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互联网经济是小甜甜,还是牛夫人?

最近融创被爆“债券展期”,引发行业热议,再加上近来房地产企业频频“塌房”,让大众不禁对房地产行业越来越丧失信心。

除了房地产行业的震荡,曾经被一众人群当成“小甜甜”的互联网行业,这几年也逐渐被“牛夫人”化了。行业垄断、无序扩张等字眼,频频与互联网大厂挂钩。

这两年来,舆论的确不乏对互联网经济和企业的声讨,将一些实体经济的衰落,归罪于互联网经济发展所致,甚至偏颇地一再将互联网经济污名化。

确实在互联网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其必然带来一定的风险,此时国家的监管就显得尤为重要。敦促互联网企业整改,让其朝着更加健康和良性的方向发展,是大势所趋,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未来不再需要重点发展这个产业。

中国互联网行业以往作为新经济的代表,在其蓬勃发展的时期,诞生了BAT这些令中国引以为傲的企业,它们正是中国经济20余年飞速发展的见证者。

腾讯创立于1998年,阿里创立于1999年,百度创立于2000年……90年代的中国,互联网领域是一块有待开采的“处女地”,中国庞大的内需市场、巨大的人口红利,为这些初创期的互联网公司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会。

当时的中国经济也处于极速上升期,连续十几年的高增长,更为当时处于萌芽期的互联网企业提供了茁壮成长的肥沃土壤。

2013年全球前20大互联网公司中美国占9席、中国占2席,而到2020年末,在全球上市互联网企业市值排名中,就有阿里、腾讯、美团、拼多多、京东五家中国企业荣登榜单前十。

90年代,美日德高科技出口世界领先,如今中国在高科技产品出口方面,占据23.8%的市场份额,位列全球第一。

尽管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启蒙阶段,主要依靠国外的技术,而如今,从移动终端数量、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再到支付、社交、电商、娱乐等领域互联网应用的普及程度和技术水平,中国都是世界一流的。

中国互联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中国经济的大背景,而互联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极大促进了中国在数字经济、科技实力等方面的布局与创新,也为实体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不断为其发展赋能。

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切切实实地享受到了互联网发展的红利,如今中国的互联网经济,无论是体量还是属性,更是今时不同往日,是时候重新认识中国的互联网了。

日前,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了《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该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末,我国网民规模已达10.32亿,目前是全球最为庞大的数字社会。

互联网的深度下沉,极大促进了数字经济的发展。到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已扩展至39.2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38.6%。即使在新冠疫情影响下,全球经济下行的情况下,我国数字经济依然保持了9.7%的增长。

其中,三四线城市以及农村在互联网普及后,也成为互联网数字经济的极大受益者,公益助农、电商普及等,不仅振兴了农村经济,也进一步缩小了城乡差距。

而互联网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则更值得我们关注。虽然网上不乏一些将互联网经济与实体经济对立起来的言论,但客观来说,互联网对实体经济的带动,远超其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互联网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激发出了实体经济的巨大潜力。比如电商改变了零售业的产业形态,外卖平台改变了餐饮业的服务模式等等。

中国本身是个后发国家,商业网络、服务网络乃至金融服务体系,一开始是有短板的,互联网的出现,从一开始就和中国的实体经济产生了紧密的勾连。

中国这个拥有14亿人口的超大市场,使互联网大厂享受到巨大的规模效应。的确,一时间,互联网行业成为人们趋之若鹜的“小甜甜”,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客观地说,在经历20余年的狂飙突进之后,中国互联网行业趋于稳定、成熟,互联行业也从蓝海走向红海,增量市场的争夺,变为存量市场的搏杀,整个行业的爬升速度变得缓慢。

加之近两年新冠疫情对各行业的沉重打击,发展到一定量级的互联网企业在危机中,也逐渐暴露出了一些在快速扩张期遗留的问题。

从2020年开始,国家已经意识到了这些企业发展潜藏的风险,并对阿里、腾讯、美团等互联网企业加强监管,督促企业整改。纠偏、规范、回归主业、回报社会,引领行业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就是这些头部企业该做的事情。

事实上,互联网企业已经把数字技术的应用,推广到更多领域,除了过去常见的民生、零售、医疗、航空等,工业也已经成为数字技术应用的重要场景。比如,在一些苦寒、条件恶劣的矿区采用无人驾驶,在输电环节应用无人智能巡检,帮助新能源汽车实现生产环节的智能化等等。数字技术服务产业发展,早已不止停留在概念层面。

2022年3月16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专题会议,释放出“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资本市场平稳运行”的鲜明信号。

这些年,中国经济虽然确实发展起来了,但是中国总体还远不是一个富国。国际形势的变化,新冠疫情的冲击,也让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稳住经济,中国才能解决它将要面临的各种问题。

现在的政策基调讲“稳字当头”,怎么稳?关键还是扩大内需和提升科技实力。

扩大内需,中国几十年来都在提,但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重要过。当今世界的确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逆全球化”不断抬头,我们观察到的很多现象,都和这个有关。

面对这种情况,决策者提出要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以及内需潜力等方面的优势,建立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并行的经济模式,增强中国经济抗风险能力。这是中国经济的必然选择,靠谁都不如靠自己。

除此之外,科技实力的提升,也是重中之重。

从中美贸易战,华为遭遇的“无芯”危机,到俄乌战争爆发,欧美等国对俄罗斯科技制裁的层层加码,让我们深刻意识到,科技是有国界的。只有发展硬科技,才能解决一些关键技术的卡脖子难题。

但是,一谈到硬科技,中国还是有不少人存在认识的误区。过去,很多人觉得中国的互联网企业不过是在应用层,真正的“硬科技”实力并不强,其实我们经过这些年的观察,有了庞大的市场,有了应用层的积累,中国互联网企业做硬科技,其实是水到渠成的。

扩大内需和增强科技竞争力,表面上看,好像一个谈的是消费,一个谈的是技术,但是在今天这个数字时代,二者是有紧密内在联系的。

我们说要客观地看待中国的互联网公司,不是说它们就没有问题,而是它们的业务发展方向,往往和这两个国家战略是合拍的。所以金融委会议才释放出要给更宽松政策的信号,国家对它们在这方面的作用,还是有期待的。

比如网购,中国10亿网民的网购需求,双11的峰值,就催生和推动了云计算的发展,数字技术的发展又帮助了农村等偏远地区产品销售等,内需与高科技之间本身也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而且,这种技术发展也不只是简单地应用层面的性能提升,还会产生新的技术路线,所以成功的互联网公司天然就是硬科技公司,比如阿里的“去IOE”,就是用云计算取代了物理机,让企业从“自己发电”接上了“公共电网”,不仅可以解决自身在双11等场景的需求,还可以服务全社会,增强中国企业在数据存储方面的自主、安全和可控性。

目前,阿里巴巴的云计算在Gartner的报告中四项技术指标已经是世界第一,科技研发投入也是中国上市公司里最高的。

华为也是一样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通信市场,也是最重要的移动终端市场,虽然在海外面临重重重压,华为仍然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推出了欧拉操作系统、高斯数据库、鸿蒙操作系统等,使国外在操作系统领域无法对我们进行技术垄断。

只有中国这样的大国,能够支撑我们的企业做这样的事,因为国内需求足够庞大,我们的企业的研发投入,有更大的确定性回报。

现代科技,本质上是基础科学和应用科技结合的产业,也就是软硬结合。没有应用场景,单兵突进做技术突破,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做“两弹一星”这样的军工产业是可以的,但在当下的国际竞争中,则可能造成巨大浪费。

我们现在讲科研攻关要有“新型举国体制”,和以往的“举国体制”相比,新在哪里?就是新在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要调动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各种力量,一起来攻坚。

所以,加强监管,对行业进行正确引导,推动企业在关键领域发力,也是中国实现关键技术突破的重要途径。

最近,经历了强监管的阿里刚刚成功服务了北京冬奥会,面对市场的波动,主动扩大对股票的回购,给波动中的市场注入信心。

腾讯也在调整自己的业务结构,来自金融科技和企业服务的收入大幅上升,力图从一家以游戏和社交为主的公司,向更多元化的方向转型。

让互联网大厂纷纷走向聚焦用户价值、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加大科技研发投入的中国互联网高质量发展之路,不仅是国家监管的目的所在,也是引导互联网经济度过发展瓶颈,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走向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健康、有持久活力、造福社会、回馈大众的互联网企业,依然会重新成为大家的“小甜甜”。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