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专家谈公共政策创新:消除所有制鸿沟将是生产力又一次解放
中国网财经9月26日讯(记者 张少雷)近日,中国信息化百人会举行“回应信息时代呼唤,坚持公共政策创新——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座谈会”。座谈会扼要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40年以来信息化发展政策的基本经验,并重点围绕基础信息科学研究、知识产权保护、信息领域核心技术创新、智能制造等若干重点信息领域,深入讨论了我国未来改革开放政策的着力点。
中国信息化百人会顾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党组书记、副主任陈清泰在会上表示,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大体上可分作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中国产业再发展的起步阶段;第二阶段,1992年到2010年前后是经济发展的追赶期;第三阶段,是向创新驱动转型的阶段。
他指出,目前不少企业身上似乎都印上了所有制的标签,形成了一条很深的“所有制鸿沟”,所有制歧视割裂了市场,国有企业和银行更倾向于在体制内进行交易,跨所有制的人才、技术、商品以及产权等生产要素的流动因此而受到了阻隔,降低了整体的经济效率。
他认为,消除这种“所有制鸿沟”对各类所有制企业都是一次解放。在向创新驱动转型的时期,特别需要释放亿万人民求富创新的内在动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如果能摘掉企业的“所有制标签”,消除“姓国姓民”的桎梏,消除所有制鸿沟,将是生产力的又一次解放,为走向高收入国家奠定基础。
中国信息化百人会顾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在视频演讲中指出,目前我国对网络经济的公共政策的设定过于粗线条,应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使市场能够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应该加强基础性工作,来保证公共政策更加完善,以此推动信息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在座谈会上,中国信息化百人会学术委员、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针对近期出现的“民营经济应逐渐离场”的言论予以了反驳。他指出,如果没有市场化改革,没有民营企业发展,就不可能出现HBAT(H指华为)。汪玉凯表示,中国对民营企业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1978年到1992年是“有益补充”,90年代到2002年已经是“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民营经济创造了中国60%以上GDP,缴纳了50%以上的税收,贡献了70%以上的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提供了80%以上的就业岗位。未来中国信息技术产业补短板,应该结合民营化、市场化的改革方向。
(责任编辑:畅帅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