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口径支援——122mm KV-9重型坦克

你也可以将KV-2称之为支援坦克。不过在1942年初,还有一个更加符合步兵支援坦克特征的产品——KV-9。

安装大口径火炮用于掩护步兵的支援坦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不是什么新奇的设计,在20世纪20年代的时候就出现了,英国人当时就改装了安装94mm榴弹炮的Mk.II中型坦克。世界各国都有类似的设计,苏联自然也不例外,比较成功的就是携带76mm火炮的BT-7A,当然,你也可以将KV-2称之为支援坦克。不过在1942年初,还有一个更加符合步兵支援坦克特征的产品——KV-9。

BT-7A,装有一门76mm F-32炮

1941年秋天,当乌拉尔重型机械制造厂(UZTM)开始承接KV-1坦克的生产工作时遇到了很多困难,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火炮产能的不足。由于此时列宁格勒的基洛夫工厂全面转向生产坦克车体,不再生产KV-1所使用的F-32火炮。供给KV-1所使用的新型ZIS-5火炮的生产工作就全部交给了高尔基的92号工厂,但此时92号工厂还要同步生产T-34所使用的F-34火炮,分给ZIS-5的产能严重不足。所以从41年9月开始生产的ZIS-5是优先提供给车里雅宾斯克拖拉机厂(ChTZ),因为该厂的生产设备更加完善。乌拉尔厂并没有分到多少火炮的份额,但坦克总不能一直等着火炮,所以装甲兵总局责成乌拉尔厂自行寻找适配的火炮先保证坦克产量。

KV-1 ZIS-5

1940年,乌拉尔厂完成了M-30 122mm榴弹炮生产设备的更新,之后便一直承担该型火炮的生产任务,在KV-1遇到火炮紧缺的问题时,工程师们第一时间想到了M-30。火炮的炮架项目是由F.F.彼得罗夫(F.F. Petrov)和L.I.戈里茨基(L.I. Gorlitsky)共同负责的,前者任生产监督,后者是项目总设计师,这两个人后来成为苏联中型自行火炮设计的关键人物。乌拉尔厂的设计师们设计的炮架被命名为U-11,分为两个版本,他们很快就和KV坦克的灵魂设计师科京进行了会晤,共同商讨KV-1(M-30)的设计。

乌拉尔厂生产的M-30榴弹炮

U-11的第一个版本对火炮的改动很小,火炮的后坐装置也得以保留,总体结构类似于在SU-122自行火炮上的设备。但由于火炮需要设计特殊的防盾,为了平衡火炮重量等等原因,KV-1的炮塔需要整体重新设计,这对于产能本就不足的乌拉尔厂来说无疑是不可接受的。第二个版本对火炮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动,后坐装置和炮管都进行了修改,好处是炮塔本身不需要进行什么改动。火炮的修改对于已经生产M-30快一年的乌拉尔厂来说也不是什么难事,U-11的最终方案就定下来了。技术会议做出的决定是在2号设计草案的基础上完善产品指标,并尽快制造出原型车以供测试。会议上还特别强调,M-30火炮没有穿甲弹,弹药装填困难导致射速下降,所以KV-1(M-30)只能作为一种临时性的解决方案。所以一些资料中声称“加装M-30火炮是为了满足更大装药高爆弹的需要”的说法纯粹是无稽之谈。

U-11炮架设计,这是2号草案

乌拉尔厂很快投入工作,到1941年12月15日,技术文件已经准备就绪。至当月月底,U-11炮架已经制造完毕并且在工厂进行了台架试验,接下来就是装车试验了。U-11炮架被送往列宁格勒的基洛夫工厂,选定的车体是刚刚完成维修的4996号KV-1,档案显示这辆车之前隶属于第121坦克旅并在战斗中受损。U-11炮架的安装很成功,只不过俯角在实际测试中比理论值(负3.5度)更小,只有负2度。载弹量也只有48发,与之相对的ZIS-5的76mm备弹量有114发。原型车完成以后获得了KV-9 的代号。值得一提的是基洛夫工厂对KV-9的态度很暧昧,工程师们虽然完成了安装任务但对此项目不甚热心。一方面M-30并不是基洛夫工厂体系内的火炮,另一方面此时工程师们在忙着处理KV-7和KV-8的问题,前者的生产指标有斯大林的亲自训示,不能怠慢。

在工厂完成组装的KV-9,摄于1942年1月

这些问题都一定程度上拖慢了KV-9的实验进度,实车试验到42年1月23日才被批准。测试计划是206次射击试验(其中150发测试强装药炮弹)与50公里的行驶试验,但由于种种原因,原定于1月26日在科佩斯克试验场(Kopeisk)进行的测试拖到了2月2日才开始。KV-9共进行了210次射击(其中171发测试强装药炮弹),火炮的560-580mm的后坐行程是可以接受的,而开火后的战斗室废气浓度也在理论值内。火炮的精度也比较理想:对1公里外5X5米靶标的射击全部上靶,600米外1.25×1.25米靶标的射击也全部命中。2月10日,KV-9在200号工厂还追加测试了发射穿甲弹的可行性。由于M-30榴弹炮没有配备穿甲弹,所以借来了A-19 122mm加农炮的穿甲弹。测试靶标是KV-1的炮塔,100米上的4次开火的发射药装药量从2.1公斤到2.4公斤,炮口初速也从525米/秒增加到573米/秒。第1发和第4发打穿了作为靶标的炮塔,第2发和第3发则被弹开了。

测试场上的KV-9,注意其火炮此时处于最大仰角,摄于1942年2月

测试的总体效果来看相当好,主要的抱怨集中于火炮的装填困难:M-30毕竟是一门122mm榴弹炮,在KV-1狭窄的炮塔内工作的时候,射速只能达到每分钟2发。国防委员会(GKO)在审阅了测试结果后,提出了如下几点意见:

“1.安装有122mm M-30榴弹炮的KV-9坦克通过了测试,可以被红军采用。

2.在KV-9坦克的生产中,务必注意改进已发现的缺陷,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车体装甲的补强和火炮装填工作的改进。

3.由于在测试中得到了积极的结果,委员会认为有必要加速KV-9坦克的系列化生产。”

KV-9侧视图

在如此积极的意见指导下,1942年2月从乌拉尔厂分离出来的8号工厂,开始准备生产KV-9坦克的先行量产批次。不过该月底,装甲兵总局(GABTU)和坦克工业人民委员会(NKTP)之间进行了新一轮的磋商。坦克工业人民委员会提出KV-9在发射穿甲弹时,炮管壁压力达到了3500-4000公斤/平方厘米,而标准值为2350公斤/平方厘米。这严重缩短了炮管寿命,甚至可能会造成炸膛事故,但如果改用安全当量装药的话,穿甲弹的初始速度就只有432米/秒,穿深会低于ZIS-5。这样的话KV-9相比KV-1 ZIS-5唯一的优势就只剩下高爆弹了。而1942年4月2日对M-30高爆弹的测试成为了压死KV-9项目的最后一根稻草:高爆弹对76mm钢板的打击完全无效。KV-9项目随之被终止,从6月开始就一直晾在基洛夫工厂的院子里,1943年12月拆解。

乌拉尔厂厂区示意图,8号厂区原本应生产KV-9,不过最后却用来生产ZIS-5火炮了,也是有些滑稽

装甲兵高层中途的变脸其实也很容易理解,本身KV-9就是ZIS-5火炮产能不足时的应急产品,而在乌拉尔厂设计并制造KV-9的时候,ZIS-5的产能也逐渐提高了,M-30榴弹炮自然就失去了它的必要性,KV-9随后也无奈地早早退场。

在厂房大院等待拆解的KV-9,摄于1943年春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