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扶贫送老婆”,这不是“佳话”是自黑
近日,网上出现所谓“扶贫送老婆”的新闻和议论。
我查了一下,信息源头应该是《桂林日报》的一篇报道《帮扶干部帮助解决了终身大事,一年后这家又添喜事》,而且这个报道是一个续集。故事开始于去年,《桂林日报》2017年4月11日刊发报道《扶贫干部给他“送”来了老婆》。
原来周应雄是广西桂林的一名贫困户,因为照顾先后生病的爷爷奶奶和父亲,不仅误了终身大事,家里也是一贫如洗。他家的帮扶联系人是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的一名干部,把本医院的一名绿化工人介绍给了周应雄。两人于去年4月结婚,今年“又添喜事”是指生了孩子。
只要弄清楚事情的原委,就会发现压根不是什么“扶贫送老婆”,只不过媒人碰巧是扶贫干部罢了。如果这叫“扶贫送老婆”,同事介绍对象就可以说成“上班送老婆”,跟同学谈恋爱、结婚也成了“上学送老婆”。延伸一下便可发觉此事的荒谬之处。
归根结底,本来是一件好事,但当地媒体的宣传走了味。原报道明确用了“成就了‘扶贫送老婆’的一段佳话”,不能怪网友断章取义。
这让人想起去年的“扶贫女干部闪婚贫困户”事件。那原本也是一起普通的爱情故事,在传播过程中变味,成了对扶贫事业的高级黑。
在扶贫工作中,大量的扶贫干部下到基层,他们与贫困群体有着密切的生活接触,促成或者发生一些美好的故事在情理之中。但是感情故事哪怕再动人,也不应该与扶贫工作混为一谈,更不应该当做扶贫的政绩来宣传。
在现代社会的语境中,“送老婆”绝对不是讨巧的说法,而只会引起人们的反感。男女平等、婚恋自由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送老婆”是把女性当成一件礼物来描述,不仅容易遭到舆论的诟病,而且对当事人也不尊重。所以说,如果跟不上社会观念水位的进步,“佳话”也会成为自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