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11月18号,美军“奥里斯坎尼”号航母(CVA-34)在朝鲜半岛东北部海域巡航。由于靠近苏联领土,再加上朝鲜战争打得如火如荼,航母上的气氛非常紧张。
这天一大早,“奥里斯坎尼”号进行了一次对朝鲜东北部目标的攻击行动,非常靠近苏联边境。美军情报机构判断,苏军很可能派出飞机示威,因此VF-781中队的4架F9F-5紧急升空,执行战斗空中巡逻任务。
此次任务的飞行员分别是领队克莱尔·艾尔伍德上尉和他的僚机约翰·米德尔顿中尉,另一队的长机是小罗伊斯·威廉姆斯上尉和僚机戴夫·罗兰兹中尉。
▲正在航母舰队上空飞行的F9F战斗机,为了防范苏机,美军那天派出了4架F9F-5执行巡逻任务。
这天的天气很糟糕,天空飘着大雪,云层很厚,能见度只有几公里,F9F-5机队爬升到3600米才冲出呼啸的暴风雪的云层。
此时美军舰队战斗信息中心报告:舰队以北约130公里处有不明飞机接近,极有可能是苏军的伊尔-28轰炸机。
接到通报后的F9F-5机队在雷达引导下飞往目标空域,当他们爬升到4800米时,威廉姆斯率先发现了上方有7道尾凝迹,高度大约在12000米。
在阳光的照射下,高空中的每架飞机都十分耀眼。片刻之后,威廉姆斯发现那是苏联的米格-15战斗机,后掠翼很明显,正并排飞行,很可能是从海参崴的苏军基地起飞的。
▲苏军的米格-15战斗机,各项性能要优于F9F-5。
虽然米格-15对航母构不成大的威胁,但是一定要将其拦截在警戒圈之外。然而米格-15的性能要优于F9F-5,它的速度更快,垂直机动能力也更出色,而且还占据数量和高度优势,不管怎么打,F9F-5都很被动。
尽管如此,4架F9F-5仍然决定迎战,纷纷开始试射,检查武器系统是否能正常工作。然而不巧的是,领队艾尔伍德上尉的燃油泵出现故障,上级命令他和僚机返航,拦截任务由威廉姆斯上尉和僚机罗兰兹中尉完成。
此时米格-15从上方飞过后,开始掉头朝海参崴方向返航。苏军飞行员可能以为美机已经返航,示威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威廉姆斯上尉座机的复制品。
威廉姆斯上尉和罗兰兹中尉并没有放弃追击,偷偷地跟在后面爬升。当俩人爬升到8000米时,警觉的苏军飞行员发现了尾随者,立即转向展开了攻击。
7架米格-15分为了两组,一组4架从美机的10点钟方向俯冲攻击,另一组3架在高空盘旋警戒,两架F9F-5被迫迎战。
威廉姆斯上尉和罗兰兹中尉躲过了米格-15的第一波攻击,混乱的空中格斗开始了。米格-15掠过的一刹那,威廉姆斯上尉迅速向左斜筋斗,咬住了米格-15的4号机。
F9F-5的4门20mm机炮射速、威力和准确度要优于米格-15的机炮,威廉姆斯上尉只用一个点射就命中了那架米格-15,后者退出了战斗。
开战后不久,罗兰兹中尉的机炮卡壳了,但是他没有脱离战场,而是装作没事的样子追击苏军4号机,毕竟对手不知道他的情况。
▲F9F的4门20mm机炮,准确性和射速要优于米格-15的机炮。
此时战场上只剩下威廉姆斯上尉一个人对战6架米格-15。完成第一轮攻击的剩下的3架米格-15正在爬升,准备采用BZ战术。F9F-5的爬升性能不及对方,只能在后面远远地跟着。
当3架米格-15爬升到位后,其中两架急转掉头,朝威廉姆斯上尉俯冲过来,另一架借助太阳的掩护,在高空观战。
一架F9F-5与两架米格-15对头明显不占优势,但苏军飞行员太着急了,在相距600米时就开火了。威廉姆斯上尉轻蹬方向舵侧滑躲避,然后迅速瞄准后一架米格-15,在近距离内进行了一个点射。
威廉姆斯上尉认为命中了目标,但是他来不及确认射击情况。两次攻击都没得手的苏军飞行员开始变得暴躁起来,那几架高空掩护的米格-15纷纷下来参战。
▲这可能是威廉姆斯上尉攻击的其中一架米格-15,照相枪记录下了攻击过程。
5架米格-15不再编队攻击,而是轮流朝F9F-5射击,空中态势更加混乱,但这是威廉姆斯上尉所希望看到的。在空战中需要保持队形,才能保证战斗效率,单打独斗很容易被对手抓住破绽。
这架孤单的F9F-5灵活地在5架米格-15中间周旋,不停地急转、滚转、俯冲,躲避苏机的射击。
威廉姆斯上尉忙得大汗淋漓,剧烈的机动耗费了大量的体力,然而一架敌机牢牢地跟在6点的位置。威廉姆斯上尉果断地向右滚转90度,然后拉杆、蹬右舵,做了一个漂亮的右急转,甩掉了尾随的米格-15。
▲描绘威廉姆斯上尉与米格-15格斗的场景,苏机并没有占到便宜。
战斗进行了20分钟,威廉姆斯上尉一有机会就朝疾驰而过的米格-15点射,一些炮弹貌似命中了,但他来不及确认战果。
有一次威廉姆斯上尉准备向一架冒烟的米格-15补枪时,别的苏机又咬住了F9F-5的6点位置,他不得不转向规避。
随着战斗的进行,米格-15逐渐占据了上风,一枚37mm炮弹命中了F9F-5,破坏了机翼局部和发动机部分附件,液压系统也失效了,方向舵和襟翼无法控制,副翼受损,只有升降舵还好使。
威廉姆斯上尉决定跑路,他俯冲到4000米的高度,借助云层的掩护摆脱了紧跟在后面的米格-15,在入云的最后一刻,苏机还在坚持射击,整场空战历时35分钟。
▲事后威廉姆斯上尉查看战机受损情况,这个洞可以塞进一个拳头。
虽然暂时脱险,但严重受损的飞机是否能安全着舰?这又是一大问题。重伤的F9F-5从大约130米的高度飞出云层,由于高度太低,无法安全弹射,而且水温太低,人只能坚持15分钟。
威廉姆斯上尉放弃了跳伞逃生的念头,坚持飞回到了航母上空。然而驱逐舰上紧张过度的防空炮手把F9F-5当成了来袭的苏机,“砰砰”地朝它开火。幸运的是,由于F9F-5飞得足够低,没有被命中。
由于飞机受损严重,威廉姆斯上尉发现,如果速度低于310km/h就会失速,而正常的着舰速度为190km/h。航母舰长考特尼·尚兹上校了解情况后,下令全速逆风,以补偿F9F-5过高的着舰速度。
▲表现一架F9F进近着陆的场景,注意甲板前端停满了大量飞机,一着不慎就会撞上去。
威廉姆斯上尉用备用系统放下了起落架和着舰钩,打开了座舱盖,保持着高速进近,这对受损的战机是个严峻的考验。
在着陆信号官的指挥下,这架重伤的F9F-5钩住了第3道阻拦索,成功地停在了航母甲板上。劫后余生的威廉姆斯上尉大口喘着气,没力气爬出座舱,他的僚机罗兰兹中尉随后也安全返回。
地勤大爷在机上数出了263个洞,主要是被23mm炮弹炸出的,还有一枚几乎致命的37mm炮弹,如果它的命中点再向前偏15厘米,就会打断翼梁,如果偏后20厘米,发动机就保不住了。
▲VF-781中队一架成功着舰的F9F-5,驾驶受伤的战机着陆绝非易事。
威廉姆斯上尉打光了所有760枚20mm炮弹,经过照相枪判定,确认他击落了4架米格-15。根据后来解密的苏军记录,那天只有两架米格-15安全返回,并证实了美军的战果。
被击落的飞行员是领队别利亚科夫大尉、万达尔多夫大尉、帕霍姆金中尉和塔尔希诺夫中尉。别利亚科夫大尉被击伤,挣扎着返回了陆地后才坠毁,其余3人在空战中被直接击落。
由于担心挑起第三次世界大战,美苏双方都默契地保持了沉默。威廉姆斯上尉也被要求严保密,直到苏联解体后,这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才广为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