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标榜自身奉行“价值观外交”的加拿大,近日上演了教科书式的“价值观混乱外交”。在美国“希望”加拿大成为其第51个州的声音不绝于耳、对加关税威胁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背景下,加拿大13个省和地区的省长日前组团赴华盛顿开展游说工作。但此行最受关注的点不在于美加关系,而是他们大打“中国牌”,寄希望于将中国描绘成“共同的经济敌人”来换取美国的网开一面。可谓是,用自以为是的政治投机主义将外交“天真症”体现得淋漓尽致。
当前加拿大面临的外部压力无需多言,再加上国内处于看守政府、大选将至的特殊情况,加“省长团”的华盛顿之行实质上是挺无奈的。但是集体用“中国牌”作为对美妥协的主要策略,想通过迎合美国国内一部分人的反华偏好来换取怜悯,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些加拿大政客的政治品格和眼界。短期的选举利益与长期的战略自主,一时的游说空间与国家间交往的基本原则和外交尊严,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将加拿大带入了更深的国家发展与外交迷途中。
加“省长团”此行向华盛顿传递的核心信息无外乎一个:只要美国继续与加拿大合作,加拿大愿作对抗中国的“先锋”。不得不说,渥太华既把自己看得太低,又把自己看得太高了些。有人将当下美国的外交风格称为“新门罗主义”或“新杰克逊主义”,其核心要义在于将“美国优先”推向极致,不仅奉行“交易即正义”的丛林法则,而且将控制周边国家作为对外政策中心。历史上加拿大曾饱受杰克逊主义之苦,对其中的利害与冷暖,理应是比别人拥有更理性、更透彻的体会和认知,现在表现出的“天真症”着实也让人大跌眼镜。这些加拿大政客妄图把自身对华关系作为砝码放在美加交易的天平上获益,殊不知真上了秤,加拿大这个砝码有多少斤两,华盛顿的出价恐怕会让渥太华失望。
通过政治献媚换取特殊待遇,加拿大的政客们这些年一直在错误地重复这套逻辑,现在还想继续错下去。为取悦美国而在华为5G问题上反复摇摆,导致加拿大科技转型滞后;在“印太战略”中盲目跟随遏华路线,成为亚洲国家眼中的“搅局者”;孟晚舟事件、单方面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100%关税,都是为给美国递“投名状”而严重伤害了中加关系。如今又以“中国牌”乞怜于美国,更加坐实了其缺乏战略自主的弱者姿态。这些年加拿大的国际形象和信誉大有折损,与其外交政策的短视与投机密不可分。
作为一个中等发达国家,加拿大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稳定的经济环境,原本有能力在国际舞台上奉行更加独立的外交政策。从参与调停苏伊士运河危机的皮尔逊,到推动《渥太华禁雷公约》的克雷蒂安,历代加拿大政治家不乏致力于在多边框架内发挥建设性作用的例子。而今,加拿大政客表现出的甘愿沦为美国地缘政治博弈马前卒的姿态,是在亲手拆解自己的国际形象。
加拿大此次“组团求饶”最恶劣的影响在于,自身饱受单边主义之苦的同时,又希望成为单边主义的打手来投机获益。加方总爱声称“反对经济胁迫”,却对华肆无忌惮地污名化、标签化,将经贸问题政治化、将产业竞争安全化,加方这种双重标准实质上正在让它成为破坏全球贸易秩序的帮凶,不断瓦解多边贸易体系的根基。幻想通过牺牲与中国的关系来获取利益,实则是一步步把自己的路走窄。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加之间也有着深厚的贸易基础,与中国合作符合加拿大的国家利益。而将中国视为“经济敌人”,则不仅无法解决加拿大眼下的问题,反而会让加拿大在国际舞台上陷入更加被动的境地。
加拿大该往何处去,没人能给它答案。但历史反复证明:将外交政策建立在对强权的幻想之上,终将付出惨痛代价。加拿大的出路不在于华盛顿的会议室,而在渥太华的战略觉醒。首先必须停止将中国议题工具化,以客观理性态度看待两国之间在广泛议题上的共同利益,回归理性务实的外交道路,在促进多边合作、维护公平贸易中寻找真正的国家利益,而非沉迷于从大国地缘政治对抗中获益的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