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袭浯屿水寨:明朝中期的厦门之战

公元1541年,安东尼奥-德-法利亚依不过是个小有名气的佣兵队长。除混迹在东南亚的边缘群体,几乎没有人知晓其大名。他只能按照当时的流行做法,组建起自己的袖珍军团,从事亦盗亦贸的跨国冒险。从马六甲到泰国湾南部的北大年,再沿着中南半岛海岸一路北上,并在海南岛有长时间停留。

最后辗转来到福建,在厦门岛上同明朝军队发生火拼。尽管这场针对浯屿卫的突袭行动规模有限,还是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16世纪的东西方军事差距。

明朝时期的浯屿岛 浯屿水寨和浯洲屿

早在13世纪末,最初的浯屿水寨就由初代明军建立起来,位置就在今天漳州沿海的浯屿岛。除基本的海防功能外,最主要的职能在于强化贸易封锁,配合大陆上的迁海禁令杜绝走私者横行。那里正巧位于九龙江出海口,可同步监视漳、泉二州,又能盯梢边上的厦门、金门二岛。因此,卫所驻军不仅配备舰船、城寨,还有独立份地从事农业生产,以便尽可能为朝廷节省粮饷拨款。

不过,浯屿岛本身的面积过于迷你。其最长处不过2.25公里、宽度为0.48公里,总面积仅有1.08平方公里,很快就无法满足驻军的维持需要。因此,明朝当局在1443年将水寨移至厦门,但在编制上仍称浯屿水寨。加之金门古称浯洲屿,就很容易被后人相互搞混。巧合的是,由于九龙江内侧的月港走私贸易兴起,这些封锁要冲的地位愈发尴尬。经常靠收取贿赂营生,只对陌生目标延续强硬手腕,以至于专业技能和作战意志都萎靡不振。

16-17世纪 葡萄牙人借用中式帆船往返于福建沿海

公元16世纪,大量葡萄牙私商船只频繁造访福建,仍大体维持着某种脆弱平衡。他们经常与本地中间商联合行动,依靠隐藏、贿赂等方式蒙混过关,甚少采取直接暴力。法利亚的小型船队亦遵守此道,却因遭遇风暴袭击而被迫同岛上官军打交道。由于部分成员走散后被浯屿水寨官兵俘虏,这位冒险家不得不率余部涉险前往营救。他们主动下船登岛,并通过少量本地俘虏的指引抵达水寨城下。

起初,法利亚还希望靠谈判说理来避免冲突。毕竟,他手头不过4艘购买或劫掠来的中国式帆船,能动员起来作战的不过70个葡萄牙海盗,以及其他230名招募自马来半岛和闽南水域的盟友。相比之下,对面的水寨驻军理论上多达2200人,还有比较坚固的城池、营垒可供庇护。故而完全不把一小撮蛮夷放在眼里,几乎拒绝进行任何带有善意的接触。这才迫使葡萄牙人冒险强攻,开启明朝正规军与近代早期欧洲武装的唯一一次陆战。

葡萄牙杂牌军的齐射+肉搏冲锋

很快,双方在浯屿水寨前的空地上大打出手。法利亚一方虽人数较少,仍旧采取主动进攻策略。由于队伍里有160名火枪手,所以在中远距离上输出相当可观。余下同伴手持长矛、圆盾和轻剑,更依赖于发起短促且猛烈的冲锋,而非长时间深陷绞肉机式消耗。

另一方面,与之对阵的明军竟只剩下1000-1200人,这主要归功于王朝中期的财政缩水、防线内迁和土地制度崩坏。哪怕体量已缩水过半,他们仍努力维持着传统的标准化作战流程。队伍里包括1/10骑兵,几乎全由供养条件较好的将领和家丁组成,堪称整支部队的定海神针。其他步卒分布在他们后方或两翼,使用弓箭、原始火铳或刀盾,明显地位低下且士气不足。诚然,明朝军队并不以马战水平著称,但在经历15世纪的历次调整后,仍旧回归到偏向蒙古风格。因此,哪怕是远在东南海岸的地方军,都存在类似的编制结构。

明朝中后期 骑兵已是无可争议的军队核心

正因如此,主场作战的明军实故作姿态,希望用不战屈人的方法逼退来敌。他们通过展示骑兵队列操练,向眼前那群没有马匹的蛮夷实施呵阻。岂料日常训练过于敷衍,居然有几个骑手直接从高速奔驰的马背上跌落。于是,又将近百名骑兵重组为单个方阵,准备向葡萄牙与福建海商的联军发起突击。奈何战斗经验过于匮乏,不得不要重新停下来完成整队工作。

于是,法利亚利下令火枪手齐射攻击,以明军甚少见识的密集弹幕开启进攻序幕。短短几分钟时间,约半数明军骑兵在近距射击中应声倒地。其余马匹也陷入紊乱,根本无法在原地固守状态下,面对蜂拥而至的贴身搏击。结果自然是掉头跑路,又不可避免的引起百步兵争相践踏,场面相当惨淡而异常混乱。

明朝的沿海水寨士兵 以刀盾和弓箭为主要武器

更为可悲的是,这些败退明军被自己城寨的壕沟挡住,全都聚集到狭窄的吊桥附近。身后的海盗们紧追不舍,直接用佩剑与长矛为自己开道。等到约300军户陈尸当场,原本紧闭的大门才被打开。最后600名守军在将领督促下死守出口,完全不把希望寄托于低矮城墙。双方再度对阵约4-5个小时,为夺取桥梁控制权而轮番厮杀。直至将领被火绳枪射杀,浯屿水寨的守军才彻底陷入绝望。他们充分利用海盗搜寻同伴的窗口期,从各个方向奔逃出去。

事后,法利亚带着几十名部下与福建海商分道扬镳,继续向北前往舟山的双屿岛。虽然他没能活着离开这片海区,但队伍中的平托却得以幸存下来。由他晚年编纂的《远游记》,成为少数能帮后人洞悉这段历史的珍贵记录。

参加此战的平托 日后以流行的《远游记》而闻名

或许有人会觉得,海防水寨的军队往往地位不高且水平非常有限。但击败他们的对手,同样不是来自欧洲或某个殖民据点的正规军,并且大量依靠本地居民作帮手。他们所使用的简单战术队形,也与百年前的中世纪末期冲突无异。

因此,这场战损比达10:300+的小规模陆战,才能成为人们体察东西方军事差距的重要标本。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