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流利的外语遇上质朴的农产品,当青春的热情播撒在希望的田野,一场融合专业智慧与乡土情怀的实践在磨湾村生动上演。7月3日,淮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英彩飞扬”社会实践团深入磨湾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志愿者们将课堂所学转化为服务乡村的“真功夫”,在鹅塘边、田埂上书写下助力乡村振兴的青春故事。
“译”彩纷呈,土特产搭上“国际快车”
“看!这就是我们磨湾村鹅塘里著名的散养大白鹅!鹅肉质鲜美,鹅蛋更是营养丰富……”在磨湾村的鹅塘旁,一场别开生面的双语助农直播正在火热进行。学生主播们身后就是悠闲戏水的大白鹅,构成了最鲜活、最原生态的“产品背景板”。“These plump Gorgon nuts (芡实) are freshly harvested! Perfect for nourishing soups and congee ...”直播间里,大学生们中英文切换自如,热情洋溢地展示着刚从田间接力而来的农产品。来自赞比亚留学生科塔用略显生涩的中文喊道:“大鹅,好吃!Very delicious!”引得弹幕一片欢笑。外院学子发挥语言专长,将质朴的乡土物产用国际化语言生动包装,让磨湾村的“原生态”瞬间拥有了“国际范儿”,吸引了线上线下数千观众驻足观看。这不仅是助农实践,更是一堂将语言技能在真实场景中转化为经济价值的沉浸式专业课。
(团队进行助农直播)
童心相伴,共绘乡村美好未来
“小朋友们知道吗?大暑要喝绿豆汤,冬至要吃饺子哦!”助农直播后,志愿者们变身小老师开展趣味课堂,带领孩子们用彩笔描绘二十四节气,在游戏中学习英语单词。8岁的王子川举着画满食物的画纸,骄傲地说:“我画的是西瓜和冰激凌,它们代表夏至,夏至的英语是Summer solstice!”志愿者们带着孩子们玩起“节气蹲”游戏,在游戏中记住农时规律,轻松掌握英语表达。
(团队成员带领小朋友们展示绘画成果)
理论宣讲,传承红色基因
在村委会党员活动室,马克思主义学院刘继科老师为村民带来“从‘一根灯芯’到‘中央八项规定'——党风建设百年跨越”主题宣讲。他通过“一根灯芯”的井冈山故事和新时代中央八项规定的鲜活案例,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的历史传承与时代创新,让党的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马克思主义学院刘继科老师进行宣讲)
近年来,外国语学院充分发挥外语学科优势,持续搭建多元化助农平台,与磨湾村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学院党委书记阳国华表示:“大学生要走出课堂,走进乡村,要将课堂所学转化为服务社会的真实本领。我们鼓励师生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用专业智慧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既是青春智慧与乡土需求的美丽邂逅,更是专业特色赋能乡村振兴的创新探索。外院学子们正以实际行动,让更多优质农产品借力语言之桥与数字之翼,飞出田野,飘香万里。这场夏日的“云端”之约,正书写着乡村振兴的青春篇章。(文图/杜文玲 张溢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