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黑帮电影,就不得不说这部被誉为男人圣经的——《教父》。
影片改编自马里奥·普佐的同名小说,以沉郁冷静的风格讲述了一段颇具浪漫主义色彩的黑帮史诗。
1972年《教父》上映, 首轮票房达到8150万美元,是其拍摄和宣传投入的14倍。1973年该片获得第45届奥斯卡奖最佳电影、最佳男主角,及最佳改编剧本奖。
截止到1997年5月,影片全球票房累计超过了2亿4500万美元,97年的2.5亿其含金量可想而知。
《教父》被誉为电影史上最伟大的黑帮电影之一,07年被美国电影协会选为“百年百佳影片第二位”。
豆瓣上有40万观众打了五颗星,是无数人心中不可逾越的经典之作。
如此光辉的成就,当有电影号称可以与《教父》比肩时,当然要来一睹其真面目——
叛徒(2019)
Il traditore
要看懂这部电影,就得先了解黑手党。
黑手党是发源于意大利的一个秘密社会组织,根据地在西西里。从一开始的反抗暴政、锄锄强扶弱的地下党渐渐堕落为唯利是图的犯罪团伙。
1982年9月3日,在西西里扫黑的基耶萨将军遇刺身亡,民怨沸腾,当局无地自容,开始以雷霆手段打击黑手党,负责此事的法尔科内大法官成为反黑的标志性人物。
《叛徒》正是以此为背景,根据真实事例改编,从黑手党“叛徒”布达西的角度回顾反黑战争。
在黑手党内部存在很多帮派,头目对帮派实行家族式的统治。虽然他们无恶不作,但同时也是许多弱小平民的保护神,为人们提供工作岗位,深得人们爱戴。
在这种情况下,要铲除黑手党就变得很微妙。
电影《叛徒》开场是在一个黑手党高层的派对上,主角布达西的儿子在沙滩上磕嗨了,被其带回,这一幕刚好被两个人看到了。
这两人一个选择上前让众人随着音乐一起加入舞池跳舞,缓解尴尬,另一个人则是直视着布达西,似乎有看好戏的意味。
光影交错,锦衣华服下掩盖了黑手党内部斗争间的风起云涌。
看完全片再看这张派对后的大合照,颇有些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的意味,所有人的结局似乎都已经冥冥之中书写好了。
黑手党的缄默法则曾要求成员不能与政府和司法机关合作,且复仇不能涉及家人。即便是要报仇,也不能向警方泄露仇家的名字,否则整个家族都会受到严厉惩罚。
这种“内部消化”矛盾的做法,成为了黑手党的铁布衫,无法打入内部,除黑工作变得举步维艰。
布达西曾是这个法则的忠诚者,他的仇人正是利用这点,不管去哪儿都带着自己的儿子,以儿子的肉身做为自己的铠甲,安然躲过了布达西几十年的追杀。
但随着内部斗争的日益加剧,这一法则逐渐被打破,且愈演愈烈。任何日常的景象中,下一秒都有可能是杀戮。
可能是路边、可能是行进的车里、可能是床上,死神随时降临。
终于,布达西的兄长及幼子也在巴西遭到了黑手党残杀,他自己随后被引渡回意大利。
为了惩治凶手,更为了维护家人的安全,布达西以信息提供者的身份与意大利检察官展开协作扫清宿敌,坐实了“叛徒”的身份。
或许是为了均衡人民与黑手党的势力,布达西虽然身在监狱,警方却依然让他维持自己的“大哥”风范。
环境是舒适的,每次出庭也总是西装革履,甚至还拥有老婆定期的私人探监时间,好让他们温存一下。
在那场上百人的庭审中,巴勒莫法院被改造成了堡垒,装有可以抵御炸弹、火箭弹的防爆墙,天上直升机,地上装甲车,军警密布,媒体云集。
被媒体称为意大利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一次审判,因为曾经云遮雾罩的黑手党内幕即将大白于天下。
这些黑手党做的事情是肮脏的,却依然自诩优雅,丝毫没有“罪犯”的自知,一副老神在在的样子。
有人装疯卖傻,有人把嘴巴封起来,更多的人用嘴炮的方式妄图抵赖布达西的说法。
显然,布达西与法官的合作毁坏了那些黑手党激进分子的利益。
在他们眼里,布西达是连老鼠都不如的叛徒,躲在警方的“保护”下,只要给他们单人对峙的机会就可以瞬间击垮。
但布达西对警方的合作程度显然超出他们的想象,他知道的事情实在太多了。
看到第一个人上阵后的惨况,其他人就纷纷打了退堂鼓。
就这样在长时间的努力下,布西达不仅抓住了杀害自己亲人的幕后黑手,还将意大利盘根错节的黑帮团伙连根拔起……
在现实中由于布西达的揭发,366名黑手党人员被捕,盛极一时的黑手党组织从此没落消亡。
与《教父》相比,影片《叛徒》更注重的是个人在当时的世界背景下的挣扎和转变。
布西达虽然曾是黑手党的一员,但显然比起帮派事业,他更看重家庭,在布西达心里,家庭是神圣的。
他曾不止一次地梦见家人身陷险境,在他看来,是那些黑手党激进分子破坏了他们的原则,他们才是背叛者,而自己不过是自保而已。
影片长达两个半小时,虽然剧本思路并不复杂,却出现了大量的人物。
长长的人名经常会让观众分不清楚谁是谁,影响前期观影感受,想必这也是评分偏低的原因。
但看进去之后就会发现导演一路稳扎稳打,而演员们的精彩演绎,加上光影的渲染也颇能让人感受到黑帮史的复杂与人物的挣扎。
影片在上海电影节展映时好评如潮,并提名今年戛纳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势必将在黑帮电影里掀起一股电影新风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