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纳米粒
高中生因为在课堂上玩了一下手机就被学校勒令退学,真有这样的怪事儿?
高中生玩手机被勒令退学,存在两大蹊跷。
9月28日,陕西柞水中学一高二学生疑因课上玩手机被退学的消息引发网友关注。
网上流传的一份编号为柞水中学布字[2020]46号文件显示:
张某烨不遵守学校制度将手机带入校园并在课堂使用,行为严重违反了校纪校规,造成了不良影响。
为严肃校纪,端正校风,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加强学生管理,规范学生行为,警示全体学生,根据《陕西省柞水中学学生行为十禁止》第五条第一款、第二款之规定,经2020年9月25日校长办公会决议,给予张某烨勒令退学处分,同时扣除高二(4)班本月量化考核分5分。
课堂玩手机以致于勒令退学?
消息甫一发布,就引发了网友的激烈争论,有人认为处罚过重,有的网友则表示既然学校有规定就该遵守,高中生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
按照国家规定,中小学生在课堂上不得使用手机,学校不让学生使用手机,是依规行事。
学生触犯规章制度,理应得到惩罚,但退学的处分确实有些过于严重了。
不仅如此,这件事最起码还存在两大蹊跷。
一是学校有没有收回处分决定?
9月28日下午,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教育局回应澎湃新闻,教育局得知此事后,便介入了解情况。
目前,经过教育局协调学校、家长和学生,学校决定收回退学处分,该生回家反思几天后,回来继续上课。
然而,9月28日晚上,澎湃新闻又从柞水县权威部门证实,涉事学生被退学,但保留其学籍,可以继续完成学业。
从“收回退学处分”到“被退学但保留其学籍”,玩这样的文字游戏有意吗?
“收回退学处分”固然被“打脸”,可“保留其学籍”更透露出学校死要面子的恶心嘴脸。
二是学生究竟是不是因为玩手机而被退学的?
据《陕西省柞水中学关于对一名违纪学生处理有关网络信息的情况说明》(以下简称“《情况说明》”),经调查,2020年9月25日,柞水中学2019级高二年级一名学生在早晨第三节课玩手机,该行为违反了学校《学生行为十禁止》制度。
同时,该生自2019年入校以来多次违反学校的有关管理规定,虽然学校和老师多次进行批评教育,但收效甚微。
如果《情况说明》所说的情况属实,那么玩手机只是压倒该生的“最后一根稻草”。
多次违反校规且屡教不改,再加上在课堂上公然玩手机,校方的退学处分似乎合情合理。学生被退学之后还保留其学籍,更彰显学校仁至义尽。
但是,有一个细节或许还需要进一步确证:
此前的处分通报中只字未提该生多次违反校规的“旧账”,而只是针对玩手机进行处分。
按照常理,如果学生确实劣迹斑斑,处分通报时肯定会明确写上一笔,只字未提难言正常。
这究竟是校方写处分通报时一时“疏忽”,抑或是因为引发了舆情,所以特地“补”上一笔?如果是后者,那就更暴露了学校的肮脏嘴脸,令人不齿!
一玩手机就勒令退学,这还是教书育人的学校吗?
退一步讲,即便该生真的“劣迹斑斑”,但以玩手机而“罪加一等”直接判处“极刑”,同样也值得商榷。
众所周知,学校的处分由轻到重大致可以分为通报批评、警告、严重警告、记过分、记大过、留校察看分、开除学籍等。
处分学生并不是目的,通过适当的处分达到小惩大诫的教育效果,才是关键。本着教育学生的目的,学校通常对于“极刑”慎之又慎,不到万不得已,绝不轻易动用。
具体到学生玩手机这个行为,本身并不像打架斗殴那样具有严重的危害性,也不像考试作弊触及品德问题,绝非什么十恶不赦的事情,学校居然痛下狠手,直接剥夺了其受教育的机会,合情合理吗?
可曾考虑过这会对学生的前途命运造成怎样的影响?
罪罚相当是惩罚学生的最基本常识,课堂玩手机这样的小错误,通常只要代为“保管”或者通报批评就可以了,直接劝退未免太不近人情。
事情被曝光后,处于风口浪尖的学校依然不轻易“改口”,重压之下也只是作出“保留学籍”的通融。
倘若没有引发舆情,该生能顺利重回校园吗?
事实上,柞水中学的这项规定由来已久,虽然严苛的校规饱受诟病,但学校宁愿在处理个案时有所妥协和让步,也不更改相关内容。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该校多次出现玩手机被劝退情况,有学生写保证后返校。
因为规定过于严苛,所以在具体执行中被打了折扣,如此一来,这样的校规还有什么意义呢?
本意在于引导学生向善的校规异化成“管理工具”,乃至充当“震慑”学生的“武器”,令人细思极恐。
越落后的地方,管理者越觉得自己权利大于天。
只是玩下手机就要学生退学,扪心自问,是不是拿着鸡毛当令箭?
玩手机就开除,基本逻辑是什么?目的是断人一生的道路吗?这样的严管看似“为了学生好”,其实是滥用权力、于法无据。
动不动勒令学生退学的学校,是在教书育人吗?还把学生当成人来看待吗?保留学籍,学生是不是要谢谢开恩啊?
原创:纳思教育。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