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 以儿童视角洞察20世纪乡土人生的苦难与悲凉

“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尺长的,一丈长的,还有好几丈长的,他们毫无方向的,便随时随地,只要严冬一到,大地就裂开口了。严寒把大地冻裂了。”

《呼兰河传》一开篇便将一个北方小镇铺展开来。此时,29岁的萧红饱受了感情的孤苦无依与生活的颠沛流离,来到香港。

她以自己对悲剧的人生和生命的体验,以回忆性的散文笔法描写了寂寞的呼兰小城以及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在表达出家乡无限眷恋的同时,也充分揭露了我国20世纪农村的种种弊病及黑暗。

一句“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道尽了人生的苍凉和无奈。很多人都说,《呼兰河传》是萧红第一部成熟的作品,可惜不久之后,萧红就因病抱憾而去,享年31岁。

《呼兰河传》是教育部推荐的中小学生必读书目,有几篇节选文字也被选入了中小学语文教材,包括《火烧云》、《学诗》、《祖父的园子》等。一部作品能有这么多片段被选入语文教材,足以见得其在青少年群体中的适读性。

在分级书单中,我们推荐5年级左右的孩子阅读这本书,但坦率地讲,对于孩子来说,《呼兰河传》的全本阅读具有一定的难度。

一方面对于小学生来说,全书20多万字的篇幅有点过长,需要孩子们具备一定的阅读耐力才能读完;其次是《呼兰河传》的文体风格有点像散文,虽然有故事、有人物,但各成一章

比如:第四章写了萧红家院子里的各色人等,到了下一章,直接跳出一个小团圆媳妇,这中间没有情节上的过渡和联系,和一般的情节紧凑的故事型作品不同,无形中增加了一些阅读难度。

《呼兰河传》最大的优点就是对人、事、景、物的描写都太优美了,而语言又都是那么简单。萧红以儿童视角切入作品,情节单纯有趣、语言灵性自由。

因此约读书房“人文养成”阶段中选入这本书,是考虑到阅读此书,可以引导孩子进行延伸阅读,帮助孩子在过渡阶段逐步建立个人的阅读品味。

儿童视角呈现生活的真相

萧红幼年丧母,父亲性格暴戾,只有“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掉了冰冷和憎恶之外,还有温暖和爱”后来,东北沦陷,萧红也离家出走,在颠沛流离中度过了一生。

倦鸟思故林,萧红总是在怀念故乡,怀念童年,那些童年的破碎与不堪、那些童年的美好与灿烂,都持续地进入到她的笔下

儿童视角影响了萧红小说的选材

在《呼兰河传》中,萧红在对家乡进行回忆时,选取了一系列对于儿童来说记忆较深的人物和事件:打泥坑、看野台子戏、逛庙会、生长蘑菇的屋顶、卖黏糕的冯歪嘴子、古怪的有二伯伯......

这一系列的情节都十分符合小孩子的兴趣和好奇心。而在寂静的夜晚,月光下跳大神叮叮咚咚的鼓声,小团圆媳妇传得很远的哭声,以及东大桥下拉过自己的耳朵擦眼泪的大白兔的传说等神秘、怪诞的气氛渲染,也没有脱离一个孩子的想象记忆。

儿童视角让萧红小说

鲜活呈现出生活的真相

《呼兰河传》中大家都说小团圆媳妇有病,只有小女孩“我”说小团圆媳妇没有病,并且大胆地去和她玩玻璃球,也只有“我”发现了她不是掉了头发的妖怪,她的辫子是被人剪掉的......这些都是大人们看不到或者不愿意看到的生活真相

儿童的眼睛是天真无邪的,他们只是好奇地在观看,没有理性判断,没有既定的成见,似乎是一无所知,但正是这样的眼睛,看到了生活本来的面目,还原了历史的真相。

萧红也正是巧妙地借用这样的眼睛,敏锐地洞察出生命存在的本质与内涵,深刻揭示出了20世纪中国乡土人生的死寂、苦难、沉重与悲凉。

对麻木灵魂的批判和揭露

在《呼兰河传》中,我们可以看到20世纪20年代我国东北小镇的风土画卷,这里的天气寒冷肃杀,这里的人们平凡卑琐。他们不会为生者的欢乐而歌唱,却会为缥缈的鬼神作出一件件“壮举”:放河灯、唱野台子戏、娘娘庙大会……

作为鲁迅先生的徒弟,萧红对鲁迅的文学创作艺术作出了引申与传承。“看客”是鲁迅先生重点批判的国民劣根性的一个方面,他们麻木不仁,喜欢围观一切——无论是悲惨的还是喜庆的场景,无论围观的是人物还是动物。

《呼兰河传》中典型的“看客”形象是围绕在“东二道街的大坑”附近的那些人,他们吃尽了泥坑的苦头,却从未想过动手将坑填埋。

干旱时,马车翻到坑里,马挣扎着奄奄一息,人们想尽办法把马抬出来,之后几天津津乐道、走街串巷的话题都是马死了,还随之多了几分对泥坑的敬畏;水大时,路人要小心攀援着泥坑两边的板墙挣扎着过去,农业学校校长的儿子掉进泥坑里,于是龙王爷要惩罚学堂建在龙王庙里的校长的流言立刻漫天飞起。

人们将自己一切愚昧的行为都归咎于泥坑,这个大泥坑仿佛变成了一个寻找乐趣的戏台,人们在经历鸡飞狗跳的闹剧之后仍然得过且过、安于现状。

萧红文中这些“看客”的出现,是她对于病态灵魂的深刻批判和揭露,表明了她对于封建文化、封建礼教的批判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达到了心理和人格的深度。

批判中蕴含着她同样希望改造国民灵魂的愿望,彰显了其作为女性先觉者对于国民性的深刻反思。

“他们就是这类人,他们不知道光明在哪里,可是他们实实在在地感得到寒凉就在他们的身上,他们想击退了寒凉,因此而来了悲哀。”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