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时年25岁的王蘧常致信王国维:“蘧少溺于纷华靡丽之学,又分志于所谓泰西格致之学者有年,年十五,始拜沈寐师门下苦学诗及文,讽《太史公书》《文选》卒业,于是稍稍知文章流别,概然有述古之意。寐翁又授以段氏《说文注》,曰:通此可以读古书矣。于是始知有训故之学。”
近日,王蘧常先生家属向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捐赠王蘧常著作手稿《诸子学派平论疏谊稿》《秦史稿》《秦史佚稿》,十二册《王蘧常文集》亦正式发布。与此同时,王蘧常先生法书(线上)展览在哲学学院网站开幕。这位文史学家、复旦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学科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一位以章草闻名的书法大家。2018年入选首批“上海社科大师”。
王蘧常(1900—1989)祖籍浙江嘉兴,幼读诗书,中学时期就被同学呼为“孔斐安斯”(英文孔夫子)。1919年,入唐文治先生在无锡创办的国学馆,他自叙“受教于唐文治先生者至深且大”。他还曾从外族叔祖父沈曾植受书学与文学,并向父亲的同年梁启超先生请业子学与史学。王蘧常后来在《自传》中说:“他日拟作秦史,妄欲于旧史陋习有所刷新,实由(梁启超)先生高论启发之。”又:“我之治子学,实为作史服务也。”
《诸子学派平论疏谊稿》由王蘧常于20世纪20年代末在大夏大学教授先秦诸子学术的讲稿整理而来。成稿后,他将其送呈梁启超先生教正,梁先生不但回信嘉勉,还亲自将书名改为《诸子学派要诠》。1936年,《诸子学派要诠》由上海中华书局出版。文史大师孙德谦为其作序并高度评价:“其书盖有三善,以子证子,以本子证本子,不涉己见,而源流短长毕具。一也。折衷诸家之说,而必于至慎,蕲于至当。二也。辑诸子行事历履为小传,足补太史公书之阙。三也。”
捐赠的另外两部分手稿《秦史稿》《秦史佚稿》更是凝聚了王蘧常毕生研究的心血,也是其坚韧的治学精神的象征——王蘧常年轻时曾尝试三代史,然而父亲建议他作秦史,“秦结三代之局,乃其史自古无专著”。于是他立下志向作此书,但过程可谓一波三折。
《诸子学派平论疏谊稿》,后改名为《诸子学派要诠》
因为考虑到牵涉材料众多,王蘧常先发动家中小辈一起做长编,找出数十种古籍,让他们不论理解与否,凡遇秦字即抄录,不出二月便得抄本十余册,“虽芜杂,然翦榛摘秀,于秦事盖少遗佚矣”。据长编作成纪传文若干卷后,却遭遇不歇的军阀内战,长编初本遭毁,作成的纪传文也丢了。所幸长编清本还在,为“劫灰之余”。之后历经特殊时期,又需补足。此时日月重光,王蘧常想到早前沈曾植师得知他发愿作秦史,以“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来鞭策,于是“打叠精神,不能自已”,奋力编补。“书经三毁,而其志不衰。”此次其家属捐赠的《秦史稿》《秦史佚稿》正是王蘧常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不顾年老体迈重新撰写而成的。
《秦史稿》,1980年代初
1974年,王蘧常致信冯其庸:“昨吴恩裕同志枉顾,带到承惠灵芝六枝,喜甚喜甚,已插入今董瓶中(此瓶虽非古董,但贾颇昂,为人所赠),时时欣赏。”
在《自传》末尾,王蘧常说:“常自念此身岂甘与鸟兽草木同腐,于是妄冀所以不朽者。”立德立功不敢望,于是兢兢于立言。他治史学子学,作文作诗,留下多部著作。《王蘧常文集》收录王蘧常所撰、注、编纂的著作十四种,包括史学著作《秦史》《中国历代思想家传记汇诠》及五种年谱著作,子学著作《诸子学派要诠》,前人别集笺注类著作《顾亭林诗集汇注》《梁启超诗文选注》,自撰诗文别集及诗话作品《明两庐诗》《新蒲集》《抗兵集》《国耻诗话》,并辑录了散见于报纸杂志中的单篇文章。
作者:陈瑜
编辑:陈韶旭
责任编辑:李纯一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