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碗饺子

一条蜿蜒南去的小河长久地流淌着,从不曾停歇,波光潋滟,温柔亲切,有着旖旎的风光,有着悠久的传说,更有着那让人回味、魂牵梦绕的故事。这条河就是沭河,河西岸有一个古老村庄——朱村,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英雄村。

现如今,父老乡亲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过年的味道也越来越浓厚。沂蒙革命老区的红色年俗,让人心潮澎湃、沉思感动。

2022年农历正月初一,天刚亮,全村人集结在朱村抗日战斗纪念碑前,摆好饺子、水果和茶具,把过年的第一碗饺子敬奉给烈士们。“光荣牺牲的战士们,今天俺全村老少送饺子来了!给你们拜年了”93岁高龄的“老支前”王克昌满怀敬意,缓步走到祭桌前,亮开嗓门,深情地喊道。

前来参加祭奠的,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身强力壮的青年,有穿着整洁的姑娘,还有纯真可爱的孩童。他们手持花束,依次沿着朱村抗日战斗纪念碑绕行一周,将鲜花轻轻摆放在纪念碑基座上,然后列队肃立,鞠躬致敬,寄托无尽的哀思和感恩之情。

说起这年俗,还要追溯到78年前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那个发生在春节里的故事。

1944年的农历除夕,当时抗战形势一派大好,根据地的军民看见了胜利的曙光。朱村家家户户忙着置办年货,业余剧团、妇救会、儿童团也抓紧时间搭戏台、演节目。然而,穷凶极恶的日伪军一直把这个抗战模范村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咬牙切齿,虎视眈眈,时刻企图打击报复。

这天,东方刚刚露出鱼肚白,村民们还沉浸在忙年的气氛里。日伪军500余人像恶狼一样扑进朱村,疯狂扫荡。正在隔壁村子驻扎的八路军某部八连,闻讯后不顾敌众我寡,急速赶来保护乡亲们……那场惨烈的拼杀、那群热血的男儿,深深铭记在朱村人的心底。

今年是农历虎年。大年初一,我来朱村看望采访曾亲身经历这场战斗的王克昌老人。他含着热泪说:“那年我才15岁,这么多年过去了,仍然觉得那场战斗就在眼前,忘不了”

枪声就是命令。当时沭河西岸冒起的浓烟和枪声,引起驻扎在沭河东岸顶子村的八连的警觉。连长鄢思甲一边向营部报告,一边率领战士跑步渡河,赶往朱村救援。

沭河上,唯一的一座木桥挤满了从河西逃过来的老乡,哭的叫的,场面惊慌混乱。为了让老百姓迅速撤退,鄢思甲带领全连战士让开桥面,跳进冰冷刺骨的河水。碎冰划破了战士的双腿,战士们顾不得疼痛,快速渡河赶到了朱村。连长决定三个排分头从村东、村东南、村北打,三面夹击敌人,力争尽快把敌人打出村去。

据王克昌老人说,朱村当时有1400多人,除了逃难的老人、孩子,壮年都留在了家里,村里还有50多名民兵,大家一起配合着八连打鬼子。当时日伪军的武器有三八大盖、六五机枪、歪把子、重机枪等,而八路军则多是步枪、手榴弹,轻机枪都很少,可战士们的气势一点也不落下风。

朱村的老林地里柏树参天,蓊蓊郁郁,战士们占据有利地形和敌人作战。此时,战士们心中只有一个愿望,就是拼了命也要保护朱村,打跑敌人,让老百姓过上一个安稳的春节。村民都是他们的亲人啊!

连长鄢思甲被敌人的子弹打穿了脖颈,呼吸困难,仍坚持不下火线;战士郝红娃的腿负了重伤,简单包扎了一下,又冲了上去;一班长焦锡模的一只胳膊被打断,依然顽强坚持战斗,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战士们个个无所畏惧,英勇拼杀。经过6个多小时激战,军民们打死打伤敌人近百人。关键时刻,远处响起了我军增援的枪声。日伪军见占不着便宜,便狼狈撤退了。

战斗结束了,朱村保住了,而八连的24名战士倒在血泊里,献出了年轻宝贵的生命,永远长眠在朱村。王克昌老人含着热泪对我说:“这些战士有的才十五六岁,还是个娃娃啊!却为了咱,把命放在这儿了。”

战斗结束的第二天,大年初一,乡亲们不约而同齐聚朱村王氏祠堂,村里有威望的老人手捧着一碗热腾腾的饺子,眼含着热泪说:“是八连救了俺们啊!今天,咱这第一碗饺子,不敬天,不敬地,要敬牺牲的战士们!”

朱村人从此记住了是共产党领导的队伍救了全村人的性命,他们就是朱村的恩人。战斗结束后的第6天,朱村的乡亲们给队伍送去一面锦旗,上绣3个金光闪闪的大字——“钢八连”。后来,八连被山东军区命名为“钢八连”。

一场战斗,朱村人对共产党和八路军的感情更加深厚了。他们把自己的命运与共产党和八路军联结在一起,建立起“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党群关系。每年过年,每家每户大年初一的第一碗饺子,都会送到朱村抗日战斗纪念碑和烈士墓前,祭奠缅怀拯救朱村的战士们。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那场战斗以后,朱村人更加紧跟共产党,踊跃参军支前。革命战争时期,朱村先后有近百人参军,有8名村民在战斗中牺牲;村民还踊跃腾房子、筹军粮、抬担架、救伤员,怀着对党无限忠诚的深情,倾其所有,支援前线。

“1948年,俺村里的青壮年都去支援淮海战役前线。”王克昌老人回忆说:“记得当时下了三天三夜的大雪,家里只有一床棉被不能带走,我裹了个大袄推着小推车就去了……”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在治淮工程中,朱村人为国舍家,继承和发扬沂蒙精神,献出了全村80%的耕地。朱村人为了国家的水利事业需要,平地挖出3条河,筑起5道堰。在党组织的带领下,朱村人民在人均不足半亩耕地的情况下,勤劳肯干,在追求美好生活的道路上屡创奇迹。

现如今,在当年子弟兵浴血奋战保卫下来的家园里,一座座新房拔地而起,一张张笑脸意气风发。在一双双充满希望的眼眸里,美好的新生活画卷正在徐徐展开,传达的是喜悦,是希望。“第一碗饺子祭奠英烈”,已经成为朱村的红色年俗,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沂蒙人奔向美好的未来……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