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里的“小惊喜”!苏州河畔多了个“公共展厅”

由刘海粟美术馆与华阳路街道共同主办的“织——河边居所艺术项目·华院社艺营地展”日前在苏州河畔的华院邻聚荟正式揭开帷幕。展览呈现了“河边居所——粟上海·华阳路街道艺术项目”中社区居民与艺术工作者的共同创作成果。

走进华院小区,隔着仍然绿茵茵的草坪,便看到一幅幅各具特色的展品,而在另一侧,一幅由一块块针织品拼接而成的展品,又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这些散落在社区里的“小惊喜”,正是华阳路街道、刘海粟美术馆和社区居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近两年来,依托市区重大工程,华阳路街道辖区内焕然一新。2021年,“一江一河”苏河华政湾步道贯通开放,“一带十点”景致宜人;2022年,中山公园万航渡路围墙打开,“六个百年”底蕴深厚。这一系列城市更新不仅为居民提供了宜人的环境,更为社区文化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此前,刘海粟美术馆发起了“粟上海·公共艺术与社区营造计划”,取刘海粟之“粟”与塑造之“塑”谐音,致力于让艺术走出殿堂,将艺术植入城市的街巷里弄,通过空间改造、艺术创意、社区互动的有机融合,激发建筑活力、提升社区品质、完善城市功能、构建美好生活。

作为社区艺术计划的“粟上海”,一直关心着在上海这座城市里生活的人,关心着每个居民的个人经验,他们彼此形成的关系,以及随之不断累积叠加而成的社区空间。去年11月,华阳路街道与刘海粟美术馆启动了“河边居所”艺术项目,从点、线、面的结构展开,共同推动“艺术 自治”新尝试,涌现出了一批有特色的社区自治共治项目。

“华院夜校”项目邀请小区里的老中青三代,在插画师阿咸的指导下创作自己的社区“豆本”;河边艺术地图的活动,邀请了周边社区里的伙伴与艺术教育团队“小艺圃”一同在苏州河畔漫游,用相机里的胶片记录苏河风景和各自的苏河心路;迎新楼道的建设当中,邀请了艺术家“头爷爷”与设计师厉致谦深入社区,与居民一同讨论,参与社区标识设计与楼道微更新,打造楼道美术馆等自治阵地,为家庭美育和社区文化赋能,共同培养自治特色项目……一系列活动,将每一位普通居民视作城市的真正主人,不仅激发了居民的智慧和力量,也调动起了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内生动力。

“织”,不仅是编织,交错的针法,更是组织,人与人的联结,还是这些联结交错而成的网。本次展览以“织”为题,以“构建属于社区居民自己的美术馆”为核心理念,颠覆传统美术馆的边界,将社区公共空间作为开放的“展厅”,居民有机会根据社区独特特色和个人文化需求而自主策划,从而塑造独一无二、贴近自己“家门口”的艺术体验。

本次展览特别注重分享艺术在社会工作领域的实践成就,同时期望通过这一实践,深入探索在全民美育与居民自治背景下,将艺术融入社区的新途径。而“织”这个词也承载着主办方和社区居民对艺术在社区发挥作用的期望,希望艺术能够像为了过冬而“结绒线”一样,成为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的一部分。

开幕当日,还同时举办了以“穿针引线 —— 艺术工作在社区”为题的圆桌对谈,社会学者、经济学者、艺术家与策展人一起面向居民,分享各自领域的社区经验,探讨艺术在社区的更多可能。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