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成香港青年创业热土⑤丨陈俞安:用一杯咖啡连接湾区生活

2024年,一家名为“屋檐咖啡”的小店悄然成为厚街当地年轻人的“小众”聚集地。“屋檐咖啡”联合创始人陈俞安,作为一名祖籍东莞厚街的香港“80后”,带着澳洲留学归来的国际视野和对咖啡的热情,扎根东莞十年,从家族空调工程起步,同时期开辟咖啡赛道,经历了创业的起伏与转折,最终在“世界工厂”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新蓝海。

从“跨界”到“聚焦”,一杯咖啡的十年蜕变

凤凰网广东东莞:您从空调工程跨界到咖啡行业,跨度很大。是什么契机让您决定在东莞开咖啡店?

陈俞安:2015年我刚从澳洲留学回来,原本在家族企业做空调工程,但总觉得自己的“赛道”不仅限于此。东莞当时正处在产业转型期,消费市场潜力逐渐显现。加上我从小每年回东莞探亲,对这里并不陌生,但真正创业时发现,东莞的咖啡文化还处于萌芽阶段。2019年,我和朋友在厚街开了第一家咖啡店,主打“精品咖啡+烘焙”,初期瞄准港澳台客群,但成本高、客源不稳定,数年间勉强维持收支平衡。直到20249月年转为专攻咖啡单品,砍掉烘焙业务,才逐渐打开本地市场。

凤凰网广东东莞:创业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陈俞安:本地化。东莞人习惯喝茶为主,对咖啡的接受度需要时间培养。我们曾尝试复刻香港模式,一杯美式卖40元,但这里消费力不同,最终定价18元才能被接受。此外,连锁品牌冲击很大,瑞幸9.9元的低价策略倒逼我们既要保证品质,又要懂营销。后来我们结合本地年轻人喜好,推出“考拉”IP,融入澳洲元素,通过小红书和大众点评引流,才慢慢站稳脚跟。

莞港融合,低成本试错与政策期待

凤凰网广东东莞:您提到东莞适合“低成本试错”,能否具体谈谈莞港两地的创业环境差异?

陈俞安:香港月薪一两万元是常态,但东莞薪资低得多,许多香港人北上会面临收入落差。不过这里租金和人力成本优势明显——香港一间铺月租十几万元,东莞几千元就能搞定;员工工资也低三分之一。对创业者来说,这是试错的好机会。比如我第一家店投资百万,现在新店成本压缩到30万,压力小很多。

凤凰网广东东莞:您如何看待莞港两地的政策支持?

陈俞安:政策对大企业倾斜更多,比如绿色通道、税收优惠,但中小企业落地难。我曾申请创业补贴,但没有成功。如果能针对小微创业者提供场地优惠或定向扶持,比如联合孵化器提供低息贷款,会吸引更多香港人北上。此外,香港有许多设计师和服务业人才,他们的价值常被忽视,希望未来政策能更包容多元领域。

文化上的碰撞,效率与人情的平衡术

凤凰网广东东莞:您和本地团队合作时,感受到哪些文化差异?

陈俞安:香港同事效率极高,一个眼神就能默契配合;东莞更重人情,谈合作需反复沟通。比如设计“考拉咖啡”IP时,00后员工天马行空,提议将澳洲元素与东莞潮玩结合,一开始我觉得冒险,但上线后意外成了爆款。这种创意让我看到本地年轻人的活力。

凤凰网广东东莞:您用“潜力股”形容东莞,如何理解这个词?

陈俞安:东莞位置优越,去广深都是一小时车程,成本却低得多。这里像一块跳板,既有制造业基础,又有消费升级空间。比如咖啡豆烘焙、潮玩联名等衍生业务,未来可对接香港的设计资源和内地市场。但“潜力”需要时间兑现,就像咖啡文化培养一样,急不得。

未来之路,做湾区生活的“连接器”

凤凰网广东东莞:您对“屋檐咖啡”的未来有何规划?

陈俞安:短期希望扎根社区,成为厚街年轻人的“第三空间”。长期想探索“咖啡+潮玩”模式,比如与东莞本土潮玩品牌联名,设计限定款杯具或周边。另外,我注意到大湾区咖啡节越来越多,计划明年带品牌去深圳、广州参展,既引流也能学习同行经验。

凤凰网广东东莞:对想来东莞创业的香港青年,您有什么建议?

陈俞安:一是放下“香港经验”,先深入了解本地市场;二是善用线上营销,小红书、抖音比传统广告更有效;三是心态要稳,东莞节奏比香港慢,但机会藏在细水长流里。

从空调工程师到咖啡店主理人,陈俞安的十年湾区路,是莞港融合的微观缩影。他的故事里,有跨界尝试的阵痛,也有文化碰撞的火花,更透露出东莞作为“创业试验田”的包容与潜力。当香港的效率遇上东莞的人情,当国际视野嫁接本土智慧,一杯咖啡,正酿出湾区生活的新味道。

凤凰网广东发自东莞

撰文:袁方其

摄影:麦芷茵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