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公殿-南京民国建筑

志公殿与宝公塔位于中山陵园灵谷寺景区松风阁西侧,志公殿位于宝公塔之南约80米处,两者南北呼应,相映生辉。志公殿始建于1934年,面阔3间,赤柱红墙,屋面覆盖小瓦。殿内正中设神龛,供奉着宝公结伽趺坐的雕像,两侧雕刻有侍奉的金童玉女。殿内后墙上,左右各镶嵌着一块石碑,左碑是1941年汪伪时期重修灵谷寺宝公塔碑记,由吴廷燮撰文,段松年书写;右碑是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礼部尚书刘仲质撰写的迁葬记。志公殿经过多次维修,古风犹存。

宝公塔是梁代名僧宝公的墓塔。宝公(418~514年),又名保志、志公、宝志,传说他出生在东阳郡(今栖霞区东阳镇)一株古老大树的鹰巢中。朱氏妇女闻其啼哭声,将其抱回家中收养,因此以朱为姓。7岁时,宝公在钟山道林寺出家。中年以后,常常散发赤足,行走于街上,手拄锡杖,杖上悬挂着刀、尺、拂、镜,名盛一时。他与梁武帝交往甚密。梁天监十三年(514年),宝公仙逝。

梁武帝的女儿永定公主出资20万,在钟山独龙阜玩珠峰下为其修建了一座5层石塔,塔底层置放宝公的肉身。天监十四年(515年)梁武帝在塔前为其修建了一座开善寺(后改名为蒋山寺),并且命令当时著名的文人陆任为其撰写墓志铭。梁代画家张僧繇专门为开善寺画了一幅宝公像。到唐代,原像被毁。大画家吴道子重绘宝公像,著名大诗人李白为这幅画像作赞,赞云:“水中之月,了不可取。虚空其心,寥廓无主。锦幪鸟爪,独行绝侣。刀齐尺梁,扇迷陈语。丹青圣容,何往何所。”大书法家颜真卿将李白所作的赞书写出来,镌刻在同一块石碑上,称为“三绝碑”,可惜原碑早已无存。现存“三绝碑”碑材是民国年间的遗物,而文字则是中山陵园管理局根据南京市博物馆珍藏的拓片重新刻制的。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