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球品牌到社区邻居:
麦当劳中国的本土化答卷
2025年8月8日,“金拱门”八岁了。
2017年,“麦当劳中国更名金拱门”的热搜曾引爆社交网络。八年过去,当消费者走进24小时亮着的金色拱门,捧起熟悉的巨无霸,或看着孩子在乐园区嬉戏时,似乎并未察觉到明显的变化。数据背后却是品牌的进阶:门店数量从2400家跃至超7100家,覆盖全国280余城;员工突破20万,半数是00后;年服务顾客13亿人次——这意味着每天有超过350万人次选择麦当劳。
近日,麦当劳中国发布《金拱门八周年美好实践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首次系统披露其本土化实践的四大维度:食物、地球、社区与人才。变与不变之间,这个全球餐饮品牌正以“本地运营”将根系深扎进中国社会肌理。
本土化深耕:从“全球标准”到“中国答案”
《报告》显示,麦当劳将在2025年内在青海、宁夏开出当地首家门店,标志着其完成全国省级行政区100%覆盖。
有意思的是,在此之前,也许大多数人都没有意识到“原来这两个地方是没有麦当劳的”。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布局节奏,麦当劳中国首席执行官张家茵表示,“麦当劳一直在遴选熟悉本地市场的发展式特许经营人。”揭示出背后本土化发展的深层逻辑:进军某个市场之前,麦当劳必须确保当地已构建了完备的营运体系和供应链网络。
麦当劳中国一直坚持“三脚凳”经营理念,品牌、员工和供应商三方紧密合作,基于共同的价值观和目标,形成“三脚凳”般稳固、长期的合作关系。
目前,麦当劳中国使用的食材90%以上为中国本地生产或采购。过去五年,麦当劳联合供应商投入超120亿元新建产能,共同升级中国“麦链”体系,从源头严控食品标准。“一箱一码”智慧供应链可实现食材从农场到餐桌全程可追溯,餐厅配备“数字食安”管理工具,为顾客提供放心的产品和服务。
在数字化基建和供应链网络的本土化支撑下,麦当劳中国形成了独特的“全球品牌+本地运营”的金拱门模式。“我们坚持中国团队、中国速度、中国温度,能够更好地聆听消费者的需求,并快速做出反应。”张家茵说。
在2024年的“粉丝大会”活动上,麦当劳中国宣布开启2025超值年,提出全新品牌超值主张“简单美味,惊喜自由,365天‘麦’超所值”。150位“超级粉丝”共同参与,薯饼全天供应、奶昔回归等决策,都是年轻消费者的声音得到的回应。
“全球品牌+本地运营”的打法,更促进麦当劳的全球化和本土化实现“互补”,中国市场在吸取海外经验的同时,麦辣系列等还反向输出全球市场。
对大众消费者来说,麦当劳本土化的最直接例证,似乎就是菜单上多出的酸笋卷和奶铁,但其背后是门店布局、供应链、市场洞察、数字基建的深度重构,这也是“金拱门模式”的核心竞争力。
绿色增长引擎
八周年之际,麦当劳中国将带着“美好实践”迈向一万家门店,其中超过95%的新开门店都会是LEED认证的绿色餐厅。
这道“绿色标尺”值得关注的地方,不仅在于数量和占比时刻彰显出对四大影响力领域之一“地球”的重视,更在于标准的高度和规模的广度下,绿色正在成为麦当劳的新增长引擎,助其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共赢。
“2018年开始,我们就在以‘点面结合’的策略推进绿色餐厅建设。LEED认证标准要求从餐厅选址到设计、建材与施工、到能源管理,全程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目前麦当劳中国已拥有LEED认证绿色餐厅3800家,超过餐厅总数的一半。”麦当劳中国首席影响官顾磊表示。
当消费者走进一家绿色餐厅,就进入了绿色消费的生态圈——取餐时用的麦麦绿色餐盘和对面员工穿的制服,都是“重塑好物”的环保回收产品;买一杯可乐,杯子上的“无吸管杯盖”设计,每年可节省超6亿根塑料吸管;若是有兴趣,在部分餐厅还能边吃边运动,感受一把环保充电单车,既锻炼身体,还能“人力发电”。
同时,麦当劳中国的绿色发展并非“单打独斗”,也扎根在本土供应链中,发挥自身影响力,带动整个产业链上下游的绿色升级。
去年6月,麦当劳中国携手四大供应商宾堡、顺新晖、泰森和紫丹,共同打造麦当劳中国供应链(湖北)智慧产业园。
超过5万平方米的屋顶光伏,每年可节约4000吨标准煤,减少碳排放超过10000吨;宾堡应用烟气余热回收技术,年回收热能近55万kWh;紫丹将水处理污泥含水率降至80%以下,年减少60%污泥;顺新晖支持24小时不间断“黑灯作业”,年减排30吨。节能减碳之余,生产成本在日积月累中逐渐降低,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实现兼得。
围绕麦当劳品牌,绿色发展辐射出一整个生态圈——对供应链而言,麦当劳发挥规模优势,引领全价值链绿色转型;对消费者而言,积极倡导绿色生活理念,鼓励大众从日常点滴做起,这也是一家全球品牌发挥自身影响力的鲜活样本。
深入社会肌理的长期主义
进入金拱门时代下的麦当劳中国,不仅深耕消费市场,更将自身融入中国的社会肌理之中。
遍布全国的7100家门店,成为麦当劳扎根社区、反哺社会的土壤。以餐厅为社区枢纽,日均举办200余场生日会或其他主题活动;实体公益“麦当劳叔叔之家”为超过1700个异地就医的困难患儿家庭解决燃眉之急;14个“麦麦义工团”,每年志愿服务时长超过3000小时;每售出一份开心乐园餐,投入0.5元支持麦当劳叔叔之家,形成公益共创的长效模式。
另一组数据揭示了更深层的融合:系统化的人才培养体系下,麦当劳中国的“汉堡大学”八年累计培训学员超7万人;菁英管培生计划为大学毕业生规划职业路径,提供最快18个月的快速晋升通道。
目前麦当劳中国的20万名员工中,超过50%是00后,其中很多人迈入职场的第一站就是麦当劳。也就是说,即使他们后来离开麦当劳,在此学习到的很多经验也将一直伴随他们,麦当劳成为一家独特的向社会输送人才的“培养中心”。
麦当劳中国首席执行官张家茵
当麦当劳选择用“融入”和“共生”的方式处理自己与中国市场、社会的关系,将社会责任内化为商业模式,餐厅即社区单元、员工即本土人才、供应链即共创生态,便逐步构建出其在中国市场高速稳健发展的另一条支柱——向下扎根越深,向上生长越稳。
这种品牌成长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的自觉,塑造了企业坚韧的战略定力。正如张家茵所说,“面对环境变化时,我们始终问自己:麦当劳是什么?麦当劳代表什么?为什么顾客选择我们?”
在这样的锚点之下,麦当劳形成了独特的长期主义思维:将短期调整和长期目标相结合。“当遇到挑战时,首先观察环境发生了什么变化,继而判断如何回应。有一些回应是可以带来短期收益,还有一些回应虽然对短期收益有帮助,但是长远来看害大于利。”张家茵说。
1990年,麦当劳正式进入中国内地市场,在深圳开设第一家餐厅;2017年,“金拱门”的更名被视作国际品牌本土化的符号性事件;如今,从餐厅数量看,中国市场已成为麦当劳全球第二大市场和增长最快市场,麦当劳离万店时代也已不远。
“大家对中国市场都保有长远信心。”在不变的金色拱门下,会蕴藏充满惊喜和影响力的变化。麦当劳的答案也始终如一:秉持“用美味和热爱,凝聚社区邻里”的初心,共生共长。
作者:景一
编辑:马敏
运营编辑:肖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