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室西壁
墓室内侧顶部
1980年5月,临夏市南龙镇王闵家村一村民在平整自家院落过程中,意外发现一座砖室墓。接到报告后,临夏州博物馆专业人员随后对其进行了抢救性清理。鉴于该墓具有重要的建筑和艺术价值,州博物馆在抢救性清理完成后,将该墓搬迁复原至州博物馆内,供人们参观。
墓葬位置及建筑特色
该墓位于临夏市南侧大夏河南岸第一台地上,地处凤凰山北山脚下,墓呈东西向,为仿木结构单室墓,由墓道、墓门、甬道和墓室四部分组成。
墓门修筑于墓室东壁下方正中,墓门上方砌有仿木结构的单檐式歇山顶砖雕门楼,檐下装饰有一斗三升斗拱,其下的额枋正中装饰有牡丹图案砖雕,仿门的门框雀替处镶嵌有莲花童子图砖雕,仿木的左右依柱上部施忍冬纹和菱格纹砖雕。
甬道位于墓门与墓室之间,甬道两壁装饰有“王祥卧冰求鲤”等五层砖雕。
墓室平面略呈正方形,墓室西壁砌有一龛,南壁、北壁中部略向内突出,砌成仿木结构门楼式建筑。墓室内的四壁自下而上有八层:第一层以素面条砖错缝平砌成须弥座式;第二层束腰处镶嵌有牡丹、莲花等花草图案的砖雕;第三层以牡丹、菊花等花草图案和鹿衔灵芝等动物图案砖雕组成;第四层以腾龙、狮子、牡丹等方形砖雕砌成,四壁转角处各装饰有一幅竖向的莲花童子砖雕;第五层由素面砖砌出仿木结构单檐式斗拱建筑,四角处也各砌有转角斗拱,斗拱为六铺作单抄双昂把头绞项造,四壁两侧各施有补间铺作,为单抄双下昂计心造式斗拱;第六层四壁开始用贴角砖缓慢起券,使墓室由原来的四壁转变为穹隆顶,在贴角砖之上用素面条形砖错缝平砌出歇山顶;第七层靠近墓顶处装饰有一周花草砖雕,形成藻井市风格;第八层即最顶部以八角形砖封顶,正中钻有一孔,孔下面悬一面铜镜。
该墓仿木建筑紧凑而协调,形制复杂,其建筑特色是以四个角落相对较低的仿木斗拱建筑衬托四壁相对较高的仿木建筑,使得整个墓室仿木建筑在整体上形成主体分明、错落有致的布局。该墓室的穹隆顶和藻井装饰,明显带有北方游牧民族毡帐的典型风格,反映了金代统治者对游牧文化的继承,充分表现出这一时期工匠高超的设计水平和建筑艺术。
丰富多彩的装饰图案
该墓除复杂的建筑形制外,在墓门、甬道和墓室四壁都装饰有数量众多的吉祥花草、祥瑞动物和人物砖雕图案,其中,有妇人启门等人物图九幅,腾龙、狮子等动物图十四幅,牡丹等花草图案九十七幅,万字形等几何形图案八幅以及莲瓣等须弥座上下枭等阴阳面、斜面线砖若干,画面生机勃勃,将该墓装饰得富丽堂皇,成为一座艺术宝库。
1.吉祥花草图案
(1)牡丹图
象征富贵的牡丹图是该墓中出现数量最多的花草图案和重要的装饰题材,广泛装饰于墓室的墓门、甬道以及墓室四壁。这说明,牡丹在宋金朝时期的临夏,已经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成为富贵、美好、幸福的象征而受到大家喜爱。
牡丹象征吉祥富贵的观念早在隋唐时期就产生了。唐人诗歌中就有许多歌颂牡丹的诗句。到了宋代,牡丹文化开始渗入到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并成为吉祥富贵的象征。该墓葬中的牡丹图表现技法主要有刻花、印花等,表现形式主要有独枝、交枝、折枝、串枝、缠枝和洞枝等。构图方式既有花朵盛开、枝叶繁茂、布满全器的适合式构图,又有花枝相交、花朵相对的两枝牡丹对称式构图,还有枝茎缠绕、花叶纷披的均衡式构图,将牡丹的国色天香、雍容华贵表现得淋漓尽致。如该墓中的《折枝牡丹图》,在饰有四曲花型边框的方砖中央,一株枝繁叶茂的折枝牡丹,繁茂的枝叶簇拥着繁丽的花朵,构图简洁明快,画面布局典雅,令人陶醉。
(2)莲花图
莲花图是该墓中除牡丹外出现最多的花草图案,主要装饰于墓室四壁和须弥座上。莲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名花,自古以来便受到中国人的喜爱。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被比喻为君子,是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的象征。
莲花在该墓中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在棺床前脸和须弥基座的上下枭部位等处一般以仰莲、覆莲的形式出现,在壁龛或假门两侧则是以折枝、缠枝、少部分更是和儿童、祥鹿组合在一起,或被儿童握在手中,或被祥鹿衔在口中,表现出莲花童子和鹿衔莲枝的形象,反映了莲花在墓室装饰上的运用和变化。
(3)灵芝图
该墓葬中也有灵芝的身影出现,主要装饰于墓室南北两壁。
灵芝是一种菌类,民间视为仙草,传说服之能长寿,又有起死回生之效。史书中有关灵芝的记载较多,大都带有神奇色彩,如《孝经·授神契》载:“王者德至,草木则芝草生。”《白虎通》载:“王者德至,山则芝实茂。”可见历代统治者都把灵芝视为祥瑞的征兆。在民间,灵芝被称为“长寿福禄、吉祥如意”之神草。灵芝菌盖表面有一轮轮云状环纹,被称为“瑞征”或“庆云”,是吉祥的象征。该墓中的灵芝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以祥鹿口中衔着一枝灵芝的形式表现出来,表现一种富贵如意的意境。
2.祥瑞动物图案
祥瑞动物图案在该墓中是一种重要装饰题材,其图案有祥鹿、龙、狮子等,表达了人们趋利避害,追求平安幸福生活的朴素愿望。
(1)祥鹿图
该图案装饰于西壁壁龛上方的走马板处和西壁壁龛两侧的须弥座上方。
鹿是人们喜爱的一种野生哺乳动物,四肢细长,牡鹿头上生有犄角,其外形美丽,性格温顺,除被人们食用外,还被赋予其神奇的能力。鹿常伴仙人左右,是帮助人实现升仙愿望的祥瑞动物,在汉代被认为是升仙的主要乘骑工具之一,能将人顺利地带到天庭。鹿亦是祥瑞之物,具有辟邪、驱鬼之性能,《汉书·西域传》载:“乌戈地……有桃拔。”孟康注曰:“桃拔一名符拔,似鹿,长尾,一角者或为天鹿。”明周祈《名义考》云:“汉立天鹿于阁门”“以是兽能祓除不祥也”。鹿性情温顺,行动敏捷,据传鹿寿命可达千年,故古人认为鹿为长寿之仙兽,并向人间降福、降寿永保安康。古人以白色的鹿为瑞兽,《宋书·符瑞志》云:“白鹿,王者明惠及下则至。”白鹿是长寿、祥瑞的象征。道家经典《抱朴子》中引《玉策记》说:“虎及鹿兔皆寿千年,寿满五百者,其毛色白”。同时鹿与禄同音,也代表着财富。祥鹿在该墓中一般呈奔跑状,目向前方,口中衔一枝灵芝、或一莲枝、或一如意、或一枝牡丹,画面生动。
(2)狮子图
该图案装饰于南北两壁的莲花童子图和牡丹图之间。
狮子是猫科动物,原产地在非洲和印度,其雄性头、胸部有鬃毛,体形雄壮,神态威猛。张骞出使西域后,狮子被作为贡物进入中国,受到了中国人的喜爱,被中国人尊称之为“瑞兽”。古人认为,狮子有“驱邪镇妖之功,消灾除害之力”,可以镇宅、护身,所以最早用来作为镇守陵墓的灵兽,可以抵御那些妖魔鬼怪之类带给人们的侵害。狮子不仅有辟邪功能,而且可以带来祥瑞之气。狮子滚绣球寓意“好事在后头”,成为喜乐、欢腾、富有生命力的象征。该墓中的两个狮子图分别为狮子滚绣球和狮子配绶带,分别寓意“好事在后头”和“喜事连连”。
(3)腾龙图
该图案装饰于墓室西壁的壁龛两侧。
龙在中国古代传说中被认为是一种能隐能显、能大能小、善于变化并能呼风唤雨的神奇动物。它是以蛇为主体的图腾综合物,其形象有蛇的身、猪的头、鹿的角、牛的耳、羊的须、鹰的爪、鱼的鳞,在现实中无法找到实体,但其形象的组成物源于现实。龙原是阴性动物,为水生动物的代表,到了汉代,由于刘邦被称之为白龙转世,龙便成为皇帝的象征,成为封建时代皇权的象征,皇宫使用器物也以龙为装饰。同时,龙在中国民间也被作为瑞兽受到崇拜,在人们心目中具有祛邪、避灾、祈福的作用,常用来象征祥瑞。该墓中的龙是以腾龙的形象出现,充分表现了龙的神秘和神通。
3.人物图
(1)妇人启门图
该图案砖雕装饰于墓室北壁正中,画面上雕刻有两扇门,一扉关闭,另一扉微微开启,一位女子从门缝隙间露出半身,小心翼翼的呈向外探视状,这种充满神秘性的题材,因启门之人多是女性,故而得名。
妇人启门图最早可追溯到东汉时期的画像石墓中,到了唐代,特别是宋金元时期再度流行,成为石窟寺、石塔、经幢、舍利函、铜镜、瓷枕、书画上的重要装饰题材,同时也大量出现于墓葬中。古人认为,当人去世后,虽然肉体会腐烂,但其灵魂会重新经过一扇门转世回到人间,该图中的启门妇人可将人领往仙境的同时,也可将人的灵魂重新送还人间,转世投胎。
(2)卧冰求鲤图
该图案装饰于该墓甬道左侧,画面上雕刻有一分叉老树,一枝横向斜出的树杈上挂着一件棉衣,树下有一个男子穿着内裤,侧身卧于冰上,脚下边放有一篮子。
卧冰求鲤最早出自干宝的《搜神记》,被后世奉为孝道经典故事之一。王祥(184-268年),字休征,晋朝琅琊临沂人。他的生母薛氏早逝,继母朱氏对他并不好,多次在王祥父亲面前说王祥的坏话,所以王祥的父亲也不喜欢他,常让他打扫牛圈,但王祥却更加恭谨。父母有病时日夜伺候,和衣而睡,汤药必自己先尝,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他的举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因孝名和功绩被加官晋爵,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寿终八十四岁,其孝名为历代所传唱。
(3)原谷谏父图
该砖雕图案装饰于墓甬道右侧,画面上雕刻有三人,右上角山坡上为一位蹲着的几乎赤身的老人,头挽发髻,额有皱纹,身体瘦单,胸胁成排,形态可怜,脸望山坡下的两人。左面为一个男孩,头扎双圈,一手拿着担架,一面转身用手指着中间的中年男子,而中间的中年男子迈步向前,被男孩叫转,似乎二人正在争辩什么。该图反映的是元觉劝父亲接回祖父以尽孝道的故事。
原谷谏父,出自元郭居敬《二十四孝》,为二十四孝故事之一。故事大意为:原谷的祖父年纪大了,原谷的父母十分厌恶,总想抛弃他。原谷此时十五岁,看到父母的不良行为,便好言规劝父亲说:“爷爷生儿育女,一辈子勤劳节俭,哪里有父亲老了就抛弃的道理呢?这是违背道义啊!”父亲不听从他的劝告,做了一辆舆车,把爷爷抛弃在野外。原谷跟随在后面,把舆车收了回来。父亲问:“你为什么收回这不吉利的器具呢?”原谷回答说:“等将来你们老了,我就不需要再做这样器具,所以先收起来。”听了儿子的话,父亲感到惭愧,并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于是把祖父接回来赡养。
(4)莲花童子图
该图案装饰于墓室四壁四隅处和墓门处,画面上雕刻有一站立在莲花座上的小孩,孩子胖胖的小手举着一束枝繁叶茂的莲花。
这一装饰题材来源有两种说法:一说莲花童子的题材缘于佛经故事“鹿母莲花生子”;另一说莲花童子源于“磨喝乐”或“摩罗”孩儿的故事。莲花童子具有连生贵子的寓意,表达了墓主人希望后代人丁兴旺、子孙满堂的美好愿望。
4.文字图案
该墓外壁还镶嵌有一块反映墓主人相关信息的文字砖。该文字砖呈方形圆拱顶,上下长30厘米,宽28.5厘米,厚4.5厘米。砖面阴刻有楷书体九十五字,碑额为“进义校尉”四个大字,碑文记载了墓主人去世的时间和迁葬的时间“王吉于二月二十日殁,故自辨净财,修砖堂一所,卜宅兆四月二十二日迁葬”。记载文字砖的书写时间“乙未大定十五年四月日进义校尉王吉碑”(公元1175年),同时也交待了墓主人王吉生前曾任的官职进义校尉,为金代从九品的小官。
浓缩的宋金时期民居建筑艺术
该墓的仿木结构建筑,是宋金时期北方地区传统的前厅、后堂、左右厢房式四合院落的生动再现,是宋金时期临夏地区世俗生活的实际反映,是一部浓缩的宋金时期民居建筑艺术。墓室内外丰富多彩的各种装饰图案,蕴含了当时人们对死亡的认识,寄托了人们对死后世界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其中大量出现的吉祥花草图案和祥瑞动物图案,表达了墓主人希望死后生活在一个充满吉祥、祥瑞的环境里,并期盼通过这些祥瑞动物能带他们进入仙界。王祥卧冰求鲤等孝行图则是劝勉后代通过孝行,获得各种福报的良好夙愿,而莲花童子图则反映了希望子孙后代人丁兴旺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