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纸板刺绣是砚山县白沙坡村的特色,这是一种彝族特有的绣法,也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绣法。这种绣法绣出的作品,极具立体感与美感,但也耗时耗力,通常由三四个绣工一同完成。
2016年杨树芬成立了砚山县白沙坡手工纸板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培训,把自己的经历、积累的经验、发展的思路、所掌握的技法,无私的传授给了加入合作社的绣娘以及喜爱刺绣的周边的妇女,带领大家共同致富。2017年,杨树芬被命名为砚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县级代表性传承人。
选材、画图、运针,每一步心中有数,一吐为快。选材,杨树芬喜欢选择质地较细、白而平滑的平板纸,绣后易于平整,立体感又非常强。画图,杨树芬喜欢画大富大贵的牡丹、幸福安康的喜鹊、吉祥如意的凤凰,鸟语花香的春天,她说,这些祝福流淌于手指,又传递于他人,感觉所有的辛苦都会化成了快乐。运针,平心静气,根据图案,边绣边选择搭配不同颜色的线,选择针法,创造性的表达。选择金线,不会褪色,绣品保存或是使用时间较为长久。选择丝线,光泽度好,富有弹性。选择花线,颜色鲜艳,线粗,刺绣速度较快。至于底板,多半用黑色仿真丝布、料子布。杨树芬说,彝族喜欢黑色,黑色有庄严、稳重之意。黑背景容易突出主题、讲述故事,久看而不腻。
杨老师的家里就是他们彝族民间手工纸板刺绣的小基地,在这里每天都会有许多绣娘来来往往,一起刺绣,一起探讨着绣法。砚山县白沙坡这里的绣娘年龄差距比较大,从90后到50后的都有,基本都是家庭妇女,在务农照顾家的闲暇时间里做刺绣,刺绣也是她们的个人爱好。这里的姑娘们从小就学习刺绣,她们新婚时所穿的嫁衣都是自己亲手绣出来的。
白日里,村里的妇女忙农活、做家务,晚上八点准时来到基地共同刺绣。据杨书记所说,村民们每月可以通过刺绣赚得3000元左右,这一份额外的收入很大程度地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也让村庄本身成为了财富的“活水源”,由此可以留下更多外出务工者,一定程度上缓解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的社会问题。
合作社里摆着各式各样的绣品,成品,半成品。一件件,一幅幅,宛如珍宝,凝聚,散发着浓厚的艺术的气息。《小米椒》生机盎然,《山茶花开》春风十里,《孔雀起舞》舞姿翩翩,《年年有鱼》深情祝福,传承与创新的绣法聚合成的美在指尖荡漾开去。
端详着一幅三七绣品,火红的三七红籽像极了杨树芬的热情,一份对刺绣的热情。“我是手绣人,我为您手绣”,载着首届彩云南民族刺绣万人大赛总决赛特等奖、文山州民族传统刺绣(技能)大赛金奖的荣誉,已成为文山州刺绣协会理事的杨树芬,有一个美好的心愿,希望她的刺绣红红火火,希望白沙坡的刺绣像三七花一样,开遍七乡大地,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主编:刘飞
副主编:邓凌
编辑:吴小梅
审核:蓝淽
法律顾问:冯在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