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西游记》学企业文化建设 ——《西游记》里,唐王李世民是怎么建设企业文化的?

小时候最爱看的电视剧是《西游记》,最喜欢的人物是孙悟空,最喜爱看的剧情是孙悟空大闹天宫。成年后最爱读的小说还是西游记,但最感兴趣的人物是唐僧,最爱细细品读的情节是唐王发愿——大唐皇帝李世民为什么要派人去西天取经?取经人选是怎么选拔的?真经取来后怎么推广的?把这条主线琢磨透了不难发现,一部大唐皇帝差人西天取经史可不就是一个企业文化建设的最佳实践?

大唐皇帝为什么要遣人去西天取经呢?——这当然和一条龙有关,和魏征有关,但根本上是李世民意识到了治国之道:只有普度众生,让世人停止杀戮,让世间不再有苦难,才可实现国泰民安,保得住千秋基业、万世江山。于是,在这个宏大目标的指引下,他下定决心派遣唐僧不远万里求取真经;而唐僧团队也不畏千辛万难、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回真经。这些真经像什么?像不像今天组织里的企业文化理念文本?取回了真经就能自动实现社会稳定、人心向善吗?当然不能,只要老百姓还不知、还不信,真经也就是个珍藏本。于是,高明的唐王不遗余力地主办了一场场水陆大会、高僧讲坛,不但对真经进行宣讲、传播,并且树立多个典型人物予以褒奖惩治,这像不像企业里做的文化宣贯大会和各类推广活动?不得不说,唐王李世民真是一个企业文化建设高手,他以敬佛爱佛一事,至少告诉我们企业文化建设的三大要点:

01

企业文化建设

是组织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

结束战乱、奠定江山、稳定政权,大唐王朝走向经济繁荣,在满足了基本物质需求,向国泰民安追求的过程中,大唐皇帝意识到了引导和提高国民精神追求的迫切需要,意识到原先的价值导向(道教的理念)已经不能在满足人民物质需要的同时获得不断的精神追求升级,他急需树立一种新的价值理念和发展新的行为体系来实现他长治久安的治国理想。于是,宣扬人心向善、普度众生的佛教成为理想的选择。但是,新的价值主张(佛教)该怎么让民众接受?如何能够获得真经?求取真经的核心团队该怎么定?又该怎么向民众推广新的价值导向?等等,我想,这些都是唐王李世民曾经反复思考的问题。

对照今天组织里的企业文化建设的初衷,是不是与当初唐王欲立佛教的发愿大同小异?改革开放四十年,使中国企业完成了从生存期向追求持续发展的转变,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业务复杂性的提高、知识型员工比重的加大,管理的复杂性也日益升级,组织对管理的需求愈发迫切。企业虽然已经意识到了管理的重要性,但现实情况是即使企业建立了规章制度、流程等,组织的整体效率还是得不到有效的提高。面对着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如何提高内部资源配置效率,成为中国企业久困于心的难题。于是企业将视角转向了文化,希望企业文化能够成为促进组织管理提升、效率改进的另一利器。

历经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能够生存下来的中国企业基本都已经解决了生存命题,接下来,如何能够持续生存、发展得更好成为大多数企业的普遍诉求。投机型的模式越来越难以走得通,企业不得不沉下心来,思考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包括:企业在过去为什么得以成功?成功的要素有哪些?今后企业要走向哪里?企业要想继续保持成功,哪些要素要传承保留,哪些要素要调整,还有哪些新的要素需要补充进来?等等,这些都是企业持续发展必须思考的命题,也是企业文化需要回答的问题,所以,企业文化本身就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哲学思考的外在呈现。

02

企业文化建设是领导者的工作

文化学者埃德加·沙因认为:创造、管理和变革文化是领导者最重要的工作,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也常常有“企业文化是老板文化”、“企业文化是一把手工程”的说法,这些都说明了企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企业老板个人的价值观念、人生追求和行为方式的体现,因此,领导者要承担起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责任。那么,唐王李世民是怎么对待企业文化建设这项任务的?

首先,他展开对组织持续生存命题的深刻思考,并通过确立个人愿景,明确了组织的目标——建立千秋万代的基业;接着,他完成了自己的哲学思考,即通过“行善遏恶、普度众生”的理念,以此提高大众的素质和觉悟,从而优化社会资源的配置,最终实现整个社会效率的提高。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不仅仅是只发了愿、完成了哲学思考就了事了,他煞费苦心地制定了全套行动计划,并且对于重点工作亲自督办。比如说,核心理念要正确,也就是得确保取到真经;得到真经后,还得让大众知道真经的内容、要义,编写行为规范,要求大众比着做。他又出台配套的法律法规,在司法上予以保障,使得做得好的有奖励,不按着做的受惩罚。可以说,正是由于唐王的坚定意志,并不断用言语和行动把自己的主张传达到并影响了身边的每一个人,才有了宰相萧星的主动引见(观音菩萨售卖锦阑袈裟、九环锡杖),有了唐僧的主动请缨、西行万里取经。这些都说明了只有领导者把企业文化建设当作头等大事来对待,下属才会真正重视并跟进。

回归现实,除了一些知名企业实现了文化管理的境界,大多数组织实施企业文化的效果并不尽如意,赚钱的公司很多,但真正讲文化的企业不多,能以文化管理的企业又少而又少,究其原因,与领导者对企业文化的认识不无关系——许多老板自己都没有想明白企业的生存命题,甚至有些人的思维还停留在投机跟风模式上;缺乏对企业文化的认真思考,视企业文化为时尚、外在包装;热衷做表面文章,乐于跟风,大会小会上提到企业文化煞有其事,但自己做事时是另一回事;无事时张口闭口企业文化重要,但业务一忙,文化工作马上被抛之脑后。简言之,文化建设始终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领导者最重要的工作一是方向,二是人才,三是文化。方向比努力更重要,若南辕北辙,再怎么努力也难有成效;发展方向再正确,也需要人才队伍的协同努力、合作共赢;而没有一个良性的文化氛围,纵有良才也会变质,导致人才变庸才,好人变坏人。所以,领导者不仅要重视业务,重视人才,也要重视文化工作,从基因上为持续成功保驾护航。

03

企业文化建设需要领导者以身作则

企业文化的终极目的在于“通过统一组织成员的深层次的基本假设、信念,从而产生出协调一致的、符合组织期望的行为方式,实现组织的效率和效果”。在为企业提供管理咨询服务的十多年里,我自己的感受是企业文化项目相对于其它管理项目更难落地,而那些企业文化建设成功的企业,无一不是领导者率先垂范,以身作则。这一点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难,在身体力行、身先垂范方面,唐王李世明的做法值得称道。

经历地府三日游后,唐王不但自己信善遏恶,不厌其烦教化身边人,并且还用自己的言行,劝化天下人相信他的主张,但是他没有仅仅止步于口头教化,或者下发个规定强硬了事,他接下来用一系列的实际行动,向天下人昭告他的所信与所行——他大赦囚犯、遣放宫女,以恤天下;他起盖生祠,奖励相良斋僧布施,为天下树立敬佛典范;他出榜招僧,修建水陆大会,超度冥府孤魂;他榜行天下,下令各处官员推选有道高僧到长安弘法讲法;他修建水陆大会,亲自到场听法,公然现身,打造尊佛敬佛形象;他与唐僧结为兄弟,不吝千金购置弘法行头,待遇丰厚并给予尊贵地位;他年年亲至望经楼俟经,向天下人不时表明皈依佛教之虔诚,等等,可以说,唐王所言、所行,无一不是传递他敬佛爱佛之决心,而这些行为典范,又无一不为日后佛教确立打下深厚的思想基础、社会基础和物质基础。

从唐王的成功实践上我们不难看出,领导人要塑造和维护组织的共同理念、价值观,自已本身就要成为这些理念的化身;如果想让这些理念得到认可、获得践行,从而实现目标,领导者还要为其他人建立行为规范。当领导者要公开表达出自己的导向、站出来发出声音时,他代表的不仅仅是自己,还代表着一个更大的组织在说话行事。当然,光是滔滔不绝地谈论组织共同的理念远是不够的,领导者的行为比语言更重要,因为这能反映领导者是否真正认真对待自己所说的话。语言与行动必须一致,领导者要以身作则,走在最前面,就像唐王,要想证明什么东西重要,最好的办法就是身体力行,树立典范,通过行动让大家相信——这就是公司的信念和价值观,这就是公司倡导的,是所有人都必须具备的、知道的、坚信的、并且要践行的。

细细品来,唐王李世民的企业文化建设实践与西方企业文化建设理论可不是如出一辙?治大国如烹小鲜,治国如此,治企又何不可?若是读倦了专业理论书籍,不妨翻一翻《西游记》,品一品这部活色生鲜的企业文化建设最佳实践。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