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佛爷的夫人外交

1900 年是晚清历史上最为悲惨的一年,因为这一年八国联军占领了北京城,慈禧皇太后和光绪皇帝狼狈逃窜西安,即所谓“西狩”,和当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城之前慈禧的丈夫咸丰皇帝跑去热河行宫“北狩”,可谓如出一辙。

1901 年9 月,清廷代表李鸿章与英、美、俄、法、德、意、日、奥、比、西、荷等十一个国家的代表,在北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当时恐怕没有比“风雨飘摇”这个词更能形容清政府的窘迫了。签约两个月后,李鸿章就逝世了。这位为大清国鞠躬尽瘁的功臣,一辈子都在试图拯救他的朝廷,但一辈子也没能够完成这个使命。

各国代表在辛丑条约上的签署

当此之时,作为权力中枢的慈禧皇太后(1835—1908),从西安“回鸾”北京以后,展开了一系列的夫人外交,从她认识的美国公使康格(Edwin H. Conger,1843—1907)的夫人萨拉·派克(1843—1932)入手,试图改换一下局面。

慈禧于1898 年12 月第一次接见各国驻京公使的夫人,也是在那个时候认识萨拉的。慈禧太后“回鸾”北京后,围绕老熟人康格夫人开展了第二轮夫人外交,且扩大了规模。

自此以后,慈禧经常会见康格夫人,几乎每次都送很多精致的礼物给她,加以示好和笼络。慈禧太后比康格夫人年长7 岁,多少算是同龄之人,大约对彼此的交流和信任也起了较大的作用。在这个时期,慈禧太后开始了所谓的新政改革,鼓励发展实业、劝诫汉人女子缠足、允许满汉通婚等等,和康格夫人的交流正好映衬了这个改革的新背景。

康格夫人

另一方面,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和辛丑议和以后无疑高高站在了胜利者的位置之上的康格夫人,以其虔诚的基督教信仰相信中外的坦诚交流会营造更为美好的未来,所以她秉承中国的“来而不往非礼也”的路子,频繁地与慈禧以及很多清朝官员的夫人和格格们交游,特别是在美国公使馆举办下午茶点聚会,开创了一种中美妇女俱乐部一样的交流形式。

身着中国传统服饰的凯瑟琳·卡尔(图片源自卡尔1905的图书《With the Empress Dowager of China》)

在此期间,萨拉更为在美国和在国际上挽救慈禧太后每况愈下的形象,做了很多实际努力,其中的一件大事是促成美国女画家凯瑟琳·卡尔(Katharine Augusta Carl,1865—1938)绘制慈禧太后的巨幅肖像油画,并运到美国参加圣路易斯博览会的展出并最后赠给了美国总统。

凯瑟琳·卡尔绘制的慈禧肖像画,1903-1904

慈禧与康格夫人的交往故事,是掩在1900 年前后风起云涌的时代大潮背后的一幅几乎默默无闻的女性交友为主导的景象,从这个小小的中美关系的侧面却反映了一个正在步入剧变的时代,以及中国人对这一局面的调适。

慈禧太后在这一时期受到的创伤极大,其对外政策也因之发生了极大变化,真是放低了身段委曲求全,做了很多“从来未有事”。例如,在展开夫人外交的时候,慈禧太后开始照相,其留存后世的照片基本上都是在这一时期内拍摄的,也可谓是一种迎合潮流改变自己的结果。

通过慈禧太后的夫人外交路线,我们可以看到慈禧太后身为一名女性政治家所展现出来的女性外交魅力和路数,也可清楚地窥见以她为代表的清朝政治中枢顶层政治人物面对国际政治的无力与无奈。这一夫人外交路数虽然取得了一些微小的外交成果,最终却无法挽救清王朝覆亡的命运。

1903 年康格夫人萨拉和其余三位夫人以及摄影师裕勋龄的女儿一起与慈禧太后合影

NO.1

西苑会面:慈禧太后首次接见各国公使夫人

就在遭受德、英、俄、日诸列强胁迫而不断签约和丧失主权的1898年,中国国内展开了变法自救的运动,当年岁在戊戌,所以史称“戊戌变法”。这场变法是在甲午战败和列强群起瓜分势力范围的大背景下展开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拯危救亡于一旦。

在变法派主力康有为等人的强烈建议和推动之下,1898 年6 月11 日光绪帝发布了维新诏书,开始了一番轰轰烈烈的改革,包括兴办实业和设置新式学校等等,但慈禧太后担心其所能掌控的中枢政治局面失控,而她自己可能也会失去权力,于是在9 月21 日囚禁了光绪帝,取消了变法的绝大多数举措。此次变法前后总计103 天,亦称“百日维新”,总体上是失败的。

在“百日维新”开始前不久的1898 年5 月,慈禧太后曾破例接见了德国的海因里希亲王(Prince Albert Wilhelm Heinrich, 1862—1929)。海因里希亲王是德国皇帝威廉二世(William Ⅱ)的弟弟,当时率领德国海军前来加强胶州湾防卫,本身系山东巨野教案后清政府被迫将青岛胶州湾租借给德国的外交后果之一。

当时中国情况窘迫,慈禧太后决定亲自出面接见这位年轻的德国亲王,这使他成为慈禧接见的第一个欧洲高级官员,且是受太后接见的第一个欧洲男性官员。当时驻京公使团主任(dean of the diplomatic corps,是自1860 年各国公使正式进驻北京后的一个传统,通常由外交资历最长的公使担任,并非正式职务)是英国公使窦纳乐(Claude Maxwell MacDonald,1852—1915),窦纳乐夫人则担任公使夫人们的领班,她希望海因里希亲王在觐见慈禧太后的时候,转达希望公使夫人们能够觐见太后并庆祝太后64 岁大寿的愿望。

随后,窦纳乐也代表公使夫人们向清廷表达了同样的请求。慈禧太后很快答应了接见各位公使夫人,但因“百日维新”而推迟到了同年的12 月才实现,彼时新任美国公使康格已经于同年7 月履任,因此康格夫人萨拉赶上了年底的觐见。

西方人受邀参加聚会

这次会面在各国驻京历史上,又是一件破天荒的大事,因为太后从来没有接见过任何外国公使夫人,这次不仅答应了接见,而且是一起接见所有的公使夫人。各公使馆都十分兴奋,却也发生了一些争吵,主要是翻译的人选问题以及各馆秘书的夫人和女儿也想一起前往。毕竟,觐见中国的太后是一件非常值得骄傲的事情。

诸公使馆闹腾了一阵子,最终还是决定只能公使夫人们和三四名翻译前往。觐见本来应该在慈禧太后的生日即农历十月十日(当年公历11 月23 日)举行,但当时有位公使夫人不在北京,新任俄国公使尚未递交国书,于是只好延期。北京礼部选择了 12 月13 日为接见的良辰吉日,当日是农历戊戌年十一月初一,即冬月朔日,是当年大雪后第六天、冬至前第九天。负责外事的总理衙门为此提前制定了详细的觐见礼仪程序,并发给了各公使夫人。见面时候各位夫人只行鞠躬礼,并没有下跪磕头之类的。

12 月13 日上午10 点钟,总理衙门派随员一名、马夫两名和五人抬的轿子一顶,到英、美、法、日、俄、德、荷等七国公使馆迎接各公使夫人,包括美国公使馆的康格夫人,而后到英国公使馆齐集,11点准时一起出发,前往紫禁城西侧的西苑(今中南海)的仪鸾殿。仪鸾殿建成于1888 年,是慈禧太后的冬季寝宫,1908 年11 月慈禧也是在那里逝世的,并不在紫禁城中。

诸位公使夫人首先乘轿抵达了西苑的第一道门蕉园门(今已不存),换乘铺着红布的轿子,每顶轿子都由六名太监抬着往里去,四名外国翻译则只能步行。到了第二道门福华门时,换乘到一个法国赠给清廷的火车车厢里,沿着1889 年在西苑园内修建的皇家铁路(即所谓的“西苑铁路”,全长1 500 米左右,民国时期全部拆除),由数十名太监拉着走了一小段到瀛秀门,各位夫人下车,受到了一批中国官员的欢迎。这帮太太们每人喝了一杯茶,算是举行了一个茶礼。随后,她们在庆亲王奕劻(1838—1917)等几名高级官员的陪同下到了仪鸾殿之内。

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已经在仪鸾殿内等待她们的到访。七名公使夫人将外套脱在外室,按照居京时间长短排好顺序,和四名翻译一起进入殿内,朝着坐在宝座上的太后和皇帝深深鞠一躬。第一位翻译将公使夫人逐一介绍给庆亲王奕劻,然后奕劻再将夫人们介绍给太后和皇帝。随后,窦纳乐夫人宣读了一份献给太后的简短致辞,表示她们为能够被太后接见来庆祝太后的64 岁万寿而感到十分高兴,并且表示:“我们特别高兴您已经迈出了结识各外国公使夫人的第一步,我们也大胆地希望,您的这一典范将为其他的中国女士所仿效,而且东方人民和西方人民将继续在彼此社交中越走越近。”

慈禧太后由奕劻宣读了她的简短而友好的回复,说:“今天接见的外国公使太太们已经一起献上了福愿,她们说的都是吉祥话儿,叫我很高兴。现在中外融洽,天下太平。我打心底里希望公使太太们在中国生活平安,万事如意。”然后,每位公使夫人逐一向前登阶,先到光绪皇帝的宝座前深深地鞠躬行礼,皇帝则伸出手来示意平身和友好,然后夫人们继续走到太后的宝座前深深鞠躬,翻译们在阶下翻译。

和光绪皇帝不同,慈禧太后是伸出双手,将每位公使夫人的双手拢在自己手中,一边在她们每人的指头上套上一枚沉甸甸的带着一颗大珍珠的金戒指,一边和颜悦色地说:“一家人,都是一家人。”(One family; all one family.)这之后,各位公使夫人下阶,退后,恢复进殿时的顺序。最后觐见结束,夫人们退出正殿。

随后,夫人们和翻译们在中国翻译的陪同下到偏殿用膳。御膳房准备了一大桌子美味佳肴,中国翻译以英文和法文向太太们逐一介绍。庆亲王奕劻、庆亲王的一位格格和其他几位格格,也前来陪同用餐。外国翻译则由总理衙门的大臣陪同,在一个小桌子上就餐。午餐进行得十分顺利,气氛也非常融洽。餐后,各位夫人用了茶。

此时,慈禧太后携隆裕皇后前来,太后坐在一张黄色的椅子上,公使夫人们立即如前般地坐好。太后朝着每一位公使夫人伸出双臂,然后再缩回去,和蔼地说:“一家人,都是一家人。” 然后,慈禧太后逐一向公使夫人们介绍了身边的隆裕皇后,皇后略显腼腆,但康格夫人对她的印象很好。这之后,太后和每一位夫人暂时道别,让她们前往戏楼听戏,也就是观赏京剧。

公使夫人们观赏完了京剧之后,回到之前就餐的偏殿用茶点,并再一次见到了早已经等在那里的慈禧太后。在各位夫人都拿到了自己的茶以后,太后起身到每一位夫人面前,举起茶杯自己先抿一小口,然后把茶杯递给公使夫人,并说:“一家人,都是一家人。”与此同时,太后给了她们每个人更多的非常漂亮的礼物。最后,这批公使夫人与慈禧太后道别,一起乘轿子从蕉园门离开西苑,回到了出发前的英国公使馆,然后各自乘轿回家。

整个接见的流程和总理衙门提前拟定的礼仪流程基本相同,但慈禧太后赐给每个公使夫人礼物、赏赐听戏以及戏后赐茶和礼物等几个环节,则并非之前的具体计划,完全是她自己的临时决定。这在清宫历史上发生过很多次,例如乾隆皇帝经常额外赏赐朝鲜、越南等国家来京的贡使很多礼物,这些额外赏赐之举并不在负责礼仪和外事的礼部提前拟定的觐见流程中,不一定事事按照节目单举行。这次接见中的一些礼仪,例如太后攥着诸位公使夫人的双手、抿一口茶再让对方喝,等等,均是慈禧向对方展示友好和善、亲密如一的姿态,按照今天的流行说法,这叫“平易近人”。

七国公使夫人及四名翻译在英国公使馆合影

对公使夫人们而言,此番觐见可谓大开眼界,是令她们激动得不能自已的一次重要事件。虽然英国公使夫人对火车车厢、太后的声音等等颇有不喜之处,但对觐见本身仍旧非常期待,而且没有失望。觐见结束回到英国公使馆之后,这批太太兴奋地聚集在一起拍了一张照片,将她们瞻仰天颜之后的激动定格在了一个瞬间。

美国公使康格夫人对能够觐见皇太后和皇帝尤觉兴奋,一路上看什么都是那么美好,尤其是对慈禧太后、光绪皇帝、隆裕皇后、庆亲王以及格格们的看法,是非常积极的。事后,她在写给住在美国的一个姐妹的信中激动地回忆说:

我们返回的时候,已经陶醉在了新奇和美丽之中,这真是完美得像做梦的一天,让我们每个人都觉得是那样非常、非常的不真实。他们为我们做了所有的事!只要想一下!中国的大门紧闭了好多个世纪,现在却已经打开了缝隙!此前没有外国女人见到过中国的统治者,而中国的统治者也从未见过任何外国女人。我们兴高采烈地回到英国公使馆,聚在一起照了一张相,记住这最为非同寻常的、实际上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天。1898 年12 月13 日对中国和世界而言都是伟大的一天。想想这个吧!英语是外国妇女们在朝廷觐见至尊时说的第一外语。中国贸易语言是修改后的英语,而纯正的英语则由一位女性带到了中国至尊的面前。

美国公使康格于次日即12 月14 日就致信美国国务卿海约翰,简单报告了整个觐见过程,并评价说:“在整个中国历史上,这是一名皇后或者皇太后第一次接见外国女性,这次接见应该会产生很多好的结果。大家相信这次会面将在紫禁城里激发出一种去观察和了解更多的西方人和西方事物的欲望。而且,当中国人都知道了太后本人乐意接见和款待外国人的时候,中国人的某些敌视情绪会得以消解。”

汇报之时,康格夫人仍旧处在欢欣雀跃之中,康格也难免受影响,认为此次觐见慈禧太后将会对中外交往的局面做出某些改善。由此可见,慈禧太后的这次夫人外交,的确造成了一定的外交影响,这未尝不是她最初允准此番觐见的初衷。

NO.2

美国公使馆的下午茶与中美妇女俱乐部

康格夫人是一个充满激情的人,她在受到慈禧太后两次连续召见后,想邀请宫里的格格和一些高级官员的太太来美国公使馆做客。康格支持太太的这一想法,并通过中国官员上报到了宫里,请示慈禧太后的意见,很快得到了太后的允准。就这样,康格夫人很快在美国公使馆组织了第一次邀请中国官太太们参加的英式午后茶点(tiffin),时间定在3 月,但名单其实特意由中国方面选定,然后由康格太太发送邀请函。

第一次受邀请来参加午后茶点的格格和福晋总计11 人,包括太后的干女儿、恭亲王的孙女、庆亲王的三格格等人,其中只有庆亲王的三格格是见过康格夫人两次的,其余的很多福晋和格格都是第一次面见外国妇女,更是第一回踏入美国公使馆。慈禧的干女儿是指恭亲王长女荣寿固伦公主(1854—1924),七岁时候就由慈安和慈禧两宫皇太后召进宫中抚养,婚后不久守寡,慈禧太后将其再召进宫中,陪伴左右,是清末慈禧身边为数极少的敢于直言进谏的人之一,人称“长公主”。

所有的中国妇女都是来自满洲贵族或者高官家庭,均系旗人。康格夫人嘱咐仆人们在公使馆中到处摆满鲜花,并邀请了11 位美国公使馆内的妇女陪同,然后从美国驻京的传教士团体中各邀请一人到馆担任翻译。康格夫人交代她的中国用人领班老王说,她一定要把这个下午茶做到最好。

当日12 点半左右,诸位福晋和格格应约而来,可谓兴师动众,每位格格带着8 名太监随侍左右,另外还有几名低级官员跟随办差,总计带了481 名用人和60 名兵丁。康格夫人迎接客人后先敬茶,然后和善地拉着太后干女儿的手,将一行人带到用餐的房间。康格夫人举起酒杯致辞道:“让我们举起酒杯,对中国皇帝、皇太后和皇后的健康与快乐,以及中国人民的繁荣昌盛,致以最好的祝福。愿中美的友好关系继续下去!”皇太后的干女儿很快致以答词说:“皇太后让我代她问大家好,她希望中美目前的友好关系能够像现在这样永远延续下去。”

康格夫人并没有特意准备筷子,而是沿用西餐的习惯准备了刀叉。用餐的时候,康格夫人注意到这批中国女士虽然是第一次使用刀叉,但她们一边看着美国朋友如何使用,一边自己模仿,结果都使用得很好。饭后,这批太太一起喝茶、唱歌、听钢琴演奏和观赏照片,然后友好地道别。

康格夫人认为这是一场十分成功的下午茶聚会,她非常感激。她认为这些中国女士能够接受邀请前来参加“是对旧习俗的一个很好的脱离”,而且她很清楚地意识到,如果慈禧太后和这些太太的丈夫们不同意她们前来的话,她们是不可能来的。就此而言,康格夫人的理解的确是非常到位的,这些福晋和格格们大部分都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大家闺秀,很多是第一次与外国人见面和吃饭,更是第一次照相和听钢琴曲等等,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需要极大的勇气。

1903年12月26日中外妇女在美国公使馆合影

不久之后,诸位福晋和格格又回请包括康格夫人在内的11 位美国女士,连同日本公使内田康哉(1865—1936)的夫人,邀请她们参加一场下午茶。康格夫人和其他外国女士欣然赴约,由100 多名中国仆从迎到宫中。这次会面的时候,慈禧太后还让格格们特意给了康格夫人和内田夫人各一只漂亮的脖颈挂着金铃铛的小狗仔,算是太后给两位太太的礼物。

慈禧太后还托格格们赠给两位夫人六盒装满精美水果与糖果等的篮子,而等康格夫人从下午茶举办地回到公使馆的时候,发现给她的六个篮子早已送到家中了。中国格格们也照着康格夫人的下午茶的流程,举杯用中文庆祝中美友谊,然后用餐和谈话。道别之时,诸位格格用刚刚学习的英语“Good-bye”(再见)向客人们示好。

从此以后,康格夫人和慈禧太后以及这些福晋与格格们经常见面,这个无形的中美妇女俱乐部办得有声有色,越来越多的中国太太邀请康格夫人去自己家里聚会,双方都成了老熟人。这在1900 年之前是不可想象的。就在这个当口,康格夫人办了一件要在国际上提高慈禧太后形象的大事——给她绘制一幅油画,并推向世界。

本文节选自

《中美相遇》

作者: 王元崇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出品方: 新经典·琥珀

副标题: 大国外交与晚清兴衰(1784—1911)

出版年: 2021-1

编辑 | 芬尼根

主编 | 魏冰心

图片 | 网络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