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戒指销量是平时2倍,600万情侣淘宝绑定“爱人关系”

七夕当天,淘宝发布“爱情报告”显示,在过去一年里,600万对情侣在淘宝亲情账号里甜蜜地绑定了“爱人关

七夕当天,淘宝发布“爱情报告”显示,在过去一年里,600万对情侣在淘宝亲情账号里甜蜜地绑定了“爱人关系”,还有241万对情侣默默解绑。

据统计,在中华传统佳节,国货品牌推出的七夕产品消费略胜一筹,同比增速达到141%。除了鲜花消费环比大涨超90%外,一系列带“单身”关键词的商品,成交环比增幅更高达382%。

来自京东的大数据反映出,情人节消费中破费更多的还是男人的钱包。从销量来看,人们普遍选择购买贵重礼物来表达爱意,项链、手镯、吊坠等金饰品的销量超过平时的3倍,戒指的销量超过平时的2倍。最受直男偏爱的口红、香水销量比平时分别增长了102%、53%。

在同城速递方面,达达-京东到家的数据显示,截至8月7日12点,七夕节鲜花销量已追平今年情人节全天,预计节日当日鲜花销量将达到2月14日的1.4倍。为保证在传统的“中国情人节”将鲜花以最快速度送到消费者手中,今年七夕京东物流联合京东鲜花推出“万店联动2小时鲜花极速达”服务。

“单身商品”成交环比增382%

淘宝数据显示,超过33万对爱情在淘宝上只维持了不到24小时,除了这些可能还不太成熟的爱情外,最多人的爱情结束在第249天。分手第1天,人们的消费额会比日常高出近12%,“买买买”成为舒缓情绪的良方。在七夕前,很多单身消费者会在淘宝上购买一些别致的“单身”商品,展示自己的爱情态度,带动含有“单身”关键词的商品成交环比增幅高达382%。

依据京东大数据信息,七夕节前一周,“送老婆”、“送女友”的搜索量明显超过“送男友”、“送老公”,在情人节消费中破费更多的还是男人的钱包。

项链、手镯、吊坠等金饰品的销量超过平时的3倍,戒指的销量超过平时的2倍。最受直男偏爱的口红、香水蝉联“最不会送错”的情节人礼物,销量比平时分别增长了102%、53%。此外,腕表、演出票务、钻石销量比平时分别增长了48%、36%、36%。

京东大数据

相比于全国其他地区,京东数据分析称,广东的用户很会制造浪漫。鲜花、巧克力、口红、项链、手链,是七夕节前一周搜索量最高的节日礼品。金饰品、美妆护肤、鲜花的销量比平时分别增长了137%、70%、48%。有意思的是,七夕节前,广东异地订单占比提高14%,异地恋的比例较低(全国平均21%)。

餐后巧克力与蛋糕是送礼首选

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已成为90后享受浪漫、表达爱意的首选佳节。依据达达-京东到家的数据,截止今日12点,七夕节鲜花销量已追平今年情人节全天,综合当前销售趋势及已下订单,七夕节当日鲜花销量将达到2月14日的1.4倍。

在鲜花购买者中90后最多,占总体销量的46%。在花品的选择上,各年龄段则表现出了高度一致——玫瑰花独占鳌头,销量占到了总体销量的84%。红玫瑰、香槟玫瑰、粉玫瑰夺得销量前三甲,其中一款名为“一心一意”的11枝红玫瑰加相思梅花束销量夺魁。

值得一提的是,单身群体也没忘了在佳节犒赏自己。达达-京东到家数据显示,七夕期间大闸蟹销量环比增长37%,其中单身消费者购买量占比63%。

在工作日的七夕节,不少用户都选择为另一半准备一顿浪漫大餐。数据显示,七夕节前一天傍晚16:00-17:00就迎来了牛排与红酒的下单小高峰,销量环比分别增长达27%与19%,最受欢迎的牛排是冰鲜西冷牛排、冰鲜板腱牛排和嫩煎儿童牛排。根据销量曲线预测,七夕节晚间的牛排销量将再度飙升。主食之后,餐后甜品中巧克力与蛋糕依然是送礼首选,销量环比分别增长34%与41%。

京东物流同城速配提供分钟级配送

南都记者获悉,为保证在传统的“中国情人节”将鲜花以最快速度送到消费者手中,今年七夕,京东物流联合京东鲜花推出“万店联动2小时鲜花极速达”服务,由京东物流极速达在全国七大城市带来七夕鲜花“温心”配送。据介绍,这是极速达在此前推出中小件和大件配送业务后,正式将同城速配纳入服务范围,从小时级到分钟级的快速配送服务体系再次升级。

消费者在京东App搜索鲜花即可选择周边5公里内的合作门店下单。

据介绍,“万店联动2小时鲜花极速达”基于京东鲜花提托无界零售提出的门店发货解决方案,依靠LBS搜索逻辑推荐最近的花店完成履约,通过京东商城将订单分配至门店并由京东物流就近配送,用户还可以自由选择配送时间段。七夕期间,京东鲜花联动万家门店参与其中,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成都、武汉等城市。

为应对七夕当天的配送峰值,南都记者了解到,达达平台基于类似节日的配送信息,提前针对容易拥堵的配送高峰区域优化了配送路径,以保障七夕当日订单猛增的情况下用户能按时按质收到配送订单。此外达达还推出运费补贴活动,在七夕前后完成节日订单配送的骑士,在同样数量订单情况下,收入较平时将增加30%-40%,充分调动骑士的积极性。

采写:南都记者 傅晓羚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