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南京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1928年2月成立,1938年1月被裁并至经济部,是一个负责国家建设事业的政府机构。全书论述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建设委员会成立的背景、经过以及结束的整个过程,具体描述了其在发展无线电、农田灌溉、煤矿、铁路交通、地方现代化建设等方面的举措,剖析了负责人张静江的个人经历、经营理念,总结了建设委员会在国家建设中的作为和影响。
作者谭备战,河南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出版时间 2019年10月 购书请点击 阅读原文
目 录
绪论
第一章 建委会的成立、发展与终结
第一节 建委会的成立
第二节 建委会成立初期概况
第三节 建委会的曲折发展
第四节 推动地方建设的无奈——以武昌电厂与宜洛煤矿为例
第五节 建委会的终结
第二章 无线电事业之整理与发展
第一节 建委会接收和管理全国无线电事业的方针
第二节 无线电事业的对内对外整理
第三节 培育人才、创办电机制造厂
第四节 建委会接收及管理无线电事业的影响
第三章 推广农田现代灌溉
第一节 推广全国“电力灌溉计划”与模范灌溉管理局的成立
第二节 全国电力灌溉模范——武锡区
第三节 太湖流域灌溉模范——庞山湖实验场
第四节 两淮流域灌溉模范——凤怀区实验场
第五节 发展农田现代灌溉事业的意义
第四章 发展煤矿事业
第一节 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国煤情况与建委会发展煤矿业方针
第二节 接管与经营浙江长兴煤矿
第三节 开发和经营安徽淮南煤矿
第四节 建委会发展煤矿事业的影响
第五章 发展铁路交通
第一节 杭江铁路:构成东南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第二节 淮南铁路:助推淮南煤矿与皖北发展
第三节 江南铁路:民营铁路的典范
第四节 建委会经营铁路的影响
第六章 推动地方现代化建设——以浙江为例
第一节 建委会与建设厅的关系
第二节 推动浙江公路“模范”建设
第三节 推动电力“模范”建设
第四节 浙江各项建设事业顺利推进之原因
第七章 建委会主要附属企业的商业化运营
第一节 建委会主要附属企业商业化运营的酝酿
第二节 建委会与中国建设银公司的谈判
第三节 建委会主要附属企业商业化运营概况
第四节 实施商业化运营的原因
第八章 建委会的运营和管理
第一节 实施购料集中制度
第二节 采取预算与会计统一制度
第三节 重视科研与人才
第四节 注重调研与宣传
第五节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第九章 张静江与建委会
第一节 1928年前的张静江:参加资产阶级革命与扶持蒋介石崛起
第二节1928年后的张静江:领导建委会
第三节 张静江指导建委会的思想
第十章 建委会与国家政治、经济
第一节 建委会对政治与经济的影响
第二节 建委会与其他重要经济部会的比较
第三节 建委会发展的困境
第四节 关于建委会的几点思考
参考文献
后记
序 言
河南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谭备战博士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南京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研究(1928~1938)”通过结项评审,即将出版。书名定为《国家与建设:南京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研究(1928~1938)》。该书是目前学界第一部对南京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进行深入系统研究之作,填补了相关空白。在其出版之际,表示祝贺。
蒋介石等人1927年4月在建立南京国民政府,挑起宁汉对立之后,急需用各种方式来证明其政权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充分利用孙中山的“政治遗教”便是其中最重要的方式。孙中山生前提出的《建国大纲》和《实业计划》,即是必须严格遵守的“总理遗教”。为实现孙中山的遗愿,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了诸多关于国家建设的机构,建设委员会即是当时建立的一个主管全国建设事业的政府机构。它是一个经济建设机构,但说它是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产物,也不为过。
随着国民党政权在全国统治的稳定,建设委员会的职权范围逐渐缩小,但凡其经营的事业,如无线电、电力、淮南煤矿及淮南铁路等,均对中国经济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积极影响。其后,随着国家建设走上正轨,以及中日民族矛盾的逐渐上升而准备全面抗战,建设委员会便开始失去了成立时被赋予的“政治意义”,且其功能被随后成立并渐渐壮大的全国经济委员会、国防设计委员会等机构所分解、取代,被边缘化。全面抗战爆发半年后,建设委员会即被裁撤,其功能与人员被并入经济部和资源委员会等机构,结束了其短暂的十年历史。
建设委员会成立与裁并的历史,基本上反映了这样一种历史现象,即一个新政权建立后,总要为其生存与发展寻找一个合法的政治外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孙中山的“政治遗教”成为其合法的政治外衣,建设委员会即是这一政治外衣的产物。其后,全国经济委员会及国防设计委员会的相继出现,反映了南京国民政府按照国家发展的实际情况,迅速调整经济建设领导机构的现象。这也是中国迈向现代化与准备全面对日抗战历史过程中会出现的必然情况,因为随着国家建设事业的增多,众多经济建设机构亦必定会适时出现。建设委员会建立、其职权范围会受到影响,甚至受到挤压而渐渐失去发展的空间,亦是时势使然。
谭备战博士的《国家与建设:南京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研究(1928~1938)》,是作者在精心爬梳史料的基础上,对建设委员会成立的背景、概况、曲折发展,直至在抗战爆发后被裁并的完整历史进行了全面梳理,对建设委员会所努力经营的主要事业进行了述评。这是国内外第一次以完整的学术视角全面细致地梳理建设委员会的发展脉络,第一次系统地构建建设委员会学术研究的科学体系与框架,确定了建设委员会研究基本范围与内容,具有学术上的开创性与原创性,是一项开拓性的学术研究。
这部著作以翔实的史料为基础,深入探讨了建设委员会所创办或者所管理的事业的发展历史。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以建设委员会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为研究视角,对建设委员会整理与发展无线电事业、经营与发展煤矿事业、铁路与农田现代灌溉事业等,使其发展成为国营事业的措施与绩效进行探讨,进一步深化了学术界对中国经济现代化进程的认识。建设委员会与国民政府的“南京十年”相始终,抗战爆发后并入经济部。这表明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国家机构主导的经济建设,也是一条可行之路。在这个意义上,建设委员会具有一定的历史地位与启迪意义。
在发掘史料,廓清史实,构建研究体系的基础上,这部著作将制度史与社会经济史研究熔于一炉,尝试对民国时期社会经济史与制度史进行有效的融合研究,大大丰富了两者的研究内容,使我们能够更清楚地了解抗战前十年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和抗战前中国的国防经济实力。该书在研究方法上也有所创新。首先将建设委员会放在20世纪中国逐步融入国际化的背景下进行研究,采取历史实证与历史分析的研究方法,利用现代化理论把政治制度史与社会经济史研究、个案研究与一般研究、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充分吸取社会学、政治学及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研究方法,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对建设委员会进行以历史学为主体的多学科、多层面的创新性研究。
历史研究归根到底,是对人类、人类生活的研究。谭备战博士的这部著作在研究建设委员会时,注重考察其领导人张静江对该机构产生的重要影响与作用,并对张静江一生的功过进行评点。书中提出,张静江是民国时期重要而又复杂的历史人物,既要看到其在国民革命后期支持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右派的反共政策,也要认识到张静江早期对孙中山资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支持,与1928年后致力于建设委员会工作时期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客观推动作用。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层面的考察,我们对张静江的认识可以更全面、更立体、更客观。这样的分析方法,是值得肯定的。
全书主题明确,结构严谨,逻辑思路十分清晰,所用史料充分丰富。尤其是建设委员会所发行的《建设委员会公报》(1~77期)采用较多,这部分史料学界采用者不多。另外,书中也大量引用了档案资料与报刊资料。翔实的史料与考证,使该书的立论有了较坚实的基础。该书是一部史料基础厚实、创新点颇多的优秀学术著作。
如果用学术精品更高的标准来衡量,谭备战的论著仍存在一些不足或缺憾,有些问题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对该课题的研究还有提升的空间。例如,论著虽然将建设委员会放在中国国际化的背景下进行研究,但仍不充分。再如,对于建设委员会与全国经济委员会、国防设计委员会的关系,书中虽有论及,但并不充分,仍有诸多的研究空间。实际上,通过这三家机构的比较研究,可以全面了解全面抗战前国民政府发展经济事业的努力与结果,可以加深对民国社会经济史与政治制度史的理解,了解南京十年间国民政府政治经济体制的运行情况,从而加深我们对民国历史的认识。此外,在如何使论著的文字更精炼准确与更具思辨性方面,也值得再认真推敲。
谭备战博士从开始读博至今,一直致力于南京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的学术研究,前几年将25万字的博士论文扩充至40万余字,以“南京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研究(1928~1938)”为题申报了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并获得立项批准,去年已经顺利结项,交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并邀我作序。我作为他的博士生导师,有幸先读他的著作,目睹他的进步,由衷地感到高兴。
相信他能够以此书出版为新的学术起点,继续深化对于建设委员会的研究,并发掘新的课题,取得更大的学术成就。
是为序。
陈红民
2019年7月5日
整理:石石 排版:cxq 审核:李丽丽 宋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