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背景下的“云上三人行”初中教师培养路径的调查报告

课题类别:浙江省教师教育规划课题“疫情下的教师培训和教师发展”专项课题

立项编号:QYZX2020019

摘要:云课堂的挑战有效激发教师内驱力,促使其抱团应对。G校应时推进了基于个体差异、个性需求、个人兴趣而自主、灵活、即时组建的的 “云上三人行”研修模式。通过前测和后测,对此研修模式进行调查对照,结果显示:教师抱团研修愿景的体现在于协同和个性并存的研修方式,云上三人行研发团得到了一定的响应和普及,其研修理念的认同度较高,后期的“三人行”研修工作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启示与思考:深入研究适合G校的“三人行”模式并进一步开发,设计和打造其顶层设计策略、序列化的分类建构策略,并逐步落实常态化的管理和实施路径,匹配响应的评价激励机制,从而形成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三人行”研修施行制度。

关键词:疫情时期,抱团研修,三人行,协同性,个性化

一、问题的提出

(一)变革之需:云课堂的挑战与机遇并生

为了应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基于网络授课模式的云课堂不期而至,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当机遇与挑战的共生,必然促使教师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开发在线课堂的教学技能、运用智慧的教学策略,第一时间适应云中课堂形态并创新课堂样式,以此保证学生学习效率。

(二)应时之需:内驱力的激发和延展并用

当“未来”已来,为应对疫情下的云课堂之需,G校开发应“疫”课程,尝试架构基于多元互动助学理念的应“疫”课堂,无论是有初步“试水”经历的年轻老师,还是仓促上阵、如履薄冰的老教师,都奋勇奔赴在线课堂的“战场”。此时此刻,没有一位教师不期待学习、期待成长,作为学校,更应该对这种源于内驱力的主动成长给予适时启迪、适度推动、适当激励。

(三) 成长之需:抱团式的协同和个性并存

网络授课的普及势必促使教师基于个体差异、根据自身实际需求,即时抱团组建“学习共同体”,改“单枪匹马作战”为“协同合作共生”,在尊重个性的基础上,扬长补短,群策群力,倡导多样,鼓励创新,通过学习“迁移”激发伙伴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抱团小组”的水平和能力,从而有效提升专业发展。

二、调查的内容

“云上三人行”是在应“疫”在线课堂的实践探索中,为满足教师多元、多维、多样的学习需求,出于志同道合的研究方向、互促互进的学习意愿,分工合作的协同需求等,基于个体差异、个性需求、个人兴趣而自主、灵活、即时组建的三至六人制的网络研修共同体。“云上三人行”具有“五群”“四式”“八项”“三评”四大特色,具有自主自助性、即时灵活性、互补共进性三大特点。

本次调查的内容有如下几点:1.教师参与“云上三人行”研修的人数、教龄分布等;2.研修形式、需求的调查;3. 研修的响应率和普及率;4. 研修理念的认同度;5. 后期推进参考与建议。

三、调查的对象与途径

本系列调查面向G校的在职教师开展前测和后测。通过问卷星的模式向全校122名教师发放答卷、开展调查,前测回收有效答卷103份,回收率为84.43%,后测回收有效答卷101份,回收率为82.79%。并通过相应的软件工具对其进行数据分析与统计。

图1:调查对象的教龄段的统计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研修形式、需求的调查

疫情伊始,尚处于云上开学之际,为了更好的将“疫情”和教育结合,进一步开发应“疫”课程,有效落实疫下云助学,G校便进行了《基于应“疫”助学的教师问卷》调查,在问卷中对教师的研修形式和需求开展了调查。

图2:教师认可的在线培训形式

如图2所示,对于三大在线培训形式,教师的认可程度依次为:专家在线讲授、线上自主学习、同伴讨论互学。三者差异并不明显,较“其他”的“2.91%”比例而言,此三种培训形式得到教师普遍认同。

图3:基于网络授课的教师需求调查

如图3所示, “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策略”是教师面对网络授课提出的第一需求,而“匹配目前教学的资源分享”作为第二需求以“74.76%”的选择比例遥遥领先于后四类需求。由此可见云课堂的不期而遇,迫使教师打破常规上课形式和惯性思维,不得不直面网络授课模式,而对于云课堂的学习效果有着明显的担忧,因而寻找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策略成为教师的首要需求,同时寻找与云课堂适切的教学资源以适应当前的云课堂也是教师关注的重点。

图4:基于网络授课的教师需求和教师认可的在线培训形式的相关性分析

如图4所示, “线上自主学习”与“适合网络授课”的培训学习共1项之间全部均呈现出显著性,相关系数值分别是0.301,全部均大于0,意味着“线上自主学习”与“适合网络授课的培训学习”有着正相关关系。“同伴讨论互学”与“匹配目前教学的资源分享”共1项之间全部均呈现出显著性,相关系数值分别是0.281,全部均大于0,意味着“同伴讨论互学与“匹配目前教学的资源分享”有着正相关关系。

由此可见教师抱团研修愿景的体现在于:协同和个性并存的研修方式。

(二)研修的响应率和普及率

为了更好地围绕“疫”教育专题,并结合学校特色、学生个性需求和发展需要,G开发德行引导、心晴驿站、健康导引、学科拓展等系列助学包,并招募教师云上三人行研发团,得到了一定的响应和普及。

图5:三人行研修团招募响应

如图5所示, 为了鼓励全校教师助力应“疫”助学包的研发,并借助数据为教师匹配最合适的研修团队,在问卷中设置了三人行研修团的招募,并得到了广大教师的积极响应。其中“德育微课助学包研发团” “‘疫’与语文结合的拓展包研发团” “心理健康教育包研发团”“‘疫’与科学结合的拓展包研发团”位列前四,充分体现了班主任团体、语文教研组、科学教研组的参与积极性和心理教师的责任担当。同时,103位教师加盟助学包的三人研发团,也可见此研修的响应率极高。

图6:“三人行”研修的响应率和普及率调查

如图6所示,针对多选题各选项选择比例分布是否均匀,使用卡方拟合优度检验进行分析可知,拟合优度检验呈现出显著性 (chi=38.625,p=0.000<0.05),意味着此项的选择比例具有明显差异性,具体来看,“不限地域学习”“内容主题灵活”解决问题为重”“同伴协作共进”共4项的响应率和普及率明显较高。

由此可见,在针对“三人行”研修的评判中,上述四项是教师普遍认同的,而“深度参与研讨”“研修形式多维”的优势不够明显,而“组员切换随意”的优势教师认同度不高。在“三人行”研修持续推进中,G校可适度引导教师注重研讨的深度性和形式的多维化,并给予多方支持。

(三)研修理念的认同度

通过“三人行”“集体式”“个体式”三类研修比重和认同度调查发现,占据了“33.84%”研修比重的“三人行”研修方式得到了教师的普遍肯定。

图7:对三人行研修理念的认同调查

由图7箱线图和理念认同程度附表可见,除却40分、29分、50分、21分等四个异常值之外达到极大值为128.5、75分位值为100、中位数值为90.5、25分位值为81、极小值为52.5、平均值为86.59。由此可见绝大部分老师对于“三人行”小范围自主灵活研修的理念认同程度较高。

由此可见,短短四月的“云上三人行”的研修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教师更好地取长补短,有效地利用一切资源,从而在疫情当下的特殊时期印证了基于个性需求的抱团式发展的独特生命力。

(四)后期推进参考与建议

通过调查教师们对“云上三人行”研修的收效和建议,有助于快速了解其在网络研修中的困惑和难题并提供帮助,也促使学校在保证研修的顺利开展中,不断“更新”,不断“验证”,寻找出最适合本校教师的“三人行”研修路径。

图8:在“三人行”研修中获得的收效与四类运作样式的相关度分析

从图8可知,利用相关分析去研究“丰富教学资源”等六项研修评价和“专家问诊式”等四项研修运作方式之间的相关关系,使用Pearson相关系数去表示相关关系的强弱情况。具体分析可知:

“丰富教学资源”与“师徒传薪式”共1项之间全部均呈现出显著性,相关系数值分别是0.322,全部均大于0,意味着“丰富教学资源”与“师徒传薪式”之间有着正相关关系;“深度参与研讨”与“伙伴研修式”共1项之间全部均呈现出显著性,相关系数值分别是0.296,全部均大于0,意味着“深度参与研讨”与“伙伴研修式”之间有着正相关关系。

由此可见“师徒传薪式”的运作样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教学资源的丰富,“伙伴研修式”的运作样式,更有利于深度参与研讨的发生。但同时也可发现其他几处优势与四类运作样式没有过多的相关显著性。这也为后期的“三人行”研修工作推进提出了挑战。

图9:对于进一步有效开展“云上三人行”研修的建议

从图9的雷达图可知,在进一步有效开展“云上三人行”研修的建议调查中,认为“营造研修氛围”“健全激励机制”是“非常需要”的占比达到“51.79%”,由此可见,如何营造浓厚的研修氛围,如何建立更为健全的奖励评价机制是亟需面对的问题。同时,“加强组织管理”“注重过程引导”也是教师们普遍认为需要的,也为“三人行”研修模式的进一步改进提供了方向。

五、启示与思考

当混合式学习、翻转课堂成为触手可及的现实,当原本可控的线下课堂无边界地扩展空间,当教师无法随时监控学生的学习状态,网络教学的挑战“突如其来”;当海量泛在的学习资源,迭代创新的学习形式,智慧多维的学习载体、多元多样的学习方式扑面而来,学习方式优化变革的机遇也同时降临。如何打造与之更为匹配的研修方式,助推教师网络授课的专业成长是G校目前致力于思考的。“云上三人行”也于此时应运而生,而针对一系列的问卷调查,也引发了不少启示与思考。

其一, G校近几年也一直将高新技术与教学相融合,并开设实验班,打造了一批有云课堂经验的教师。通过“云上三人行”的研修方式,让率先“试水”的这部分教师化身“师傅”,直接有效且有针对性地指导“后起之秀”,所以G校每位教师日均至少一次的网络直播课得以成功开展。然而当初步熟悉了网络课程的操作模式之后,如何设计遵循学生个性特色,符合学习规律,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课程?如何借助各种高新信息技术工具,帮助学生更快地建构新知,联系旧知?如何打造形式多样的智慧课堂吸引学生的兴趣,从而使教学更为有效?这是接下来“云上三人行”的另一个新的研修主题。

其二,如何更好地为教师搭建直击问题指向和拓宽教学思维的操作性较强的培训支架,尊重教师的内需,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为其打造适应在线教学的“助教”路径。如何把研修落到实处,落到需处?如何充分利用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有的放矢地推行研修,这是目前需要关注的。

其三,应深入研究适合G校的“三人行”模式并进一步开发,从“云上三人行”到“混合式三人行”,让“三人行”的辐射面更为广阔,进一步设计和打造其顶层设计策略、序列化的分类建构策略,并进一步落实常态化的管理和实施路径,匹配响应的评价激励机制,从而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三人行”研修施行制度。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