但能坚持工作,无全身症状。
二级痛经
小腹疼痛难忍,伴腰部酸痛、恶心呕吐,用止痛措施能使疼痛暂缓。
三级痛经
小腹疼痛难忍,严重影响生活,必须卧床休息。患者常会有腰部酸痛、冷汗淋漓、呕吐腹泻或肛门坠胀等症状,采用止痛措施无明显缓解。
如果痛经程度达到二级及以上,就要引起重视了!建议及时到医院就诊,排查出现痛经的原因,并尽快对自己的身体进行调理。
痛经要从症状辨病症
在中医的角度,痛经属妇科痛证,腹痛为主症,辨证时应主要根据疼痛发生的时间、部位、性质,结合月经的期、量、色、质及兼症、舌脉、体质状况等以辩其寒热虚实。
01
寒凝血瘀型
表现: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色暗,有血块;平素带下量多,质清稀,畏寒肢冷;舌暗或有瘀点、瘀斑,苔白或腻,脉沉紧。
治疗原则:温经散寒、祛瘀止痛
02
气滞血瘀型
表现: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行不畅,色紫暗,有血块,快下痛减;经前乳房胀痛;舌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苔薄白,脉弦。
治疗原则:行气活血、祛瘀止痛
03
气血虚弱型
表现:经期或经后小腹隐隐坠痛,喜按,或小腹及阴部空坠,月经量少,色淡,质清稀;面色无华,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
治疗原则:补气养血、和中止痛
04
肝肾亏损型
表现:经期或经后小腹绵绵作痛,伴腰骶部酸痛,月经量少,色淡暗,质稀;头晕耳鸣,失眠健忘,或伴潮热;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治疗原则:补肾填精、养血止痛
05
湿热蕴结型
表现: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或胀痛拒按,有灼热感,或痛连腰骶,色暗红,质稠,或夹较多黏液,平素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有味,或低热起伏,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治疗原则: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中医治痛经的六把斧
1.中药内服
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分析,不同证型给予不同的治疗法则与方药,实则清热凉血、祛湿清热、疏肝理气、活血祛瘀、温经通络、散寒止痛,虚则重气血、补脏腑、平衡阴阳、补肾益精、补气养血、调经止痛。常用药物有当归、香附、白芍、熟地、川芎、巴戟天、阿胶、艾叶、黄芪、党参、甘草等。
2.针灸
可用针刺泻法地机穴,或强刺激十七椎穴,效果明显,立马见效;亦可辩证选取中极、关元、气海、三阴交、隐白穴等;还可用火针疗法。
3.艾灸法
艾灸法与针灸法类似,止痛效果明显,操作更为简单,还可以作为日常保健的一种疗法。除了治疗痛经,艾灸还可以治疗月经不调、闭经、崩漏等月经病。
4.穴位按摩
穴位按摩能够在短时间内缓解痛经症状(例如按揉内关穴、合谷穴等都能缓解痛经)。日常通过穴位按摩,还能起到预防痛经、保健强身的作用。
5.中药敷贴
这是将药物敷布于患处或穴位的治疗方法。使用时将所需药物研成粉加适量赋型剂制成糊状敷贴患处。具有通经活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作用。
6.食疗法
在经前或者经期食用一些暖宫的食疗药膳,也可以对痛经有一定的缓解作用。推荐大家两道简单的食疗药膳:
益母草煮鸡蛋——益母草30克、鸡蛋2粒。将益母草、鸡蛋加水同煮,蛋熟后去壳,再煮片刻,去药渣吃蛋饮汤,经期每天1次,连服3~5天。适用于气滞血瘀型痛经。
姜枣红糖水——干姜、大枣、红糖各20克。将大枣去核,干姜切片,加红糖放入水里煎汤服用。经期每天服用2次,连服2~4天。具有温经散寒功效,适用于寒性痛经。
相比“治疗”痛经,预防痛经其实对各位女性来说更重要,中医建议经前、经期都要忌食生冷,保持身体温暖,不要让腹部、足部受寒着凉。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要规律生活、适度运动、均衡营养、充足睡眠以及愉悦心情,以改善体质、增加身体的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