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家长而言,究竟是知易行难,还是知难行易?
还没上小学,就做五年级的数学卷子;还在读幼儿园中班,就做上奥数题了;幼儿园大班孩子,梦里还在念着奥特曼,醒来却跟小盆友吐槽,妈妈一直让我写拼音,不然上小学会被老师骂……
据潮新闻报道,在部分幼儿园,下午2点请假,成了班上家长的暗号,不是准备放娃去大自然,而是“鸡娃”抢跑学习。识字拼音思维拓展,哪一门都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图据潮新闻
这让人想起,此前有短视频博主制造焦虑的句式——“X年级的暑假最可怕,不努力,差距就拉大”。原以为消逝的童年自上学之时开始计算,没想到现实更骨感,自打幼儿园开始,童年就被“压缩”。许多还没学会游泳的小朋友,就被迫在题海卷海里沉浮。
幼小衔接,究竟应该怎么接?是让孩子学算术,还是让孩子提升适应能力,哪个更重要,其实家长心里并非没数。
此前,著名数学家丘成桐谈家庭教育的一段话,发人深省。他认为年级很小的时候,不用训练太多数学。孩子的心理状态很重要,能够让他们懂得什么是更重要的人生。家庭和老师要更加关注,对孩子品德的培养、习惯的养成、兴趣的培养。
然而,正应了那句名言,懂得许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于家长而言,究竟是知易行难,还是知难行易?如果明知自家孩子可能并非学习的苗子,还依旧被裹挟、被推着往前走,那岂不是成了压制童年快乐教育的“帮凶”?
现如今,教育理念不断进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想法,也被“行行出状元”的多元人才导向逐渐替代。
在幼小衔接阶段,核心是适应而非补课。正如杭州市优秀班主任徐丽琴老师所言,机械超前学习,优势在两三年内就会耗尽。重点培养作息规律、社交能力等基础素养,才会让孩子真正拥有弹性学习的能力,走得更远。
然而,教育理念的开阔,有时也敌不过现实的逼仄。这背后根源还是竞争压力的传导,让家长不敢有丝毫松懈。即使明知孩子更适合的道路,也被迫让全家陷入辅导作业的鸡飞狗跳。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任何一种理论或经验,都并非适用于所有人。当下,曾作为小镇做题家而获得成功的一代人,正是父母主力军,这代人应当挣脱旧有观念的束缚,真正拥有更为辽阔的视野。
在春晚上扭秧歌惊艳世界的人形机器人,背后的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从小偏科严重,特别是英语成绩糟糕。但他有自己的热爱,把课余时间都用来做“小发明”。
这并非幸存者偏差、肯定成功者叙事,而是想让孩子在旷野般的人生里自洽,绽放属于自己的璀璨,需要最合适个体的沃土。人生的课题比刷题更关键,支撑我们长久走下去的,也绝不是一时分数的高低。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林静
编辑 赵瑜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