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建筑”),今天(5月17)发布2019年1-4月主要经营情况,今年前4个月,公司新签合同总额8219亿元人民币,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4.0%,地产业务方面,实现合约销售额1011亿元人民币,与上年同期相比增19.0%,具体情况如下: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建筑是全球最大综合性工程承包企业。中国建筑是建筑行业的领军企业,是我国专业化经营历史最久、市场化经营最早、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建筑地产综合企业集团之一和中国最大的国际工程承包商之一,也是唯一一家中央直属的建筑企业,央企背景既保证优质项目的获取,亦是规模、经验优势的象征。
中国建筑主营业务主要由房建、基建、地产、勘察设计四部分组成,其中房屋建筑工程是公司核心业务,2018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993.25亿,同比增长13.78%;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82.41亿,同比增长16.09%,业绩超预期;如果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归母净利润增长率为17.90%。
分季度来看,2018年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四季度,公司分别完成营收2701.61亿、3187.66亿、2515.83亿、3588.14亿,同比增长15.05%、9.76%、2.42%、26.70%;实现净利润81.45亿、109.93亿、81.62亿、109.42亿,同比增长14.98%、0.35%、5.39%、52.83%。四季度公司业绩增长大幅提速。
2018年,中国建筑新签订单23233亿,同比增长4.6%,受到宏观降杠杆、基建投资放缓等影响相对2017年有所放缓,2019年1-2月,公司新签订单达到3432亿,同比增长13.5%,增速触底回升。分析师认为,年初以来的宽松货币和积极财政政策未来大概率将延续下去,全年中国建筑的新签订单增速有望重返至10%以上。
2018年新签订单中,基建订单达到6282亿,在总订单中占比27.04%。在央企中,公司的基建订单规模稳居前四,且与第三名中国交建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随着公司在基建领域的拓展力度不断增加,未来基建业务规模有望跻身前三强。
申万宏源分析师李峙屹表示,与中国中铁、中国交建等专注于交通基建业务不同,历史上中国建筑偏重于房屋建筑以及地产开发,近年不断调整业务结构,高毛利的地产和基建业务占比不断提升,此外,公司旗下还有设计勘察业务(收入毛利占比均为1%)和国际工程承包业务等。公司制定“532”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目标,未来将努力实现房建、基建、地产业务收入比例达到5:3:2,基建占比尚有10%差距需要继续重点拓展。
观察来看,中国建筑的地产业务拥有中海地产、中海宏洋和中建地产三大房地产品牌,中海地产定位于一、二线城市高端市场,中海宏洋和中建地产定位于二、三、四线城市大众市场。2015年3月,为更好地利用中海地产优秀的管理能力和整合土地储备资源,中国建筑将中建直营地产注入中海地产实现整合,其它由中建八大工程局运营的业务成为现在的“中建地产”;2016年9月,中海地产完成收购中信地产和中信泰富持有的绝大部分住宅业务,加强了在一、二线城市精品市场的优势。
从数据来看,中国建筑房地产业务收入仅占公司总收入的不到20%,却贡献了约50%的毛利润,是公司的主要利润来源。其中,中海地产为主要贡献方,稳健的经营风格造就了公司极佳的操盘能力和报表质量,公司始终保持业内极快的销售结算周转,预收款/营业收入平均为0.5倍,低于同行1.3倍,净利率一直以来领先行业龙头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是名副其实的“利润王”。
李峙屹认为,我国未来建筑行业利润率水平具有较大提升空间:一方面,建筑行业存在大量的浪费现象可以通过管理优化实现节约,据美国精益建筑协会研究,在美国通常人工的浪费占总人工费用的10%-12%,材料的浪费占项目总成本的10%,施工设计造成的浪费占项目总成本的6%-10%;另一方面,建筑业对劳动力的依赖可以通过工业化逐渐降低实现成本优化,在当前中国劳动力价格对于德国、日本具有较大价格优势的情况下,其劳动力成本占比接近日本的3倍,因此仅从劳动力节约角度成本端亦有极大的优化空间。长周期来看,中国建筑净利率水平有望提升至少2个百分点至6%左右。
中国建筑在2018年年报中也披露,2019年度的经营目标为:实现新签合同额2.82万亿元,相比2018年度26271亿元增长7.3%;营业收入1.27万亿元,相比2018年度11993.25亿元增长5.9%。(俊马财经圈 mart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