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8日是第二十四个中国记者节,翻开江门新闻史“档案库”仿佛穿越时空,一个个人物、一篇篇文章把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展现在人们面前。他们前赴后继、薪火相传,燃烧着理想,犹如一颗颗璀璨夺目的恒星,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着光芒……
近代以来,侨乡江门孕育出了30多位耀眼的名报人、名记者,在中国新闻史上产生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今天让我们走近他们,再一次感受前辈的光荣与梦想 。
司徒源
创办世界第一份中文日报
美国华侨司徒源于1856年12月创办的《沙架免度新录》,是中国新闻界公认的由海外华侨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日报,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日报。
《沙架免度新录》
据考证,司徒源祖籍为广东开平。从他刊登在该报的广告里可以知道,司徒源当时在沙架免度唐人街的兴泰洗衣馆,设址经营《沙架免度新录》。
《沙架免度新录》的英文名为ChineseDaily News(曾被译为《中国日报》),这是中文出版物名称中第一次出现Daily News。由于当时美国华侨尚少,识字的华侨更少,而报纸的发行量有限,经费不足,所以该报在美国西海岸出版3年便停刊了,但它仍作为世界上第一份中文日报载入新闻史册。
伍廷芳
开创近代中国人自办中文日报先河
伍廷芳祖籍新会1858年,他刚满16岁时与友人在香港创办《香港中外新报》 (简称《中外新报》,)为近代中国人自办中文日报之始。
伍廷芳
《香港中外新报》 1858年在香港创刊,起初为两日刊晚报;1864年改为日刊,以四开白报纸单张印刷。该报每日四开一小张,是中国最早采用西方报纸形式进行编排的报纸。该报在香港、澳门、广州等地均有发行,最多时逾万份,1919年停刊。该报前后历时61年,为香港创刊最早,早期影响较大的一份中文日报。
伍盘照
创办美洲早期中文报纸
伍盘照,1868年生于台山县(今台山市)四九镇下坪双潮村一户农家1899年5月2日他在洛杉矶创办《华美新报》专心致志从事新闻事业。
伍盘照
1900年2月,为了更好发挥报纸的作用,他又将报社迁往华侨众多的三藩市,将《华美新报》改名为《中西日报》,自任总经理,实践其改良社会、教育侨民的理想。《中西日报》内容充实,且又弘扬祖国文化,深得侨心,是美洲较早的一家华文报纸。
《中西日报》
江门报人中,不能不提到的一个重量级人物,就是维新变法运动的杰出代表——梁启超。
梁启超
中国近代报业先驱
梁启超是中国历史上以政治家身份从事报刊活动的第一人,善于利用报刊进行舆论宣传是他一生政治活动的突出特点和优势。
梁启超
梁启超的报刊活动使中国近代形成第一次办报高潮,作为立宪派首领的梁启超在这次办报热潮中独领风骚。他一生所创办和主笔的报纸不胜枚举,最主要的有《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新民丛报》留给历史的最大贡献是将马克思的名字首次亮相于中国人的眼前,梁启超称马克思为社会主义泰斗,预言社会主义必将磅礴于20世纪之世界。
《时务报》
陈少白
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报业第一人
陈少白创办的《中国日报》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第一份机关报
陈少白与孙中山等人合影,左二为孙中山,右二为陈少白
1869年8月27日,陈少白出生在新会县外海乡(今江门市江海区外海街道)南华里。1899年,孙中山派陈少白返回香港创办革命机关报。1900年元月下旬,陈少白用服部次郎的化名,创办《中国日报》并亲任该报社长和总编辑。该报力倡“教国保民”“复兴中国”,后来更直接刊载革命党人起义的文告和消息,在鼓吹民主思想,推翻满清统治上,起到了革命的喉舌作用。
陈少白主编的《中国日报》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再到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一批又一批江门五邑籍报人和记者茁壮成长,他们以满腔热血投入新闻事业,以笔为戎扬正气,饱蘸心血著华章,在新闻史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
沙飞
人民军队第一个专职新闻摄影记者
沙飞,原名司徒传开平县赤坎人1931年高中毕业后开始学摄影。
沙飞
1937年,聂荣臻司令员把缴获敌人的一台德国魏尔脱照相机交给沙飞使用,同时任命他为军区摄影记者。这样,沙飞便成了人民军队及敌后抗日根据地第一位摄影记者。他拍摄的八路军铁骑通过平型关,八路军在喜峰口战斗,收复察南蔚县,收复浮屠峪等,记录了抗战初期八路军在敌后的战绩。
1938年6月,白求恩大夫来到晋察冀边区,沙飞拍摄了白求恩大夫在战火中坚持为我军伤员动手术等许多珍贵镜头。后来,白求恩大夫在临终前写遗书,谈到把他的“照相机给沙飞”。
吴有恒
原《羊城晚报》总编辑
吴有恒,恩平上凯岗村人,解放后吴有恒历任中共粤中地委书记、粤西区党委秘书长、广州市委秘书长、广州市委书记。
吴有恒
工作之余,他创作了大型话剧《山乡恩仇记》,并在广州造纸厂演出。同时,他还写了长篇小说《山乡风云录》,在《羊城晚报》连载。之后,由此改编的粤剧成为广东的重点剧目。1963年,他写了几十篇杂文《榕荫杂记》陆续在《羊城晚报》发表,显示出在文艺创作上多方面的才华。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吴有恒先后担任广东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广东分会副主席、《羊城晚报》总编辑、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广东分会主席、广东新闻学会会长等。
吴冷西
曾任中共中央三大媒体“第一把手”
吴冷西原名吴仕占,广东新会古井镇文楼村人。
吴冷西
新中国成立后,吴冷西曾任中共中央三大媒体“第一把手”。吴冷西主持人民日报工作时,聘请了一批知名作家任人民日报特约记者,并支持他们深入群众,采写报告文学作品,在报纸上发表。如方纪的长江行系列报告,郭小川的《小将们在挑战》,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黄钢介绍李四光的长篇报告等等,均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
吴冷西领导新华社15年期间,不断扩大、加强、完善和改进向中央领导提供情报信息的工作。除《参考消息》、《参考资料》和《内部参考》外,按时间顺序还创新、改进了一些具体做法,推出了一日三参、国际内参、参考要闻。
许实
原《羊城晚报》总编辑
许实笔名微音,祖籍开平月山。
1980年《羊城晚报》复刊后,许实先后担任副总编辑、总编辑。他以“微音”为笔名,为《羊城晚报》头版著名的新闻评论专栏《街谈巷议》撰写评论长达23年。
这些评论或弹或赞,或褒或贬;褒则热烈,贬则痛切;鞭辟入里,入木三分。许实在谈及撰写“街谈巷议”的体会时曾经说:“报纸要‘揪’住读者,首先就得同他们心心相印。也因此,使其时的《羊城晚报》大行其道,洛阳纸贵,不到五年时间,发行量由复刊时的20万份跃升为170万份,创造了一个奇迹。
谭文瑞
原《人民日报》总编辑
谭文瑞,祖籍新会,毕生从事新闻工作。
谭文瑞在人民日报的40多年中,谭文瑞历任编辑、记者、评论员、国际版主编、国际部主任、副总编辑到总编辑,编过数以千计的版面,撰写和审改过几千篇稿件,包括社论、评论、专论、札记、通讯,其中有一些曾在国内外引起很大反响。
对于家乡的报业,谭文瑞十分关心,在1986年《江门日报》创刊时,他专程联系书法家为之题名;2009年,他被江门日报社聘为特别顾问。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每一件大事,江门五邑籍名报人、名记者均倾情投入,奋笔疾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密切关注已经融入了他们的血液,他们时刻待命随时准备出发。
李成俊
原《澳门日报》董事长
李成俊
李成俊,1926年3月出生于澳门,祖籍广东新会。
1958年,李成俊和同事们决定创办《澳门日报》,以颇具影响的《新园地》为副刊。报社成立那天凌晨6时,报社主要成员聚集在报馆天台上举行了升国旗仪式。
澳门回归祖国后,李成俊带领的《澳门日报》对特区政府的各项政策措施既积极报道,又批评监督。既赞扬特区政府贯彻“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将特区政府的新貌展现给海内外读者,又时进诤言,揭露某些部门工作中的弊端。
黄景仁
荣获首届“韬奋新闻奖”
黄景仁
黄景仁,1933年生,台山市白沙镇人。他1953年大学毕业分配到新闻单位。当了一名时事编辑,值夜班,这一“值”就是四十年。
黄景仁具有创新精神,他做了两件开创性的工作:一是让国际新闻上头条。他把“苏美签署销毁中导条约”和“两伊战争正式实现停火”的消息放在一版头条位置突出刊登。二是在全国率先扩版。1987年黄景仁参与策划把《广州日报》由4个版扩为8个版,在全国党报中首创“娱乐”“体育”“连载”版天天出。
1993年,黄景仁在60岁的时候,获得了全国首届“韬奋新闻奖”。
陈锡添
以《东方风来满眼春》报道邓小平南巡
陈锡添
陈锡添,江门市外海街道人,1941年出生于上海,中学就读于新会三中(现棠下中学)。历任《湖北日报》记者、企业干部、大学教师、《深圳特区报》总编辑、《香港商报》总编辑,高级记者。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他采写的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在中国新闻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先后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全国改革好新闻”一等奖、广东省新闻特等奖、“全国计划单列市头条新闻竞赛”特别奖等奖项,并获广东省新闻终身荣誉奖。
李婉芬
开创地市新闻版 使《广州日报》发行量突破百万大关
李婉芬
李婉芬,1959年出生,开平人。
李婉芬从事新闻工作35年,数十篇新闻作品分别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广东省新闻奖一等奖等各级奖项。2004年8月始,她全面主持《广州日报》报业集团采编工作。20世纪90年代后期,李婉芬主持珠三角地区七大城市的地市新闻版,使《广州日报》对珠三角城市群实现了巨大的辐射力和舆论影响力,发行量一举突破百万大关。十几年来《广州日报》成为我国华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主流大报之一,发行量一直位居全国三甲之列。
黄卓坚
七任赴京采访报道 全国“两会”的总指挥
黄卓坚
黄卓坚,1960年出生,台山水步人。她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报业经营管理领军人物、广东省思想文化战线领军人才、广州市优秀专家;曾两次获得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十次获得广东新闻奖一等奖和大量的二、三等奖。
黄卓坚做了15年记者、21年编辑。近20年来,黄卓坚参与策划指挥了《广州日报》所有时政类重大新闻报道。她是广州日报社赴京采访十八大、十九大的总指挥以及从2013年至2019年7次赴京采访全国“两会”的总指挥,大量的报道获得中宣部和省市领导的肯定。
辛亥革命时期 五邑籍华侨积极办报
在华侨所立的七大功勋中,“革命报刊的创办者”赫然在列。无疑,华侨是辛亥革命宣传的主力军。仅从江门先侨来看,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都曾留下他们鼎力支持革命的佳话。而阵容整齐的江门报人支持、宣传革命的事迹和渊源更是清晰可见。
辛亥革命前后,海外的华文报业有了较大发展,不仅数量激增,思想活跃,而且版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这时期江门五邑籍华侨办的华文报刊,对宣传革命思想和推动革命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1898-1922年,江门五邑籍华侨就创办了26种报刊。旅居美国的台山籍华侨投身华文报刊的人数最多。
台山籍进步青年李是男、黄伯耀、黄超五、黄芸苏、温雄飞、黄杰亭、许炯黎等于1909年在旧金山组织“少年学社”,出版油印刊物《美洲少年周刊》,鼓吹反对封建帝制,走民主共和道路。1910年,《少年周刊》改为《少年中国晨报》,作为同盟会的机关报,大力宣传革命。黄伯耀任总经理,黄超五任总编辑,黄芸苏任主笔,李是男负责副刊和新闻的编辑工作。
李是男等主编的《少年中国晨报》
台山附城镇的温雄飞,1900年便在同乡梁朝杰创办的《文兴报》当排字工,1903年任该报翻译。1906年温雄飞应聘为恩平籍华侨唐琼昌等办的《大同日报》翻译兼助理编辑,后与李是男等创办《美洲少年周刊》,1908年赴檀香山与人创办该地同盟会机关报《自由新报》并任总编辑。
台山端芬镇的梁朝杰,是维新运动的骨干分子。1899年,他赴旧金山创办《文兴报》。该报后改为《世界日报》,梁朝杰在该报当主笔40多年,还曾创办《交通旬报》。
祖籍恩平君堂镇的唐琼昌与朱三进等人一起于1902年在旧金山创办《大同日报》,并任总司理。该报积极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热情宣传民主、共和思想,鼓励华侨热爱祖国。祖籍恩平东城镇石桥头乡寨村的梁菊东,辛亥革命前应聘任《大同日报》总编辑。
祖籍新会的李啸岳,1904年出生,早年侨居马来亚槟榔屿,20多岁投身报业,出任马岛的《中南晨报》编辑。不久,李啸岳受聘为《光华日报》主笔,长达7年。他是一位资深的华文报业开拓者。
印尼华侨司徒赞,1922年创办《工商日报》;1927年编辑出版《教育月刊》;1928年出任巴达维亚《工商日报》主编。
祖籍鹤山的冯斯栾1899年与郑贯一(号自立)、冯自由一起创办《开智录》,世人称之为“三自”(冯斯栾号自强)。该报抨击清朝卖国行径,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为辛亥革命的发动作出了贡献。
活跃在香港华文报界的五邑人
香港华文报业向称繁荣,其中有不少江门五邑籍报人长年奋斗,成绩颇丰。他们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从业时间长,经验丰富声誉颇高,受人尊重。
岑维休,1897年生,恩平人。他1925年创办《华侨日报》,任总经理。后在香港联营《南中报》、《南强日报》;1937年在澳门联营《华侨报》;在广州联营《大中报》、《大华晚报》,形成华南报业集团。岑维休从1915年开始办报,维持达70年,曾八次担任香港报业公会主席。
梅文鼎,1903年生,台山端芬人。20世纪30年代初,他主办《汝南之花》;1937年,他投笔从戎。1952年,香港《文汇报》改组为有限公司,梅文鼎即被推选为董事长,一任三十载。
刘思慕,1904年生,新会会城镇人。1940年夏,在雅加达华侨办的《天声日报》工作。以后在抗日后方历任衡阳《力报》主笔,《广西日报》主笔。1945年底任香港《华商报》总编辑,兼中国新闻学院院长。新中国成立后,刘思慕任上海《新闻日报》总编辑(后兼副社长);1957年,他调任上海《新闻日报》社长、《解放日报》副总编辑。
唐碧川,1909年生,恩平君堂镇人。他1927年起,从事新闻事业。1946年,香港星系报业特聘他为《星岛日报》编辑主任。他大展才能,加强通讯网络,充实内容,半年便见成效,该报发行量日增。他从事新闻事业六十年,深受倚重,退休后仍被特聘为星系报业顾问。
岑才生,岑维休之子,1922年出生。他1960年出任《华侨日报》经理,1985年接任《华侨日报》总经理。1991年初,岑才生率先引进电脑排字、电脑排版的先进设备。这一重大改进,开香港中文报业的先河。岑才生从事报业多年,连续多次被选为香港报业公会主席,曾任世界中文报业协会主席十多年,任国际报业协会香港区副主席也有十多年。
纸上春秋,见证时代进步,笔底波澜,推动社会进程,让我们秉承前辈报人的家国情怀、专业精神,弘扬主旋律、谱写新篇章。
今天是第24个中国记者节,向江门这些名报人、名记者致敬!
凤凰网广东发自江门
编辑:曾欣欣
来源:江门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