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央视新闻】;
一个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县城应该长成什么样?全国有1000多个县城和县级市,可谓千姿百态,但有一个标准应该是统一的,那就是生态良好、环境优美。今天我们要讲的两个小城,一个傍水一个依山。傍水的是湖南省浏阳市。有一条著名的浏阳河,是当地的母亲河。但是很多年里,浏阳河却遭遇了严重的污染问题。依山的小城是浙江省丽水市的云和县。这个山区县,大部分人口散居在山里,不仅生活条件艰苦,而且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怎么补齐生态这个短板弱项,把县城和县城辐射的乡村地区建设好呢?戳视频,看看这两个小城的故事。
浏阳市位于湖南省东北部,总人口149万,因其县域位于浏水的阳面而得名。浏水,也就是浏阳河,全长234公里,其中有175公里都在浏阳市境内,是浏阳市名副其实的母亲河。
浏水的“浏”字,本有水深清澈之意。但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浏阳市在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出现了资源过度开发和工业污染的情况。浏阳河干流水质常年不达标,支流Ⅴ类甚至劣Ⅴ类现象突出。
湖南浏阳市水利局原副局长江代潜说:“我当时拿矿泉水瓶子,从大围山纸厂的排污口装了一瓶排出的黑色污水,往浏阳河下游一直到浏阳城,每隔10公里取一瓶水,一共取了10瓶,由黑到清,再到黑。”
流域性的污染,让浏阳河的水不仅不能饮用,连进行农业灌溉也成了问题。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让县城走上一条真正可持续、绿色健康的发展之路,是当地政府亟须解决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浏阳在全国率先探索多部门协同共治河流的模式,并摸索出河岸联治、大小共治的治水思路。河岸联治,就是不但要治理河水的污染,更要截断岸上的污染源。浏阳是世界闻名的花炮之乡,花炮制造作为当地的支柱产业,需要大量瓦楞纸来做炮筒材料,而这些造纸企业很多都分布在浏阳河沿岸,成为严重的污染源。
浏阳市副市长黄刚说:“对那些超标排放污染大的企业,我们坚定不移把它关停,让它退出。另外一方面,我们不是简单对那些企业一退了之,因为这个产业还要发展,老百姓的饭碗也要端得稳稳的。对那些能够达标的企业,我们鼓励它们通过技改达到排放标准的,我们对它们给予适度绿色发展引导。”
经过两轮淘汰整治,浏阳河流域原先近百家沿河分布的大大小小的造纸厂,数量减少了一半。对保留的58家企业,则从原料、工艺、设施等各个环节都进行绿色改造,彻底解决排放废水、废气、产生噪音等污染问题。
除了造纸业,浏阳河的另外一个主要污染源是当地的生猪养殖业,大量猪粪、污水、臭气,极大破坏了浏阳河的水质。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要转换思路,进行产业转型。
让生猪养殖户退养,同样也不是一退了之。一方面,要给退养户提供合理的经济补偿,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帮助退养户实现产业转型。经过调研,当地政府引导村民改为发展有机蔬菜种植,并出台资金补助等一系列扶持政策,邀请专家和技术人员,免费为村民提供技术指导。随着蔬菜种植逐渐规模化,水质和河岸边的土质也明显改善,种植的蔬菜品质越来越好。
浏阳河水系发达、支流众多,沿线的乡镇村庄、河道沟渠就像“毛细血管”,密布在各处。要做好环境治理,不仅要治理好河流“主动脉”,这些小的这些“毛细血管”同样不能忽视,也就是必须要“大小共治”。
在浏阳河上游的达浒镇书香村,很多村民的房前屋后,都有一套由厨房油污分离池、雨水收集池、三格化粪池构成的污水回收微系统。厨房污水、厕所废水、雨水都通过不同的管道,回收进入村里的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统一处理,解决了直排的问题。
多管齐下、多措并举,经过努力,浏阳市打赢了一场环境保护的攻坚战。2021年全年,浏阳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超过99%,浏阳河水质均值保持在Ⅲ类以上,水质得到极大改善。
现在,依托优质的浏阳河资源,浏阳大力发展花卉产业、水乡古镇旅游、河畔农耕文化产业等亲水经济,县域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2021年位列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综合发展第8位。这份优异答卷的背后,离不开保护生态环境、以人为本的绿色发展理念。
黄刚说:“下一步,我们要让浏阳河全域每一个断面,都稳定达到Ⅱ类水质目标。另一方面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达到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同步,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浏阳河变成真正的幸福之河。”
保护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并不矛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个道理已经在越来越多的地方被证明。浙江丽水市云和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有着“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说法。2000年全县10万多人口中,有七成住在远离县城的山村、库区。人口散居在山区,不仅生活条件艰苦、难以实现产业发展,而且也会对山区的森林河流、动植物等宝贵自然资源造成破坏,使生态环境难以承载。
距离云和县城8公里的雾溪畲族乡,是2000名畲族居民世代生活的地方,而这里也是一级饮用水源保护区,是云和县所有居民的饮水之源。
为了解决生态环保问题,同时提升山区居民的生活质量,2013年云和县开始对雾溪畲族乡居民分批进行转移。蓝伟虹是第一批选择搬迁下山的村民之一,不过在当时,做出这个决定并不容易。
浙江丽水市云和县雾溪畲族乡雾溪村村民蓝伟虹说:“第一批搬下来的时候我在想,搬下来能不能赚到钱,怎样生活下去,怎么样融入城市生活。”
除了生计问题,更让村民们担忧的是户口的问题,迁入城镇,在山上的土地能否保留?不迁户口,城镇的医疗、教育资源能否享受?为了解决老百姓的后顾之忧,云和县进行了一系列的体制机制创新,其中的关键一环就是进行户籍制度改革。
浙江丽水市云和县人大常委会元和街道工作委员会主任袁石忠说:“户籍制度改革最大的特点是搬迁农民的经济身份跟社会身份进行了分离,老百姓在原来农村享受的那些经济待遇、集体利益分红、公益林补偿、责任山、责任田都是保留的,老百姓可以放心进城。进城以后,社会身份变成了城镇居民,城镇的医保、社保以及就学都是一视同仁。”
为了让搬迁的村民生活质量得到保障,当地政府把安置房建在了县城的优质地段,搬迁的村民购买安置房,可以享受到一系列的优惠和补助。安居下来,如何乐业更重要。这些搬迁的村民常年在山区务农,普遍没有其他劳动技能,于是当地政府在搬迁安置社区内成立了就业服务中心,以当地支柱型产业为主,开展针对性的就业培训。
木制玩具制造是云和县重要的传统支柱产业,蓝伟虹搬迁下山后,通过培训成为一名木制玩具来料加工工人。随着越来越多搬迁移民加入,云和县的诸多传统产业也得到更快发展,而产业的壮大又吸引着更多村民下山,从而形成了良性互动。
柳欢欢是雾溪畲族乡水竹垟村的村民,搬迁后,他开了一家木制玩具网店,销量很不错,柳欢欢便产生了扩大规模的想法。不过,缺乏资金是个难题。为支持像柳欢欢这样的村民创业、解决资金难题,同时提升大家的环保意识,当地政府推出了“两山贷”——也就是将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纳入一个统一的生态信用积分系统。
浙江丽水市云和县雾溪畲族乡水竹垟村村民柳欢欢说:“平时你如果参加志愿者活动的话可以加分,分数越高贷款利息越低,而且是随借随还,对于临时的资金周转方面很方便。”
现在,云和县80%的人口集中在县城居住。随着山区人口的搬迁和疏解,云和县的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空气优良率达99.7%,水质断面优良率达100%。
在山区,村民们搬迁后留下的梯田林地,在政府统筹规划下,种上了生态经济作物、生态公益林。当年杂乱无章、已近荒废的山地,被打造成一幅青山绿水的美丽画卷,也成为当地旅游业的一张金名片。
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就要统筹好县城的生产、生活、生态、安全需要,因地制宜补齐县城的短板弱项。一县一策,缺什么补什么。今天我们看的这两个小城,一度也曾经遭遇生态之困,但它们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大刀阔斧对产业和人口进行重新布局,花大力气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不仅找回了绿水青山,也找对了自己的发展路径,不仅让县城的人居环境变得更加宜人,也带动了乡村地区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