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产粮大县吉林省梨树县,藏族姑娘李水英的暑期社会实践即将结束。今年20岁的李水英来自新疆喀什,是辽宁职业学院农艺学院的大一学生。在这个暑假的社会实践中,她主动申请来到梨树县,在富民种业科技示范园学习玉米种子的研发和培育。“现在是给玉米授粉的关键期,我和几位同学伴着日出下地劳动,除了短暂的午休,整天都泡在实验室和田里。”李水英兴奋地说。几周的黑土地学习实践,她已初步掌握了给玉米授粉的技巧,对育种实验也越来越感兴趣,还积极参与玉米新品种线上推广。“在我的家乡,除了种植冬小麦和红枣,最多的就是玉米,但是玉米年产量一直不高,抗灾害性能也不足。”李水英说,经过学习,她深刻认识到种子是农业生产的关键,想为家乡的农业振兴出一份力,在种业领域有所建树。回望过去一个月,李水英从最初不适应到如今对各类农田活计驾轻就熟,最大的收获是提升了将知识转化为实践成果的能力。“以后的假期,我每年都会回来。”她说。
富民种业科技示范园负责人张彦民(左一)给大学生普及抗倒伏玉米相关知识(8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林宏 摄
李水英和同学们结束劳动后走出试验田(8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林宏 摄
李水英(左)参与一场新品种玉米种子线上推广(8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林宏 摄
李水英(右)在富民种业科技示范园实验室里学习精选玉米种子(8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林宏 摄
结束了一天劳动后,李水英(左二)与一同参加社会实践的同学交流(8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林宏 摄
富民种业科技示范园育种实验室的张云峰老师(中)为李水英(右)等人讲解如何筛选玉米种子(8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林宏 摄
富民种业科技示范园负责人张彦民(前左)为李水英(前右)讲解玉米新品种生长性状(8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林宏 摄
李水英(右)和同学们准备授粉用的套袋(8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林宏 摄
李水英(右)记录玉米植株生长数据(8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林宏 摄
李水英在富民种业科技示范园实验室里对玉米种子进行筛选(8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林宏 摄
李水英清理在田里沾满泥水的鞋子(8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林宏 摄
李水英(右)在田里与同学交流实践心得(8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林宏 摄
李水英在田里采集玉米(8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林宏 摄
李水英为玉米自交系授粉(8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林宏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