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的驳壳枪,都叫大镜面

网络上有一个特别普遍又特别顽固的现象,即有些人一看到驳壳枪,甭管啥型号,张口就说是大镜面。这当然是错误的。

大镜面是驳壳枪中的一种,而且是比较少见的一种。

大镜面长这模样:

这就是大镜面。但请注意,这不是毛瑟手枪的最初样式,更不是一贯样式。

毛瑟C96手枪问世后,最初的批量生产型,是这个模样:

这是枪的左侧面。机匣表面,扳机正上方开有一个几何形状的凹槽,握把上方也有一个环形槽。

枪的右侧面,扳机上方开有和左侧一模一样的凹槽,握把上方也有一个凹槽,但和左侧不一样,它不是环形槽,而是一个矩形槽。

开出这些凹槽据说是为了减重,也有说纯粹就是个装饰。

这枪的机锤,是一个向中心一层层凸起的铁疙瘩。根据形状,有称“圆锥”机锤的,也有称“海螺”机锤的。

到了1899年,意大利海军向毛瑟厂定购5000支驳壳枪。这批驳壳枪的样式与前相比,有了较大的改变。

这就是为意大利海军生产的那批驳壳枪的样式(左侧图)。该枪的机锤,已经不是原先的“海螺”形,而改变为一个圆环,称作“大环”机锤,或“圆眼”机锤。

我想说的重点不在机锤,而在机匣表面的样子。不知是应意大利的要求,还是毛瑟厂出于怎样的想法,这枪的机匣表面,没有凹槽,没有铭文,没有商标,光光的就是一整块平面。

再看枪的右侧:

右侧同样也是光光的一块平面,凹槽、铭文、商标,也是什么都没有。

不仅什么也没有,机匣两侧还打磨得十分光滑,在某种条件下,能发出镜子一般的反光。如图:

就因为机匣两侧光亮平整,如镜子一般,这枪来到中国后,便有了一个俗称——大镜面。

不是给意大利海军定制的吗,怎么会来到中国呢?原来,毛瑟厂在完成了意大利5000支合同的生产后,没有立即下马,而是又继续生产了一批,作为商品销售。这批商业出品不多,大约20000支左右,几乎全部卖到了中国。

除了机匣表面与众不同,该大镜面驳壳枪和以前各型驳壳枪相比,诸元参数没啥不一样,也是10发固定弹仓,也是半自动发射,枪管长也是140毫米,口径也是7.63毫米。

又过了很短的几年,到了1902年,大镜面的生产终止,毛瑟手枪又有了新型号。如图:

该型驳壳枪采用了新的机锤,俗称“小环”机锤,也称“麻雀头”机锤。不过这仍然不是我想说的重点。

请注意看,这时的驳壳枪,左右两侧又有了凹槽,又有了铭文。这才是我要说的重点。

1902年版的驳壳枪并不是毛瑟手枪的最终型号。该枪自1896年诞生,到1937年停产,前前后后有几十个款式。但所有各型,机匣两侧都有凹槽,后来又增加了铭文和商标,像1899年版那种机匣两侧什么都没有的,就再也没有出现过。也就是说,大镜面仅在1899~1902年生产了那25000支左右。

或者换句话说,只有1899~1902年生产的那25000支左右的驳壳枪,没有凹槽,没有铭文,没有商标,才可以称作大镜面。毛瑟厂在这之前和在这之后生产的其他型号的驳壳枪,都不是大镜面。

西班牙仿制的毛瑟驳壳枪(或者不能称作仿制,因为其只是外观与毛瑟形似,内部构造并不相同),其型号特别多,比德国造还多,但西班牙的驳壳枪,从没有机匣表面什么都没有的大镜面。

德国以外,倒是中国有过大镜面匣子的出品。

旧中国有一个很有成就的名字不叫兵工厂的兵工厂,天津大沽造船所,曾经出品很多轻武器,其中就包括仿制的大镜面。请看图:

这枪的机匣表面同样也是没有凹槽,没有铭文、没有商标,什么都没有。

经过了岁月的侵蚀,枪的表面已经不那么好看,但遥想当年,应该也是光可鉴人吧。

大沽所除了仿制140毫米枪管的十响大镜面匣子,还生产99毫米的短枪管镜面匣子。如图:

和1920版警用型驳壳枪一样,大沽仿制的短枪管镜面匣子也采用小握把,枪管前端也有头箍。

短枪管的镜面匣子比标准枪管(140毫米)的镜面匣子更少见。长篇小说《烈火金钢》第九回《用乔装齐英施巧计 陷迷阵老转说真情》中,县委委员齐英使用一支小镜面盒子炮,曾因走火差点把解老转打死。这小镜面,或许就是大沽仿造的短枪管镜面匣子。

这是境外某个拍卖网站上的大沽造短枪管镜面匣子,品相还是挺不错的。

这是该枪局部。

大沽仿制的大镜面,与德国原版相比,外观上略有不同,其主要的区别,在枪机导轨的长短上。

德国造镜面匣子,枪机导轨略短,其末端和枪尾尚有一小段距离。大沽造镜面匣子的导轨是全长形,末端与枪尾几乎平齐。

因为大镜面独特的外观,这枪来到中国后,很是受到带枪人的青睐。抗联彭施鲁将军在回忆录中记述东北绿林武装时,曾经说到:“盒子枪品种较多,比较稀有的品种‘旁开门’和‘大镜面’,他们常常要花高价收买,并且很愿意在别人面前显示自己的枪。”

上图是杨靖宇将军牺牲后,敌伪展示的将军身上的遗物,其中那把匣子枪,就是德国造的大镜面。

据杨靖宇将军的警卫员黄生发回忆,杨本人有七支手枪,包括三支盒子,四支撸子。其中四支手枪由警卫员携带,而“金鸡满槽十响大镜面匣子、马牌撸子、小五封子”,自己佩戴,形影不离。这三支枪,都在上图中。将军牺牲前与敌对射,使用的也就是这支大镜面匣子。

既然已经说到这了,就顺便再介绍几支另类的大镜面:

毛瑟厂在履行完意大利海军那5000支大镜面的合同之后的商业生产中,有一款稀有版本,如图:

常见的驳壳枪,握把都用硬木制成,但这款驳壳枪的握把是用聚合物压制的,很是另类。但也仅此而已,除了握把不一样,其他与原版一模一样。

这种聚合物握把的大镜面匣子,在中国民间,被称作“胶把匣子”。

用今天的眼光看,这聚合物握把,也并不比硬木握把更好,但一百多年前人们的欣赏标准不一样。物以稀为贵,本来大镜面就少见,大镜面中的胶把匣子就更是罕见,所以,那年头谁若有一支胶把匣子,那是相当的牛逼。

除了这种1899年版的十响大镜面,德国造驳壳枪中,还有一种罕见的试验型大镜面,请看:

这是一支二十响固定弹仓的大镜面匣子。

注意:这枪是半自动的。有些文艺作品中描写的二十响大镜面如何如何连发,是错误的。大镜面甭管是十响的,还是二十响的,都是半自动,没有能打连发的。

这枪的生产比十响大镜面还要早,是驳壳枪的幼年,也就是1896~1897年的出品。据蒋介石黄埔军校时的卫队长宓熙回忆,1925年,他使用的就是一支二十响的驳壳枪。1925年的时候,德国最早的快慢机M1932和西班牙最早的二十响皇家NO.1都还没有问世,不知他用的是不是这款二十响的大镜面。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