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时代变了!合资车要过上好日子了...
在今年的上海车展上,有两款新车的出现,让大家对合资车企开始刮目相看。
其一是日产N7,作为11万出头“最家”纯电车型,才上市一小时,就爆单超10000辆。
另一个则是亮相就冲上热搜的长安马自达EZ-60,首秀48小时就斩获了10060个订单,直接刷新了合资品牌新能源车型的首日订单纪录。
不得不说,颜值还是第一购买力。
两款车的大卖表明了,消费者才不管所谓的杂牌论,谁的性价比高,产品力强,就会买哪款车。
同时也向市场放出一个信号:被毒打许久的合资车企,终于开始认真反攻了!
首先有个很明确的事实——这次两款新车的成功,和中国技术以及供应链脱不开关系。
曾经的日系品牌,是一直都拉不下脸皮寻求合作的,而这次突然“开窍”了,日产N7完全由中国企业主导研发,马自达则深度抱上了长安的大腿。
合作之后,外观就来了个大变样,合资品牌过去常被诟病“设计保守”,但N7和EZ-60可就不一样了。
猛然一看日产N7,这个前脸灯带,加上无框车门、隐藏式门把手,以及车头的蚌式机盖,活脱脱一台国产新势力的设计,完全没有以前日产车的影子。
马自达EZ-60则延续“魂动”设计语言,独创的9风道设计将跑车的空气动力学与SUV的实用性结合,甚至还被网友称为“百万级设计下放”。
当然了,明眼人都知道这车有深蓝S07的底子,新车还配备了大尺寸的轮圈、米其林轮胎和贯穿式尾灯,都很符合当前新能源汽车的特征。
不仅如此,两款车的智能化配置直接对标国产头部车型。
N7搭载高通8295P芯片,内置DeepSeek AI语音系统,智驾方案来自中国自动驾驶公司Momenta,“大沙发”AI零压云毯座椅都安排上了。
不光内饰设计已经很新势力了,居然连新势力喜欢的冰箱都上车了!还是带压缩机的冰箱,零下1度到零上50度,这个价位还是很罕见的。
EZ-60就更魔幻了,全球首发4纳米智舱芯片和100英寸裸眼3D HUD,利用眼球随动技术实现导航信息“贴地投影”,语音、导航、语音毫秒级响应,配置非常豪华。
不仅模仿到了国产新势力的精髓,合资车自身的底盘优势也没给拉下。
比如东风日产N7也整合了传奇跑车GT-R的调校经验,并应用了豪华车同款的博世DP-EPS转向系统,这次特地对防晕车做了特调,比如刹车不点头、转向有支撑,这个功能相当实用了。
电池方面,日产N7还采用了磷酸铁锂电池,17 分钟可充电 400km 续航,纯电总续航里程最高达625km,满足日常通勤完全没问题。
而马自达EZ-60的驾控、安全标准都是马自达操刀,其纯电版车型采用了后驱布局加50:50的前后配重,同时悬架支持可变阻尼,保留了马自达“人马一体”的操控特性。
动力方面,马自达EZ-60可选增程、纯电两种动力系统,目前具体信息还未公布。
从整体来看,两款车很有点像披着日系车外壳的国产新势力,除了融合了燃油车独有的底盘调校,其他都是国产新势力的影子,性价比甚至强过一些国产车。
从发布之后网友反馈来看,大家也是给出了一致好评。
从“水土不服”到“精准拿捏”,看来想要翻身,合资车企还得抱中国技术的大腿!
不过话说回来了,合资品牌并非一夜觉醒。过去几年,它们曾在电动化路上屡战屡败,闹出不少笑话。
比如非常经典的ARIYA艾睿雅,作为日产的第一款纯电车型,曾被寄予厚望,产品力不突出就算了,定价简直贵到离谱,27万多的售价是什么概念?
而且,这款车后期居然还涨价了一万多,变成了28.48万起售,更加无人问津了。
还有经典的马自达MX-30纯电版,空间表现差,续航里程在193——241km之间,且售价高达20万元,劝退不少人。
要知道当时动辄400~500km的续航,甚至更有超过600km的续航,在国内都成了家常便饭,突然来一个200km的续航,马自达是真的没考虑消费者的感受。
对此官方给出的解释是,小电池所产生的的排放比汽油车更少,不应该过分纠结电池容量...
相信广汽丰田bZ4X大家应该也不陌生,丰田有史以来打造的第1款纯电SUV车型,不仅在中国市场极度遇冷,还多次召回,三电技术拉垮,快充速度慢,特别是这台车的噪音堪比本田飞度。
并且该车刚上市的时候,最贵还卖到了29万,有不少的丰田情怀粉丝冲着丰田的品牌,以及油车时代丰田变态高的二手保值率而买了它,结果...
外号"丰田验证码"的这台纯电车,属于转型失败的代表作了。
以上这些失败和教训都暴露了合资车企的固有问题:外方主导研发导致产品脱离中国市场,智能化依赖海外供应商,成本居高不下。
而如今,它们选择彻底转向——“拥抱中国供应链,放下身段求合作”,推出更具竞争力的本土化产品。
除了日产N7、马自达EZ-60的转型,还有丰田铂智7开始搭载鸿蒙座舱,是合资品牌中首款搭载鸿蒙座舱的车型;奥迪A5L接入华为智驾,是燃油车中首款搭载华为智驾的车型;广汽丰田铂智3X采用国产Momenta方案,支持无图城市NOA等等...
以及大众在上海车展发布增程式SUV ID.ERA,而ID.ERA则寓意“在In China For China”的战略,彻底推翻此前“增程落后论”。
以上种种现象,都表明这合资车开始转变的决心。
不仅如此,合资车企推出的新能源车型在价格上也更加亲民。日产N7的起售价仅为11.99万元,顶配不到15万,这可是款C级车。
而马自达EZ-60预估起售价为15.98万,作为全球车型,其安全性跟做工质量相对有保障,价格实惠。
还有一汽丰田bZ5,官方预售价13~16万,搭载激光雷达版本的Momenta高阶智驾方案,电池跟电机皆采用比亚迪家的弗迪电池跟弗迪动力,三电系统挺靠谱,兼具性价比。
如此一来,往下,比亚迪秦L等10万级车型的准车主们会想,再加点预算真香;往上,比亚迪汉EV、小鹏P7等20万级车型的车主又觉得被掀桌了...
对此网友的评价更是一针见血:“以前合资电车是智商税,现在反而成了性价比代名词。”
曾几何时,“合资电车不行”几乎成为市场共识。但N7和EZ-60证明:只要产品力到位,用户从不吝啬买单。
更深层的意义在于,这场逆袭背后是汽车产业权力结构的转移——中国技术标准正在成为全球竞争的基准。
在技术输出方面,Momenta的智驾方案已被奔驰、日产、丰田采用;华为鸿蒙座舱登陆奥迪、大众。
还有在模式上创新的,比如大众首次披露其专为中国市场研发的CMP平台;马自达以中国为原点,向欧洲输出电动化解决方案;丰田计划3年投入100亿元扩建中国研发中心;宝马宣布与长城合作开发全新MINI COOPER纯电车型。
当合资车企放下傲慢,用中国技术、中国速度、中国价格发起反攻,这场战役注定要再度改写行业规则。
或许2025年的车市将呈现全新景象:一边是合资品牌凭借体系化优势加速本土化,另一边是新势力被迫迎战“性价比”与“品牌力”的围剿。
当然了,唯一的赢家或许是消费者,我们将见证一个更开放、更创新、更残酷的车圈竞争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