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学习第二种语言难点在哪里,和孩子比有什么劣势

在一篇关于“儿童语言功能化”方面的论文中,曾经看到如下解释,觉得挺有趣儿,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对题主有帮助:

来自成年人的体验

学习外语的成年人可能会有一种体验,在对自己的外语水平(尤其是口语)不是很自信的情况下,大家一般羞于开口说话(我们常见的哑巴英语),而越是这样,口语的水平越是不能提 高。

但另有一类人,可能说得不好,但就是敢说,会抓住任何场合(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口语,尽管会有“石化(卡壳、尴尬等)”等负面效应,但长远来看,这类人的口语水平一般不差。

前一种人(哑巴英语)更看重语言的规则,后一种人更看重语言的功能。除却性格等影响因素,个人的语言观念也是影响他们外语学习的重要原因。儿童自然谈不上语言观念,因为他们天生是持“功能观”的语言“学习”者。换句话说,孩子学就是为了使用,而不是为了掌握规则。

儿童学语言过程

一般把儿童语言的发展阶段界定为独词句阶段、双词句阶段、电报句阶段、语法感形成阶段等,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语义(语用)的发展先于语法的发展,其实所有幼儿学习母语的时候也都遵循这个规律,先使用后规范。

但是,语用和语法的这个“先后”顺序,在儿童语言发展过程中一定是相对的,语法(尤其体现为词序)的发展是连续的,它某种程度上也会先于语义的发展。需要强调的是,对语法的感知是伴随在语义感知过程中的,绝不可能是先在的。

而儿童对语义的感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有两个问题期待回答:一是语义感知的单位是词吗?二是语义的感知是由上及下的还是由下及上的?我们目前对这两个问题 无法具体回答(其实这也是成年人学习外语的困惑点之一),但有一点,语义的感知一定是在处于联合注意场合之下且能够解读对方意图条件下才能完成。通俗地说,语义的感知建立在解读语用功能的基础上。

先理解再说很重要

儿童在语言输出之前已经具备了语言理解能力,说话之初的语言理解能力取决于说话的早晚。儿童说话早晚的差距很大,早的大概 8、9 个月,晚的甚至24个月以后。有趣的是,不同国家的不同儿童“语言理解”的初现时间非常一致,一般都在 8、9 个月左右,而这恰恰与发展心理学家描述的儿童出现意向性行为的时间一致;8 个月前的儿童看见什么玩什么,完全没有计划,但 8 个月之后开始有目的地获取目标 。

孩子与成年人学习第二种语言值得比较吗?

说到这里,不可避免谈到一个很引人关注的话题——为什么孩子学习外语比成年人快?

这个问题,网上一搜,答案很多:

1、汉语的母语习惯和母语思维基本定型,很难格式化

2、孩子与成年人记忆力曲线发展轨迹不同

3、左右脑发育阶段的原因

4、其他原因

第一种说法

有这样一种说法,认知能力的发展决定语言的发展,从婴儿出生开始,大脑里就有一种先天的语言学习机制,语言能力的获得要以一定的生理成熟和认知发展为基础,才能构建起来,语言和认知的发展是同步的,且动态的,有天赋成分,也有后天环境的成分,这种能力会把幼儿第一次语言认知经验“编码”到思维中,转化成语言思维。对于成年人来说,这种语言机制在经历过幼儿时期,就已经被关闭了,确切说被据为他有了。

第二种说法

但是也有不同观点,很多孩子在6岁前就上早教班接触第二种语言,直到大学毕业,也未必见得外语掌握的有多好,而后期学习外语的成年人,同样也可以非常熟练的精确掌握第二门语言。

所以对于语言学习,起决定作用的是基本认知和语用需求,如果环境逼迫你必须使用第二门外语,或者你本身就处于第二种语言的生存环境,那么早晚都会学会,至于是否学的快慢,也就失去了对比意义了。

对于成年人来说,学习第二种语言,需要和母语作斗争,幼儿时期的学习的母语,得天独厚的占据了思维对客观世界映射的主导地位,换句话说,作为成年人,我们已经被母语符号困在自己的世界中了,第二种语言在已经被设定的语言思维世界中,以什么样子存在,这个就要因人而异了!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