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6. 残舰的末日——小计TF38的吴港大空袭(上)

自1945年7月初以来,美国海军第38快速航母特混舰队(TF38)与第3舰队的其他舰艇已经在海上连续奋战了一个多月。在此期间,他们对日本本土进行了多轮空袭,期间穿插着大规模的海上补给活动,并躲避了好几场台风。

7月21~22日,第3舰队进行了可能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海上补给活动:100多艘作战舰艇从第30.8特混大队(TG30.8)的油船、弹药船、补给船和护航航母那里接收了6369吨弹药、379157桶燃油、1635吨物资和补给品、99架补充替换的飞机和412名补充替换的人员。第30.8特混大队由二战中的无名英雄唐纳德·贝里(Donald B. Beary)少将指挥,他因在1944年10月至战争结束期间为第3舰队和第5舰队执行了非凡的后勤保障工作而荣获两枚功勋勋章。

接受完补给的第3舰队可谓兵强马壮,此时,舰队司令小威廉·哈尔西上将接到了太平洋舰队总司令切斯特·威廉·尼米兹上将的命令,要求他消灭日本帝国海军的残余舰艇,其中大部分停泊在濑户内海(本州岛、四国岛和九州岛之间的水域,这里一度曾是日本舰船无遭受美国潜艇攻击之虞的避难所),尤其是防御严密的吴港。

图1.吴港及濑户内海在日本地图上的位置

第38特混舰队指挥官老约翰·“斯勒夫”·麦凯恩海军中将反对这项任务,他手下的大多数参谋人员也强烈反对这项任务。早在四个多月前的3月19日,在第5舰队司令雷蒙德·斯普鲁恩斯上将对日本本土发起的第三轮大规模空袭中,美军曾轰炸过吴港。马克·“皮特”·米切尔海军中将指挥的第58特混舰队出动了大约240架舰载机,空袭了停泊在吴港的日军舰船,其他飞机则攻击了濑户内海周围的目标。

在当天的空袭中,尽管吴港内的大多数日军舰船被击中,但一艘也没有被击沉,反而有11架F6F“地狱猫”战斗机和2架TBM“复仇者”鱼雷轰炸机被日军猛烈的防空火力击落。更有甚者,在日机发动的规模相对较小的空中反击中,美军的“富兰克林”号航空母舰(CV-13)被重创,“黄蜂”号航空母舰(CV-18)也受了伤。“黄蜂”号直到1945年7月25日才重返战场,而“富兰克林”号则永远失去了重返战场的机会,在修船厂里迎来了战争的结束。

3月19日的空袭和反空袭使将近1000名美军水兵和飞行员丧命,这也是麦凯恩等人强烈反对再袭吴港的原因之一。尽管如此,哈尔西还是忠实地履行了尼米兹的命令。

就在美军磨刀霍霍的同时,日军也在不遗余力地保护停在吴港内的残存舰艇,其中包括2艘新完工的中型航空母舰(“天城”“葛城”,均没有飞机)、3艘吨位较小的航空母舰(“龙凤”“海鹰”“凤翔”)、3艘战列舰(“榛名”“伊势”“日向”)、2艘重巡洋舰(“利根”“青叶”)以及若干其他舰艇。所有这些舰艇都由于缺油而处于基本无法动弹的状态。

图2.模型封绘:1945年时的吴军港残存舰艇,可见还有超级战列舰“大和”

日军的上述残舰四散分布在吴港周围,停泊在浅水区,紧靠着海岸线旁的峭壁丘陵,并下大力气进行了伪装,如航母除进行欺骗性的涂装和敷设伪装网之外,还在飞行甲板上加盖了假的建筑物,栽种了树木,甚至是用沙子铺设的“道路”。这些伪装措施使这些残舰很难从空中发现和击中,而且它们可以得到附近山丘上高射枪炮的保护。即使这些军舰被击沉,由于当地的水深只有7~8米,因此至多也是呈搁浅状态而不会没入水下。

由于吴港的水很浅,而且港口周围部署了大量九六式三联装25毫米防空机关炮,因此美国海军的计划人员排除了使用鱼雷的可能性,因为对鱼雷轰炸机来说,这既不现实(水浅)又太致命(小口径高炮的威胁)。不过,TBM“复仇者”在未来的行动中将使用一种新式武器——配备无线电近炸引信的空爆炸弹。事实证明,这种炸弹在摧毁高射炮方面要比用普通常规炸弹轰炸掘壕固守的炮位有效得多:尽管高射炮大多能在空爆中幸存下来,但炮手们却死伤殆尽。在这次空袭吴港的任务中,少数“复仇者”使用的另一种武器是较少使用的2000磅通用炸弹,当时美军航母上只备有少量这种炸弹。

图3.1945年3月18日,美国海军空袭吴港时的航拍照片

7月22~23日夜,就在第38特混舰队向南航行,准备进入放飞飞机空袭吴港的海域时,由赫德曼(T. H. Hederman)上校指挥的第61驱逐舰中队被派往东京以南的相模湾,进行“反舰扫荡”。午夜过后不久,第61驱逐舰中队的雷达发现了四个目标,此为由小型货船“第5博铁丸”(西海汽船、800总吨)、货船“延文丸”(日本邮船、6919总吨),以及为它们护航的第1号扫海艇、第42号驱潜艇,这四艘船在馆山湾编成护送船团,于22日21时整出航,正在向函馆港航行。

发现目标后,美军驱逐舰提速至27节,接近至距离日本船团5~6海里处。23时50分,美军驱逐舰各发射了两枚鱼雷,接着用舰炮猛烈开火,此时日本船团位于野岛崎西南4.5海里处,尚未发现美舰。美军的炮弹依次命中了“延文丸”和“第5博铁丸”,两船开始起火燃烧。

面对美军的攻击,第1号扫海艇、第42号驱潜艇和岸上的炮台进行了激烈但无效的反击,美军驱逐舰在战斗中毫发无伤。23日0时05分,美军舰员听到“第5博铁丸”方向传来了好几声爆炸,判断至少有两枚鱼雷命中目标。

7月23日0时09分,第61驱逐舰中队撤离战场,于当天黄昏时分与第38特混舰队主力汇合。日军方面,“延文丸”最终成功地扑灭了大火,与护航艇撤退至馆山湾;“第5博铁丸”则在拖曳驶向横须贺港接受修理时沉没。倘若不算日后与苏军舰艇进行的交战的话,那么这场被称为“相模湾海战”的战斗可以说是太平洋战争中最后一次水面舰艇间的交战。

7月24日上午,第38特混舰队到达指定海域,此时其兵力空前强大,下辖15艘快速航母(9艘“埃塞克斯”级大型舰队航母和6艘“独立”级轻型航母,随着第二天修复一新的“黄蜂”号归队,这一数字还会增加)和1200多架飞机。需要指出的是,参战的这些航母没有一艘是在珍珠港事件前下水的,但所有参战的“埃塞克斯”级航母在珍珠港事件前的1940年和1941年就已下订单并开工建造。

图4.美军第38特混舰队的航空母舰和战列舰等护航舰艇

第38特混舰队的护航兵力为8艘快速战列舰、15艘巡洋舰和61艘驱逐舰,除此之外,它们还将得到英国海军第37特混舰队4艘航空母舰的支援,第37特混舰队的护航兵力为1艘战列舰、6艘巡洋舰和18艘驱逐舰。

在尼米兹看来,对吴港的空袭是对日军偷袭珍珠港的最后报复,所以英国飞机被排除在空袭兵力之外(它们将轰炸大阪地区)。换句话说,美国海军不想与其他任何人(无论是皇家海军还是美国陆航)分享最后消灭日本海军的功劳。

第38特混舰队的航母编为以下三个特混大队,其中“香格里拉”号和“好人理查德”号是新加入的,这些航母之前几乎都被神风特攻机撞过,且均在修复后重新投入战斗:

(1)第38.1特混大队,指挥官为托马斯·斯普拉格(Thomas L. Sprague)少将,下辖“列克星敦”号(CV-16)、“汉考克”号(CV-19)、“本宁顿”号(CV-20)、“贝劳伍德”号(CVL-24)和“圣贾辛托”号(CVL-30)。

(2)第38.3特混大队,指挥官为杰拉尔德·博根(Gerald F. Bogan)少将,下辖“埃塞克斯”号(CV-9)、“提康德罗加”号(CV-14)、“伦道夫”号(CV-15)、“黄蜂”号(CV-18)、“蒙特利”号(CVL-26)和“巴丹”号(CVL-29)。

(3)第38.4特混大队,指挥官为阿瑟·雷福德(Arthur W. Radford)少将,下辖“约克城”号(CV-10)、“香格里拉”号(CV-38)、“好人理查德”号(CV-31)、“独立”号(CVL-22)和“考彭斯”号(CVL-25)。

1945年7月24日,第38特混舰队对吴港残舰的空袭正式发起。凌晨4时40分,舰队先后放飞了1363架次飞机,前去轰炸吴港和濑户内海周围的多个目标。日军则继续将其绝大多数航空兵力按兵不动,以备将来盟军登陆日本本土时再出动,并在整个空袭过程中坚决地保持了这种“定力”。最初由“地狱猫”和“海盗”等战斗机进行的扫荡几乎没遇到什么抵抗,美军声称在空中击落了18架日机,另外将40架摧毁在地面上,并击伤了80架。

图5.7月24日这天正在遭受空袭的吴港,照片是从“香格里拉”号航空母舰的一架舰载机上拍摄的

7月24日当天,美军舰载机共投弹599吨,发射了1615枚火箭弹。尽管停泊在吴港的军舰是主要目标,但因为日本的空中抵抗几乎为零,故美军战斗机在濑户内海周围大开杀戒,扫射了一切有价值的目标,包括16台火车头、吴市的3座油库和野外的1座油库,轰炸了兵营、仓库、发电厂、工厂和大约20座机库。吴军港中,有22艘舰艇被击沉或重创,总吨位为25.8万吨;此外,在濑户内海周围的其他港口和海湾,另有53艘船只(总计约1.7万吨)被击沉。

在7月24日的空袭中,新完工的空母“天城”是主要目标之一。由于训练有素、能进行舰上起降的飞行员基本不复存在,因此“天城”号自1944年8月服役以来从未参加战斗,此时舰上只留下了维持军舰运转所需的最低数量的基干舰员。“天城”号是战争期间日本开工建造的六艘“飞龙改”型舰队空母的第二艘,排水量约1.75万吨,能够搭载约57架飞机。一号舰“云龙”在1944年12月19日运送“樱花”特攻机及陆军部队前往马尼拉的途中,在东海被美军潜艇“鲑鱼”号(SS-395)击沉。二号舰“天城”和三号舰“葛城”也均已完工,但从来没有搭载过航空队。四号舰“笠置”、五号舰“阿苏”和改良设计后吨位略有增加的六号舰“生驹”由于缺乏材料而停工,直到战争结束也未完工。

图6.1944年8月,刚刚下水准备服役的空母“天城”,可见已经进行了舰体迷彩涂装

空母“天城”在3月19日的空袭中受了些轻伤。7月24日,该舰在上午遭到30架舰载机的攻击,下午又遭到20架舰载机的攻击,期间多枚炸弹近失,而且早在上午10点被一枚2000磅炸弹击中之前,“天城”号的舰体就已经发生了侧倾。10点的这枚直接命中弹直接击中了飞行甲板的中心位置,引发了剧烈的爆炸,将舰体炸得犹如屋顶一般左右大幅度翘起并严重变形(这枚威力巨大的炸弹是由一架来自“本宁顿”号或“汉考克”号的“复仇者”投下的)。随着轮机舱内进水越来越严重,舰长平冢四郎大佐不顾轮机部门的反对,下令弃舰。弃舰的命令是在匆忙之中下达的,平冢四郎随后也被解除了指挥权。不过,因为对侧的进水纠正了“天城”号的侧倾,因此空袭结束时,该舰依然漂浮在水面上。

另一艘新完工的空母“葛城”在3月19日的空袭中轻微受损,在7月24日的空袭中,该舰广泛采取的伪装措施发挥了效果,使它再次躲过一劫,没受什么损伤,倒霉的“天城”则吸引了美军的大部分火力。在空袭中,“葛城”号遭到10~12架飞机的轰炸,被一枚500磅炸弹直接命中,舰上的一座防空炮台被炸毁,炮台上的13名炮手全部毙命。除此之外,“葛城”号的舰体并未遭受结构性破坏。

图7.1945年,空母“葛城”停泊在吴港时使用的伪装方案,包括假建筑物、树木和枝叶

图8.1945年,空母“葛城”停泊在濑户内海三津子岛旁边时采用的伪装

可搭载约30架飞机的轻型空母“龙凤”在马里亚纳海战中幸存了下来,但在3月19日的空袭中,“龙凤”号被二至三枚炸弹命中飞行甲板,还挨了两发火箭弹,机库内燃起大火,前后升降机口犹如两个大烟囱,浓烟裹挟着烈火喷涌而出,上升到百米的空中。经历了这轮空袭后,“龙凤”号的飞行甲板多处破损并隆起变形,机库也被烧毁,彻底失去了搭载飞机作战的功能,不过此时也没有修复的必要了。

由于“龙凤”号的舰体相对完好,动力系统也损伤轻微,能够凭自身的动力航行,因此该舰被系留在江田岛东面的秋月海岸并进行了伪装。4月20日,“龙凤”号被降格为预备舰,大部分舰员下舰,只留防空炮手在舰上。在7月24日的空袭中,空母“龙凤”伪装得非常好,而且留在舰上的人员严守了“静默”的纪律,没有用可能会暴露该舰的防空火力还击,因此“龙凤”号在当天的吴港大空袭中未受任何美军飞机的攻击。

图9.1945年时停泊在吴港的空母“龙凤”,注意损坏的升降机和隆起的飞行甲板

另外,在3月19日美军空袭吴港时,日本海军的第一艘航空母舰“凤翔”号(也是世界上第一艘按航母设计并完工的军舰)停在“大和”号战列舰附近,该舰飞行甲板后部挨了三枚50千克炸弹,不过受伤轻微,只是在飞行甲板上炸出了四个窟窿(最大的直径还不到1米),6名舰员被炸死。在7月24日的空袭中,“凤翔”号又被一枚炸弹命中,舰体再度受到轻度破坏。

图10.摄于1945年10月日本战败后的“凤翔”号航母,从这张照片中隐约可以看出其飞行甲板在战时改装中长度和宽度都有所加大,并且左舷还设置了防坠海网

在3月19日的空袭中,护航航空母舰“海鹰”号全力开火抵抗,但还是被一枚炸弹贯穿了飞行甲板,并挨了多枚近失弹,导致左舷轮机舱进水,遂进入吴海军工厂维修。7月24日,该舰又被美军战斗机发现,并遭到航空火箭弹的攻击,但受损并不严重。为躲避美机的空袭,空母“海鹰”拔锚起航,向室津港转移,却在四国岛最西端的佐田岬附近撞上了美军布下的磁性水雷,舰体严重受损,舰艉也被水淹没,丧失了航行能力。无奈之下,该舰只能由“夕风”号驱逐舰拖曳到海岸附近,最后搁浅于别府外海的日出海岸(在拖曳过程中,该舰还挨了“地狱猫”战斗机发射的两枚火箭弹)。

图11.1943年11月15日,正在德山湾航行的空母“海鹰”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