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晚些时候,时任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的范用得到一本俄罗斯出版家的传记,苏联国家政治书籍出版社1960年版,系“俄罗斯图书史和出版史丛刊”之一。他先请懂俄文的朋友帮忙看了一下,了解大概后即寄往上海,请与三联书店有多年合作关系的叶冬心审阅并翻译。叶冬心看后于1962年3月17日回信说:
……这部图书出版家的自传体回忆录我已看完,感到非常有趣。我觉得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值得把它译出来。这本书虽然写在四十年前,但在苏联刊印出来也是不多几年前的事情,看书上的《代序言》,知道(对)它的评价是很高的。作者将他毕生的精力都贡献在出版事业方面,我们读后不但对他本人的身世感到有趣,同时获得不少有关俄国出版业发展的历史(知识),知道了许多文坛上的掌故。有许多东西,看来像是琐碎的,但是在研究俄国文学史的人看来,可能都是很珍贵的资料,同时作者绥青对出版事业的经验、见解,做出的努力,采取的方法,也未尝不可以供我们做一些参考。像这样的外文书,在我国介绍出来的的确还不太多。
这本书大体可以分为两部分,前面是作者的回忆录、俄国书报业的历史,以及作者对一些名作家的印象和描写,摘译比较困难,因为前后的事往往是有一些贯串性的;后面第二部(约占全书篇幅六分之一)是同时代的一些作家们给绥青的信,以及有关绥青的回忆等,这些信和回忆录,有的是可以略去的。
假定这本书全部译出的话,估计有二十万字。由于内容涉及的面比较广,译时要多有一些参考书,可能就要多用一些时间来译。我打算把手头的一本书译完后,在7月里即开始译这本书,预计可以在今年12月内全部交稿。不知这样能否配合您的出版计划,尚希便中告知。
书名拟暂译为《书业春秋》,候全书译完后再定名,请您斟酌。
收到叶冬心的信以后,范用决定以三联书店名义出版这本书(当时三联书店是人民出版社的副牌)。签约后,叶冬心于当年7月开译,1963年1月译毕。接读译稿后,1月29日,正月初五刚上班,范用就给叶冬心写了一封信:
春节以前,收到您寄来的绥青回忆录的译稿,我们一口气读完了它。它真是一部很有趣的书。今天上班,我们就把它发排了,打算早一点印出来,因为我们出版界里也已经有很多人知道这部书了,都想读它。
对您在这部译稿上所做的认真仔细的工作,我们很满意。谢谢您的帮助!
在发排以前,我们还删去了几章(讲他见沙皇、维特的)以及最后的两篇附录。这些,我们将照样付给您稿费。
信中范用还请叶冬心补译一篇附录,内容是关于出版柯罗连科的《马卡尔的梦》的插图的。他强调说:“尽可能把书籍装潢得漂亮一些,是绥青的工作特色。现在我们在出版工作上,对书籍的插图也还没有给以足够的重视。因此,把这篇译出来给大家看看,可能是有意义的。”
信刚发走,范用又给叶冬心写了一封信。信中说:
昨天寄上一信,有个问题忘了写,就是书名用哪一个?现有三种意见:
《把生命献给书》
《为书籍而生活》
《为书籍的一生》
我们打算采用最后一个,即《为书籍的一生》。您所拟译的《把生命献给书》,似乎说得过重了一点。您的意见如何?
插图尽可能都采用了,几幅彩色的也照样复制。
叶冬心欣然接受了范用关于书名的意见。此书于1963年7月出版,上市后,得到读者极大好评。
俄罗斯出版家绥青生于1851年,他只在乡村小学读过三年书,不会写严格的自传,只是晚年记下的一些往事的片段。苏联作家富尔曼诺夫(小说《恰巴耶夫》的作者)当时在出版社做编辑,他读了这些片段后说:“它的内容太有趣了,哪怕是用来写一部小说都行。”书稿1922年交给苏维埃出版局,但后来找不到了,直到三十多年后才由绥青的儿子在他的遗稿中发现,从而得以出版,而此时绥青已去世多年了。
为书籍度过一生并非绥青个人的选择。他十五岁从乡下来到莫斯科,原打算到皮货商那儿学生意,因无位置,暂且到一家书铺打杂帮工。这家书铺主要经营印制粗劣的宗教或伦理内容的木版年画,供乡下人在年节时挂;再就是一些市场写手拼凑的惊险故事、恐怖小说以及圆梦书、尺牍大全、歌曲本,也有一些传统童话,供穷人消遣。
小绥青一边做擦鞋、洗碗、挑水、买菜的杂务,一边跟着师傅们学做书画贩卖业务。他勤快肯干,机灵忠厚,很得老板喜欢,几年后成为书铺的骨干。到他二十五岁,已经不满足别人供给的书画质量,自己投资开办了一家石印厂,印刷大画家瓦斯涅佐夫等的画;他可以自由选购市场写手们拿来的稿子,要求他们将普希金、果戈理的小说改编为通俗故事。他的印刷品印得漂亮,内容新颖,销路大开。他不满足已有的成果,聘请最优秀的画师和第一流的匠人,“从来不跟他们讲什么价钱,只是向他们要求最高的质量”。1883年,他与另外三人一起组建了“绥青图书出版股份公司”。他总结十七年图书出版的经营之道是:“它们是非常有趣的”,“它们是非常便宜的”。有了这两条,就能在市场站住脚。
事业成功的同时,绥青也深知图书市场上的种种缺陷,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离真正的文学很远”。1884年底,列夫·托尔斯泰的追随者们成立了一家“媒介出版社”,目的是面向平民,用有益且价格便宜的书籍取代流行的、有害的读物。他们动员了作家列斯科夫、迦尔洵、奥斯特洛夫斯基、谢德林、柯罗连科、契诃夫和画家克拉姆斯科依、列宾、苏里科夫一起工作。出版社的负责人希望找一家可信赖、负责任、印制质量高的出版商合作,而绥青图书出版股份公司是当时声望最著的出版商。绥青和“媒介”出版社整整合作了十五年,从而使他的图书从市场写手的通俗故事一步跨到列夫·托尔斯泰,进入主流文化和时代前沿。其间,列夫·托尔斯泰常常指导编辑、印刷和销售工作。他喜欢到书铺里看望绥青,喜欢和聚集在那儿的各地来的书贩子们谈话。他穿着农民的衣服,书贩子们不知道是在和谁谈话,当听到他问生意如何时,就回答说:“怎么着,你也要学这一行吗?你老了,老大爷,太晚了……”列夫·托尔斯泰听了哈哈大笑。绥青特辟了一个部门,专门推销列夫·托尔斯泰的著作。剧本《黑暗的势力》一年竟销了一百多万册。
除了在书铺接待列夫·托尔斯泰,绥青还常与其他作家交往。他和契诃夫、高尔基成了好朋友。在与这些作家交往的过程中,他渐渐懂得了,出版不仅关乎“生意”,而且关乎“文化”;书铺不仅是为“读者”服务,而主要是为“平民”服务——“读者”是现成的,“平民”却需要出版人去造就成“读者”。他的眼界宽了、见识高了。
绥青几乎在所有的图书门类出版中都是开创者。他编辑出版新的历书和年历,里面有各种各样新鲜的文化和生活知识,是包罗万象的参考咨询手册和百科全书。他改革儿童读物,将普希金的童话配以精彩的插图出版,将世界公认的经典童话引进到俄国,低价销售;他以巨大的热情出版十九卷本的《军事百科全书》,有上百人参加了撰写、编辑和出版工作,为此在彼得堡设立了专门的编辑部、排字车间、绘画室和制版工厂,前后用了五年时间,投入巨资。他还编印了《平民百科全书》《儿童百科全书》;列夫·托尔斯泰去世后,他接受了出版《列夫·托尔斯泰全集》的工作,廉价销售了一万套精装本,十万套平装本,从中没有赚钱。他说:“我们都受到了列夫·尼古拉耶维奇的好处,如果现在不响应遗产继承人的呼吁,那可是一种忘恩负义的行为。”
在俄国近世出版史上,绥青无疑是个大人物。高尔基评价绥青出版的书是“对俄国社会的重大贡献”……
范用非常喜欢这本书。他不但以出版了这本书而满意,还深受这本书的影响,在他身上可以看到绥青的影子。可以说他念念不忘这本书。1982年初,上海出版局局长宋原放给范用来信,说上海新成立了学林出版社,这个社打算着重出版有关出版史、出版工作的书籍,希望三联书店把1963年版的《为书籍的一生》转交他们再版。范用批了一个意见给本社出版部:
此书我原拟列入再版书目,考虑到彩色图版费事,迟疑未定。请出版部表示一个意见,如果我们任务很多,这种再版书排不上,彩色制版太麻烦,是否可让上海去再版?
出版部回复的意见是:“如果编辑部能找来原书插图页,我们仍能设法复制的。至于是否转给上海,仍请范用同志决定。”
1983年8月,三联书店依据1963年版重印《为书籍的一生》,印数一万册。不知为什么,部分彩色插页变成了黑白的。范用看到样书,很不满意,当即给出版部写了一封信:
我见重版本《为书籍的一生》删去了其中的彩色插图,不知何故?是找不到版子、原稿,还是偷工减料?为此,我在数月前将《为书籍的一生》原文书送给你社,供你们将彩色版拍摄底片存档,以备再印时恢复原貌。现在不知道此书是否已到出版部,如已到,请尽速拍摄,将原书退还我保存。如未到,请即查一查。
一本书的插图,再版时随意删除,这不是一个严肃的出版社(而非书商)所应当做的。须知,书的插图是一本书的不可少的部分,当初编入是有道理的。买书的人绝不愿意自己买到的书是残缺的……
可惜的是,1983年重印后,《为书籍的一生》一直未能再版。20世纪90年代,三联书店总经理沈昌文退休后协助辽宁教育出版社策划选题,将这本书的版权签走,但最终也未见出版,直到2005年才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贝贝特出版顾问有限公司再版,作为“影响过一代人的书”系列的一种,但彩色插图仍未得到恢复。这本不起眼的小书,由于范用的努力,跨越几个时代,至今仍为中国出版人、读书人所爱。这恐怕是绥青万万想不到的。
作者:汪家明
编辑:谢 娟
责任编辑:舒 明
来源:文汇笔会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