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东陵文物修复后杭州首展 含慈禧龙袍

中新社杭州8月7日电 (童笑雨)8月7日,“后宫遗珍:清东陵慈禧及容妃服饰修复成果展”在浙江杭州开幕,共展出由中国丝绸博物馆(下称“国丝”)修复的20件清东陵丝织品文物,其中包含慈禧太后殓葬时所穿的龙袍和覆盖于身上的陀罗尼经被。据清东陵博物馆馆长李寅介绍,此次是这批文物修复后的首次展出,展期将持续3个月。

资料图:8月7日,参观者在拍摄慈禧入葬所穿的黄江绸绣五彩五蝠平金佛字女龙袍。当日,“后宫遗珍:清东陵慈禧及容妃服饰修复成果展”在位于浙江杭州的中国丝绸博物馆开幕,包括慈禧太后殡葬服饰在内的20件丝织品文物亮相。该批文物主要来自慈禧定东陵地宫和容妃园寝地宫出土,以及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拨交,于2014年分批到达杭州,2019年7月完成修复。中新社记者 王刚 摄

资料图:8月7日,参观者在拍摄慈禧入葬所穿的黄江绸绣五彩五蝠平金佛字女龙袍。当日,“后宫遗珍:清东陵慈禧及容妃服饰修复成果展”在位于浙江杭州的中国丝绸博物馆开幕,包括慈禧太后殡葬服饰在内的20件丝织品文物亮相。该批文物主要来自慈禧定东陵地宫和容妃园寝地宫出土,以及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拨交,于2014年分批到达杭州,2019年7月完成修复。 中新社记者 王刚 摄

清东陵是中国现存规模宏大、体系完整、保存较好的一处大型清代皇家陵园,于2000年11月30日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3至2019年,国丝对清东陵所藏20件丝织品文物进行了保护修复。

据悉,该批丝织品主要来自慈禧定东陵地宫和容妃园寝地宫,以及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拨交,包括袍服、夹衣、鞋帽、枕、褥、被以及荷包等多个品类。

本次陈列的展品为修复完成的丝织品,包含慈禧太后殓葬时所穿的着于最外层的黄江绸绣五彩五蝠平金佛字女龙袍、垫于身下的铺绒加金丝绣荷花褥及盖于身上的陀罗尼经被等。龙袍的独特之处在于袍身前后绣有“十二章”纹,而“十二章”纹本只限于帝王的龙袍上使用。

王淑娟是国丝修复师,也是本次展览策展人,她笑称此次修复好比“八年抗战”。

“别看这些丝织品都是清代的,距今只有百来年,但修复难度一点也不低。”她说,这批丝织品材料多为缎,很“金贵”,稍有不慎,便有可能破碎。

例如慈禧的龙袍,被河北清东陵文物管理处送到国丝时,仍在镜框中保存,袖子被折叠在胸前,服装变形和纤维糟朽情况极为严重。修复前,王淑娟和同事花了近一周时间,把“脆弱”的袖子舒展开。

“那件绣满‘福’字的夹衣,装饰带、花边都脱散了。”王淑娟回忆道,尤其是夹衣的袖口,经线断了只有纬线,拿在手上变成了一绺一绺,“福”字上的金线也有不同程度的脱落。

丝线凌乱,就一根一根理直;“福”字金线脱落严重,就按照原来的针线走向,细心缝补;糟朽严重,就用上自主研发的绉丝纱,用作表面覆盖材料。

展览现场,长度近3米的陀罗尼经被吸引了观众的目光。

据清东陵博物馆馆长李寅介绍,该经被来自清东陵慈禧地宫,用于覆盖慈禧太后尸身。经被的色彩为棕黄色,依宫中制度当初应为明黄色,原缀有的820颗珍珠已遗失。经被上的汉字共25000多字,用捻金线织成,工艺特殊。

王淑娟说,该经被曾面临虫蛀、糟朽、捻金线金箔脱落、织物扭曲变形等问题,因体量大、工艺复杂、修复难度高,十多名修复师修复了半年。“慢工出细活,丝织品文物如婴儿般脆弱,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据悉,本展览展期为2020年8月8日至11月8日。(完)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