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晓晨
上海师范大学世界史系助理研究员
美国伍德罗·威尔逊中心访问学者
据新华社报道,中国大熊猫“四海”“京京”日前被专机运抵卡塔尔,根据两国协议,这两只大熊猫将在卡塔尔居住15年。
此次中卡开展的大熊猫保护研究合作,是中国与中东地区开展的首例大熊猫合作。卡塔尔为入住多哈的豪尔公园熊猫馆的“四海”和“京京”取了新阿拉伯文名字,分别是“苏海尔(Suhail)和“索拉雅(Soraya)”。在阿拉伯传统文化中,“苏海尔”和“索拉雅”是天上的两颗星星,代表着吉祥、崇高和价值无限。
从害兽到国宝
透过这些外交花絮来看,中国向卡塔尔租借两只大熊猫的举措,并未脱离“熊猫外交”的框架——长期以来,熊猫在中国和东西方国家的动物交流与外交活动中扮演着特殊角色。熊猫,从害兽到国宝再到生物多样性旗舰物种身份的转变,折射出中国与国际动物保护思想的巨大转变。中国在1980年代以后采取了商业性的短期借展,以及以租借形式同国外联合进行“大熊猫科研”,这逐渐成为当前“熊猫外交”的新形态。
历史上,西方世界和大熊猫的早期接触发生在博物学兴起的年代,当时的互动过程一路伴随着中国特有珍稀物种被掠夺、盗猎与不和谐的声音。而大熊猫首次在科学领域被认知,法国天主教传教士谭卫道(Armand David)功不可没。他不仅是一名传教士,还是植物学家和动物学家,谭卫道1862年抵达北京,其后一直在中国的内蒙古和四川地区游历,在这一过程中他搜集和获得了大量珍稀动物的标本,其中包括以他名字命名的麋鹿(Pere David's Deer)、中国大鲵(A. Dravidians)以及更受关注的大熊猫。
大熊猫在分类学上的迷惑性和争议,不仅引起了当时西方世界对熊猫的关注,也激发更多西方探险家和盗猎者来到中国西南地区大规模捕猎熊猫。这场“熊猫热”持续数十年之久,无论是1936年被带到美国芝加哥动物园展出的幼小可爱的熊猫幼崽“苏琳(Su-Lin)”,还是二战期间在伦敦动物园里饱受德军狂轰乱炸之苦的熊猫“明(Ming)”,其背后都意味着更多的熊猫被无辜猎杀和消失于长途跋涉。
“熊猫外交”的历史
二战结束以后,生活在英美的大熊猫逐渐凋零,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英国和美国提出的熊猫购买和交换的请求,往往是不置可否的态度。最先行动的英国试图通过英国籍的国际乒联创始人蒙塔古(Ivor Montagu)和郭沫若之间的私交,以赠送麋鹿来推动中国和英国之间的动物交换,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无论是中国方面还是英国方面,均认为动物交换的行为背后存在外交部门的幕后活动,因此,对于双方提出的要求——比如中国要求一次性从英方获得30只麋鹿,伦敦动物学会则希望中方能够回赠长臂猿或大熊猫——双方表现及回应都极为冷淡。
在1949年至1972年期间,中国对外赠送和交换珍稀野生动物,大多是在社会主义国家之间进行。既往谈及“熊猫外交”时,往往很少谈及大熊猫在国外动物园生活的基本情形。大熊猫的圈养经验的缺乏,使得生活在各国的大熊猫的命运截然不同。在苏联的动物学家看来,既然美洲豹都可以在苏联生存,那么,来自中国的熊猫亦能适应在莫斯科的生活。
但熊猫之所以是中国的特有物种,正是因为它们对生存环境和食物都非常挑剔,早年在动物园圈养环境下夭折的大熊猫大多都死于肠胃疾病。1950年代,北京市动物园开始摸索在人工环境下饲养大熊猫。喂养大熊猫的食物,有用奶粉、鸡蛋、糖、果汁和大米煮成的混合物。此外,还用青菜、青玉米杆、高粱杆或者甘蔗代替竹叶、竹笋,然而,效果并不理想。大熊猫吃这些东西后常会拉稀,不合适的食物常常威胁到熊猫的健康甚至生命。
北京的情形都如此,更何况是没有竹子的莫斯科,那里的喂养条件更是难以令人满意和放心。
熊猫“平平”1957年到达莫斯科时还是一只幼崽,莫斯科的冬天漫长且寒冷,而且这里很难获得大熊猫爱吃的竹子。“平平”每天只能得到1斤左右的竹笋和竹叶,还有如牛奶、燕麦粥、果汁、鸡蛋、胡萝卜、白桦树和柳树的嫩枝叶等食物。”平平“在莫斯科动物园是单独圈养的,它的隔壁住着几只从中国来的熊,每年5-10月它才能从屋子里走出来在外面玩耍。和温顺的”平平“不同,熊猫”安安“相当挑食且活泼,除了竹子什么都不吃。从黑海地区空运竹子到莫斯科的代价太高,苏联的饲养员只能慢慢培养”安安“尝试苏联式食物——米粥、水果、蔬菜、甜茶、桦树、柳树和椴树的鲜嫩枝叶等。孤独,成为这些在莫斯科生活的大熊猫的生活关键词。
被苏联退回的大熊猫”姬姬“,也曾被认为是具有共产主义背景的熊猫而被禁止入境美国。
“姬姬”的中文原名是“碛碛”,她的故乡在四川省宝兴县的硗碛喇嘛庙。她和“平平”“兴兴”都是在宝兴被捕获的,为庆祝十月革命胜利40周年以及第二次访苏,作为国礼赠送给苏联的,后来因为苏方弄错大熊猫性别而被退还给北京动物园。
美国拒绝熊猫入境后,“姬姬”一路辗转到达欧洲,英国探险家彼得·斯科特爵士(Peter Scott)按照“姬姬”的模样亲手画了一只熊猫,它后来成为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会徽和象征。自此,大熊猫的形象和濒危物种的命运紧紧相连,某种程度上也预示了WWF和中国就大熊猫保护问题之间的频繁互动。
政治性赠送模式转为商业租借
1972年,随着中美关系破冰,中国同西方国家之间进行了频繁的“熊猫外交”,迄今已有50年历史。1979年,当时的林业部下发的一份文件表明,国际上一些著名学者和组织机构纷纷发表谈话和来函,希望中国宣布不捕鲸,不进口象牙、犀牛角、虎骨等,并一再呼吁中国政府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珍稀动物。
1979年,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orld Wildlife Fund,1986年更名为“世界自然基金会”)径直启动了熊猫保护计划。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在中国的工作,始于1980年的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该基金会也是第一个受中国政府邀请来华开展保护工作的国际非政府组织。此后,双方展开了长达数年的全国范围内的关于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调查,逐渐认识到栖息地的破碎化对大熊猫繁育带来的影响,同时认识到了熊猫的物种特殊性并促进了中国生态学的学科建设。1982年,随着野生大熊猫数量急剧下降,传统的政治性赠送模式下的“熊猫外交”宣告结束。
此后,中国采取了商业性的短期借展和以租借的形式同国外联合进行“大熊猫科研”。但是,批评的声音仍然存在。无论是对大熊猫,还是从整体上观察中国的动物管理体制,其特殊性依然存在,如对熊猫保育的重视大于其他珍稀野生动物,对珍稀野生动物的保护大于对植物的保护。
|2019年9月12日,旅居德国柏林的大熊猫“梦梦”和它生下的一对双胞胎,这是中国租借海外的大熊猫首次在德国生育产仔。
为什么是卡塔尔
如今,中国选择将卡塔尔作为中东地区熊猫合作科研的第一站并不令人意外。由卡塔尔王室成员成立的该国野生动物保护中心(AI Wabra Wildlife Preservation, AWWP),作为一个珍稀动物的繁育和研究中心,参与了多个濒危物种的种群繁育,特别是对小蓝金刚鹦鹉的保护和重建小蓝金刚鹦鹉栖息地的工作,使卡塔尔在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保护领域卓有声望。
一些西方主流媒体,如路透社、NBC、雅虎等则将这次中国大熊猫的中东之旅,看作是中国首次将“熊猫外交”延伸到中东,并将之视为世界杯11月下旬揭幕前的礼物,以及中国在卡塔尔参与基础建设(卡塔尔世界杯主会场由卡塔尔同中国铁建合资兴建)并发挥影响力的潜在表现。据新华社报道转述,到卡塔尔观看2022年世界杯足球赛的各国球迷将有机会目睹中国国宝大熊猫。
中国和卡塔尔早在2020年5月就签订了大熊猫保护研究合作协议,中方为此次大熊猫卡塔尔之行配备了专业团队和后续的技术支持,包括饲养员、兽医专家和旅途中所需的食物。“四海”和“京京”居住的大熊猫馆位于卡塔尔历史最悠久的豪尔公园。卡塔尔阿尔·瓦布拉野生动物保护中心主任蒂姆·布特斯表示,为保障大熊猫适应当地沙漠气候,以及保障大熊猫的繁育、食物和医疗,卡方做了充分准备,每周都会有大约1800磅新鲜竹子空运到卡塔尔。
卡塔尔在资金和技术方面对于大熊猫保护研究合作的投入,不仅在亚洲,在全球范围内都是极为罕见的。
大熊猫对于温度的要求非常严格,它们常年生活在高山地带,并不习惯严寒和炎热的气候。毕竟,“平平”当年在莫斯科的悲剧、旅泰大熊猫“林惠”以及近期瘦骨嶙峋的“丫丫”在美国孟菲斯动物园的可疑命运,无一不在警示公众——在对外赠送动物时,考察当地的动物福利状况格外重要。
作为中国和中东地区第一个大熊猫保护研究合作项目,尽管卡塔尔在珍稀野生动物保护领域在国际上有着一定影响力,而且对大熊猫合作项目极度重视,但政治和经济因素在此次个案中仍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体现出中国和卡塔尔双边关系的进一步深化。
中卡“熊猫外交”并不仅仅只是给予11月下旬前往卡塔尔观看2022年世界杯的足球迷们以特殊福利——这是世界杯首次在北半球的冬季举行,从中还可以看到,中国在卡塔尔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正如在庆祝大熊猫抵达卡塔尔的欢迎仪式上,中国驻卡塔尔大使周剑和卡塔尔市政部公园司扈利司长所言,这体现了中国对卡中关系的高度重视。
自从中卡双方在2018年开展中卡政府间战略对话机制第一次会议以来,两国关系逐渐升温,卡塔尔是最早回应和参与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之一。中卡不仅在能源、技术和金融等领域合作日益紧密,卡塔尔在国际和地区事务如阿富汗问题、巴勒斯坦问题、伊朗核问题等议题上,也参与协调和对话机制的创建,赞赏中国的立场。卡塔尔政府还积极支持提升中国与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的合作水平。
中国也支持卡塔尔举办2022年世界杯和2030年亚运会,希望同卡塔尔构筑长期稳定的能源合作关系,拓展能源、基础设施等领域务实合作。中国同卡塔尔的熊猫保护合作研究项目,当然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推进的。
世界自然基金会2020年9月发布的《地球生命力报告2020》显示,全球野生动物数量在不到50年内锐减了三分之二以上,并且这种“灾难性的下降趋势”没有减缓迹象。大熊猫作为最能吸引公众关注自然保护议题的旗舰物种,它的繁衍和保护意味着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逐步恢复。大熊猫的形象作为全球范围内自然保护运动的标志,也在世界范围内发挥了巨大影响力。
本文系凤凰网评论部特约原创稿件,仅代表作者立场。
编辑|张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