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栋小楼见证抗战外交风云 曾是下半城重庆娃的乐园和美食天堂

打开凤凰新闻客户端 提升3倍流畅度

在重庆第一座城市公园——人民公园南侧,位于下半城望龙门,有两栋带着小花园的白色二层小楼。这两栋小楼年龄有点“大”,地位也有点“高”,而且还是下半城不少重庆娃童年的乐园和美食记忆,这就是经历近百年风雨的“国民政府外交部旧址”。

日前,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从渝中区获悉,“国民政府外交部旧址”已修缮完成。今日(25日),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带你打探这两栋充满传奇也充满故事的“小洋楼”。

近百岁高龄江南园林风格

白色墙体、青砖瓦面加上西式回廊、三角门窗,“国民政府外交部旧址”为中西式砖木结构建筑,在一片现代高楼之间特别显眼。走进大门,两栋建筑前是一个中式庭院,院子里,春天的老树刚发出碧绿的嫩叶,掩映着庭院中的水池和亭台,漫步其间十分惬意。

▲在两栋老建筑和新的市中区图书馆之间建的花园(渝中区图书馆供图)

渝中区文管所相关负责人告诉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国民政府外交部旧址”主体已修缮完成,原办公单位已搬回该楼办公,目前正在进行周边环境的整治。此次修缮,主要对瓦面和一些槽朽、霉烂的木质构建进行更换和修缮。

这栋中西式砖木结构的建筑年龄有点大,建于上世纪20年代,距今近百年。这百年间经历过很多主人,也曾作为不同用途。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查阅《重庆市渝中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专辑》显示,两栋楼其中1号楼最早曾作为巴县议会的右楼,1927年,作为国民党(左派)四川省党部办公地点,而杨闇公就曾在1号楼2楼右边第一间房内办公。

而2号楼在1929年,黄埔军校学生梁伯隆曾在此创办重庆高中,作为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在重庆直接办的三个学校(重庆公学、中法学校、重庆高中)之一。

▲2013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见证废除百年之久的不平等条约

1987年、1992年,这两栋建筑先后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定名“重庆高中旧址”)。 渝中区文管所相关负责人介绍,确定这里是国民政府外交部旧址,是在1997年一次全面修缮时。

“在1997年那次修缮时,我们在墙体的夹层里发现了当时国民政府外交部的封条。”上述负责人表示,通过这个线索,专家们经过多年的调查、佐证,确定这里就是国民政府外交部旧址。

▲对称的两栋楼

为此,2009年,鉴于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的复查结论,两栋建筑更名为“国民政府外交部旧址”。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介绍,1937年11月,国民政府发表移驻重庆宣言后,外交部随之迁渝。1938年至1946年5月期间,因战时各种原因,国民政府外交部曾先后在渝觅设办公房址数处。上述负责人告诉记者,以前人民公园下面还有几栋楼,都是当时国民政府外交部的办公楼,有些作为国民政府外交部招待所之用。

▲上世纪80年代初市中区图书馆修新的阅览室,馆职工参与建设,背后隐约可见两栋老建筑。(渝中区图书馆供图)

当年最受欢迎的儿童阅览室

1949年后,这两栋建筑曾长时间作为市中区图书馆所在,成了很多下半城重庆娃童年的乐园。重庆市中区图书馆即渝中区图书馆前身,据介绍,图书馆成立初衷就是为了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为科研、为广大群众服务。

如今已经退休多年的戴玲1979年进入市中区图书馆上班,做过资料室打字员,阅览室工作人员。

戴玲介绍,当时并不知道这两栋建筑是“国民政府外交部旧址”,但是两栋楼的窗户、栏杆上的雕花和装饰确实很精美,显然曾经也经历不凡。不过在下半城,这样有不凡身世的老建筑不在少数。

▲曾经老建筑里很多读者(渝中区图书馆供图)

据当年的老馆长刘庭怡回忆,图书馆最开始虽然条件有限,但是最早最受欢迎的就是儿童阅览室,曾设立20张儿童圆桌。

那时候文化娱乐条件有限,孩子们最喜欢看连环画。每天下午放学后,解放碑、望龙门一带的小学生,就会在老师带领下来图书馆内阅读。每桌可供5个孩子同时阅读,孩子们需依次领牌进入。

而儿童读物由图书管理员配发,每5个孩子一组,每组每次能领走10本连环画。这组看完,就换下组就座。没有拿到书的孩子在门口安静等待。

楼下的茶馆和冒着热气的美食记忆

1984年,在老的市中区图书馆前修建好了一栋2220平方米阅览室,两栋老建筑曾作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办公场所以及资料库房。也正是80年代,市中区图书馆还提出打造成园林式图书馆,所以两栋老建筑前修建了花园,打造了小鱼池和假山,还有凉亭。

戴玲的女儿就是重庆晚报记者李琅,1986年出生以后他们一家人在左边这栋老建筑楼下住了10年。李琅介绍,他们一家住的地方曾是馆长室和保管室,她童年时期左边这栋老建筑空置,主要放图书馆的一些资料,右边那栋作为杨闇公纪念室,陈列着杨闇公的相关事迹和照片,而室外的平坝则是地道老重庆茶馆。

▲走廊

“当时两栋老建筑这一片很热闹,不少图书馆职工的子女都喜欢在里面捉迷藏、玩耍,而老茶馆里面,每天很多老居民喝茶、遛鸟和摆龙门阵。”李琅说,她印象最深的还有两栋老建筑之间的食堂,当时食堂不仅向图书馆职工和家属提供三餐,同时也对外。

每到饭点,图书馆职工,茶馆里喝茶的老居民都喜欢在那里吃饭。食堂里面的木板上摆开了热气腾腾的烧白、粉蒸肉、豆花等地道的重庆美食,木板旁边一口大缸里面装满了米汤,吃饭的人可以免费打。

食堂的“糖爷爷”是李琅经常提起的老人,“糖爷爷”本姓唐,李琅说,小时候“糖爷爷”经常给她打稀饭,每次稀饭盛满碗,她总会多叫几声“糖爷爷”,可爱的“糖爷爷”不忘为她稀饭里面加两勺白糖。

这两勺白糖也许是最甜的童年记忆之一。

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 何浩 文/视频 毕克勤/图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