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心!百廿校庆上,成都七中为银发校友开设返校专场

4月12日,成都七中12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之“家・年华”暨“青春足迹”校友返校活动温情举办。

雨后的曦园和七里香韵,裹着浓郁的草木和花香的芬芳。在师生志愿者的陪伴下,一群银发校友格外引人注目。这是成都七中为银发校友们举办的专场返校活动。

活动现场的“照片墙”让不少银发校友停留驻足。这面相片墙,收集展示了成都七中建校至今历届毕业生的珍贵影像。在高1957级校友照片墙前,韩粤琼和张学华这对老姊妹正在仔细寻找当年的自己。

“这不是你嘛!我一下子就找到了!”韩粤琼指着照片里一个青涩的女孩,这个女孩正是她的同班同学张学华。如今,两人已逾古稀,互相搀扶着重返母校,寻找当年的记忆。

图片.png

▲韩粤琼(左)和张学华(右)

这次回母校,韩粤琼还带着一份特别的“任务”。“好几名老同学腿脚不便,再三叮嘱我要把照片带回去。”她紧贴着照片墙前,顾不得雨点,在毕业照上一排一排地寻找昔日同窗。

“在这在这!我找到了!”韩粤琼用手擦去照片上的水滴,不甚熟练地点开手机相机,一张张拍下来,“回头就把这些珍贵的照片发给其他没来的同学。”

列五中学退休教师侯澄杰也回到了母校七中,他印象最深的,是校园里的七里花香,“每年校庆的时候,七里香开得满墙都是。”

侯澄杰是成都七中高1965届5班的“捣蛋鬼”,他清晰记得一个午后和同学玩“躲猫猫”,打碎了教室里一个大花瓶,随后不久就收到“老师找你”的消息。原以为免不了一顿责骂,没想到老师找他是为了吃饭。提起师长,侯老师十分动容,“老师们太好了,不仅教学能力强,为人也非常正直、善良,他们的精神一直影响着我。现在有的老师已经不在了,没有机会再去看望……现在能回母校看看,我非常感激。”

图片.png

▲刘亚君(左)和侯澄杰(右)

和侯老师一同回来的,还有高1965届1班的刘亚君校友。多年前,还是中学生的刘亚君,就住在离学校不远的磨子桥,每天清晨,她都会伴着朝阳走进校门。这条路,她一走就是6年。时过境迁,那扇老校门早已不在。同行的几位老校友说,“也正常,毕竟我们都快90岁了。”

图片.png

▲复原的“老校门”

那扇老校门,于老一辈七中人而言,不仅是一扇门,更是承载了集体记忆的精神符号。不过,令老校友们很暖心的是,活动现场,那扇“校门”又回来了,就像当初上学时的那样。

原来,为了让老校友们能在返校中找寻到原汁原味的七中记忆,学校特意做了暖心设置,还原了老校友们记忆中的“校门”。这让老校友惊喜之余,更感暖心:“太亲切了,感受到了学校的用心,和对我们这群老校友的关心。”

图片.png

▲成都七中高1965届校友在办公楼前合照

海棠花开了又谢,办公楼墙壁上的爬山虎依然生机勃勃。

审是楼前,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先生端详着眼前一棵树,神情专注。这位老先生名叫魏国洪,1950年,他成为新中国成立后首批踏入七中的学生;40年前,他和同学们在学校80周年校庆时种下这棵树苗。如今,这棵树苗已长成参天大树,“就像七中精神,历经风雨,却依旧挺立。”

图片.png

▲魏国洪校友

学校设立的银发专场,温暖着老校友们的心。魏国洪更是连连说着感谢,“感谢学校对老校友的关照,感谢母校永远记得我们”,魏国洪表示,“家·年华”这几个字,其实也蕴含着他们想要对母校说的话:“无论我们身处天涯海角,无论年华如何似水,母校七中,就是我们永远的家。”

文 张佳迎 图据成都市第七中学

编辑 欧鹏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