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的声音很吵闹,都在说一个事情。
一个儿童手表,真的需要这样吗?大家都在问这个问题,声音很大,都在质问。事情很快上了微博热搜,卢女士的评论区里,风向完全变了。
官方出来说话了。他们说,老百姓有需要,他们就会去办。大同的文旅部门…他们本来的想法,是宣传一下,让更多人看到他们的服务。
结果,跟想的完全不一样。
两个环卫工人
他们是这个事情的核心,却好像消失了。两个上了年纪的人,在垃圾堆里。
将近40°的高温
这是当时的天气。空气很热,让人喘不过气。
八吨垃圾
他们要翻找的就是这么多东西。一座小山。
一个丢了东西的母亲…卢女士,她找到了丢失的手表,心里很高兴。她在自己的社交账号上发了视频,脸上带着笑容。
可是镜头转了…画面让人心里很不舒服。
两个环卫工人在垃圾里,一点一点地翻找。那个画面,让看到的人心里发酸。他们是谁的父母?又是谁的孩子?
卢女士的孩子是在高铁上丢的手表。从太原到大同的路上。孩子把手表用一个纸团包起来,不小心当成垃圾扔了。
下了车,卢女士才发现。她当时觉得,丢了就算了。
可到了第二天,她还是不放心。孩子在一个陌生地方,没有定位手表,她心里没底。于是,她打了高铁的投诉电话。
四个小时
这是工人们在高温下,在垃圾堆里工作的时间。
找回来的,是一个价值一千二百元的手表。这个价格,不算很便宜。但大家的疑问是,值得让两个工人在那种天气下,干四个钟头的活吗?
网友们觉得,这已经不是人工廉价的问题了。
“简直毫无人性!”
有人这样评论。
如果是丢了更重要的东西——比如人工耳蜗,或者其他有特殊意义的物品。大家或许还能理解这种做法。
但那只是一个儿童手表。
卢女士自己没有去垃圾场找。她只是打了一个电话。然后等着。
大同的有关部门接到了需求。他们安排了这次寻找行动。在垃圾被多次转运和处理之前,他们抓紧了时间。
找到东西,通常是小概率事件。
卢女士的视频,本意是感谢。她可能没想到,会引来这么大的反应。她为找回手表而高兴,大家却为环卫工人感到难过。
那个视频里,没有看到她给工人任何补偿。
甚至…连一瓶解渴的凉水都没有。
网友们直接指出,这件事情,根本不是环卫工人的分内工作。他们不应该承担这个责任。
有人提出,既然手表有定位功能。
那就应该让卢女士自己根据定位,去垃圾场亲自动手。
事情的起点是7月1日。卢女士带着孩子去大同旅游。一段本该开心的旅程,因为一个手表,变成了网络讨论的中心。
官方的解释,并没有让网友们满意。
“有需求就去做”,这句话听起来很对。但大家反问,需求的代价是什么?谁来承担这个代价?
人们的心疼,都给了那两个默默无闻的环卫工人。他们在镜头里,没有名字。只是“两个高龄环卫工人”。
这件事,让人们看到了社会残酷的一面。漂亮话谁都会说,可真正吃苦的,是那些在底层工作的人。
最终,手表还是找到了。
一件丢失的物品,最后回到了主人的手里。
它被一个纸团包裹着,扔在了高铁的座位垃圾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