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艺术沾边·811》戴口罩的圣马可翼狮

静笃君按:虚妄无所驻,空如净琉璃。(虚极子语)

玻璃是最古老的完全人造材料之一。在 希腊化时期(约公元前四世纪至一世纪)玻璃制造技术经巴尔干半岛和南欧传遍地中海沿岸地区。在公元三世纪的古罗马,流行一种 夹心金玻璃,也叫 三明治金玻璃(sandwich gold glass),即在两层玻璃之间夹上一层带人物等图像的金箔。当时这种夹金玻璃通常用于制作杯底,保留到今天的大约500余枚古罗马夹金玻璃杯底大都如同圆形徽章,因此被称为 “金底”(Fondo d'oro)。

▲ 古罗马夹金玻璃夫妇像杯底徽章(约公元四世纪)

现藏于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

日耳曼人大迁徙之后,古罗马的夹金玻璃技术似乎渐渐被人遗忘了。直到十七世纪晚期, 德国的炼金术士约翰·昆克尔(Johann Kunckel)才复活了这项技术, 在十八、十九世纪的欧洲夹金玻璃杯上,最常见的主题已经不再是基督教相关或者全家福世俗人物像,而变成了君主肖像、战斗场面、打猎场景和仕女图。

▲ 波西米亚夹金玻璃杯《仕女图》(十九世纪晚期)

高9厘米

私人收藏

▲ 波西米亚夹金玻璃杯《仕女图》(十九世纪晚期)

高9厘米

私人收藏

▲ 波西米亚夹金玻璃杯《战斗主题》(1870)

高8厘米

私人收藏

与古罗马夹金玻璃一样,十八、十九世纪夹金玻璃的收藏重点也包括杯底—— “金底”(Fondo d'oro),常常只要杯底完整无损就还有价值,哪怕杯身已有瑕疵。

▲ 波西米亚夹金玻璃杯《仕女图》杯底(十九世纪晚期)

高9厘米

私人收藏

▲ 波西米亚夹金玻璃杯《战斗主题》杯底(1870)

高8厘米

私人收藏

▲ 波西米亚夹金玻璃杯杯底(十九世纪)

私人收藏

▲ 波西米亚夹金玻璃杯杯底(十九世纪)

私人收藏

伴随着技术解密一起到来的是 波西米亚玻璃作坊对古罗马夹金玻璃杯“金底”的复制高潮。于是,在十八世纪下半叶的欧洲艺术品市场上,出现了大量古罗马夹金玻璃徽章赝品,它们的背面往往用黑色树脂状物质密封。这些山寨版罗马徽章如今也因其所反映的特殊时代现象而具有价值并被收藏于欧美著名博物馆中:

▲ 仿古罗马夹金玻璃全家福人物像徽章(十八世纪)

现藏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 仿古罗马夹金玻璃人物像徽章(十八世纪)

现藏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 仿古罗马夹金玻璃人物像徽章(十九世纪)

现藏于伦敦大英博物馆

下面这枚收藏在梵蒂冈博物馆的精美夹金玻璃徽章赝品,连 敬酒词铭文“喝吧!愿你活着!”都没忘了写上,可以说,赝品制作者也算是非常走心了:

▲ 仿古罗马夹金玻璃人像徽章(十七世纪晚期)

现藏于梵蒂冈博物馆

古罗马夹金玻璃技艺到当代终于得到了真正的继承和发展,出身威尼斯穆拉诺玻璃名门的 当代玻璃艺术大师马口·托索·博雷拉(Marco Toso Borella)将夹金玻璃技艺推向了极致。在美面前我选择闭嘴,来感受一下他的作品吧:

▲ 《伊卡洛斯》(当代)

马口·托索·博雷拉 作

现藏于穆拉诺Mazzega玻璃艺术场

▲ 《构造亚当》(当代)

马口·托索·博雷拉 作

现藏于穆拉诺Mazzega玻璃艺术场

▲ 《日与夜》(当代)

马口·托索·博雷拉 作

现藏于穆拉诺Mazzega玻璃艺术场

▲ 《摩西》(当代)

马口·托索·博雷拉 作

现藏于穆拉诺Mazzega玻璃艺术场

▲ 《関西》(当代)

马口·托索·博雷拉 作

现藏于穆拉诺Mazzega玻璃艺术场

▲ 《戴口罩的圣马可翼狮》(当代)

马口·托索·博雷拉 作

私人收藏

马口·托索·博雷拉打开记忆展柜的玻璃门,将艺术从材料中解放出来。

下期预告:阿拉伯之夜

上海馆新展超好玩~

点击阅读原文,惠购全家福套票及88元成人票。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