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五四”走来,他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他的《寒夜》和《憩园》永远感动人们,他从《灭亡》和《新生》一直到《团圆》(被改编成电影《英雄儿女》),再到《随想录》见证着历史沧桑,鼓励着人们前进,他写什么都是那样的充沛、细密、水滴石穿,火灼心肺。他永远和祖国和人民在一起,他始终燃烧着激情,渴望着爱、光明和温暖。
他拿起笔来是为了呼唤光明与驱逐黑暗。他喜欢在高尔基的作品中描写过的俄罗斯民间故事,有一个英雄叫丹柯,他为了率领人们走出黑暗的树林,他掏出了自己的心脏,作为火炬,照亮了夜路。所以他一辈子说是要把心交给读者,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是一个用心用自己的全部生命来写作,来做人的人。
巴金先生爱祖国,爱青春,他说过,作家要下去,创作要上去。他始终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他一贯提倡说真话,把心交给读者,巴金的矗立是真诚、真实、真挚的文学对于假大空伪文学的胜出。他早就说过,他的生命快要走到尽头了,但是他不悲观,他寄希望于未来,寄希望于青年。
我曾经有多次当面求教的机会,他永远是那么平和,那么谦虚,那么朴素,那么诚实得如同孩提,同时那么坚持着他认定的真理。他总是鼓励我多写一点,多出一点作品。在他还能行动的时候,每次我去看望他,他老人家总要边叮嘱边站立着,走出房门相送,而当我紧张劝阻的时候,他与女儿小林都解释说他也需要活动活动。
他常常不顾年老体衰阅读一些年轻作家的新作,有时候谈起来便显出难得的笑容。其实,他是更富于忧患意识的,更多的时候他有些忧愁,有些担心,他永远祝祷着与期待着祖国与人民的更好的现状与未来,他不希望出现太多的意外和曲折,他极端重视历史的经验与教训,他太了解历史的代价了,提起历史教训来他永远是念念于心。在他的倡议下,世界一流的中国现代文学馆终于建成了,这是“五四”以来的现代文学的丰碑,也永远是巴金老人的纪念馆。
想一想他,我们刚刚有一点懈怠轻狂,迅速变成了汗流浃背。他的浓重的四川口音,他的诚挚,他的拳拳之心与谆谆教导,将永远活在后辈我侪的心里,与他深爱的祖国同在,与他深爱的读者同在。
作者:王蒙
文:王蒙图:巴金故居编辑:王雪瑛责任编辑:邢晓芳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