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洪天峰
根据华夏基石“跟我学华为·大师塾”洪天峰老师授课内容整理
我们越是在企业好的时候,越要去做变革。
很多企业家在企业发展好的时候自我感觉特别好,觉得自己很牛,什么都看不上,什么都不屑一顾,等到真的出了问题火急火燎。这不叫变革,那是抓救命稻草。在这样一个情况下,你没有条件去变革了,因为这时候你的业绩下滑,而变革又增加很多成本,两种成本一叠加,你又没有心理承受能力,哪能坚持得下去?而在业绩在好的时候去折腾,反正是成了更好,不成你也经受得了。赚钱了你就瞎花一下,关键你把这个钱瞎花到哪?你要把钱花到建构组织能力上,花钱去多招一些清华北大的,多养一些人。
对一个企业家来说,我们要以企业组织为管理对象。当然了,我们很多企业家,他由于销售出身,就比较愿意做销售;由于他技术出身,就比较喜欢做产品。初创企业要一手抓产品,一手抓客户。企业慢慢到了一定规模,你就要去构建整个企业的组织能力。那么,你的管理对象就要发生变化,就要从一个产品或者一个客户的拓展变成一个整个公司。
我们讲企业家要以企业管理对象,首先要对企业有所了解,要去更多地了解关于企业的概念和理论:企业管理对象到底是什么,长成什么样,理论是什么。
我先介绍一下组织系统。
01
企业的发展成长,总是与企业成长理论一脉相承
一个企业里面到底有哪些东西?有企业家,有领导干部,还有很多员工,这都是人,有人就有文化,有很多活动,这些活动就变成企业的流程;这些人要组成阵型,就是组织结构;大家在干活的时候要有工具,有电脑,有车床,有生产设备等等,这是一个很传统、很静态的组织系统要素的模型。原来的企业管理的理论都是来自于欧美的,最开始是欧洲科学管理,再后来就是在美国,像福特、斯隆、德鲁克,这其实跟当地企业的厉害程度有关系,早期是欧洲的企业,慢慢是美国的企业,到了70年代,很多日本企业厉害起来,就有很多人去研究日本企业的整个组织,发展出麦肯锡的“7S”模型。正是因为有了麦肯锡的“7S”模型,使得我们去关注企业文化,主动构建企业文化,把企业文化作为一个很重要的管理工具。
组织能力金字塔
我们去构建一个组织的能力,或者看组织成长过程,它的能力是分层的,总共分了六层。越是上面的层次,越是决定你的企业的未来能发展怎么样,是你真正要去构建的战略控制点。
第一层:商业基础。我们通常说组织能力,大家以前看中的所谓的商业定义、战略任务以及核心战略,就是所谓的商业模式。互联网公司津津乐道商业模式,在组织能力上是很底层的、很低级的能力,因为这样的商业模式其实是大家都可以去构建的。第二层:支持商业模式的市场、产品和服务。这个你可能会有一些优势,但并不是说一个市场一个产品就能够奠定你持续的竞争优势,所以它也是一个比较低级的组织能力,我们要做到的不是偶尔做一个好产品,而是要持续做好产品。偶尔做好产品可能在第二层面,而持续做一个好产品,就是第四成、第五层,它就属于运营。第三层:资源管理。资源包括财务资源、技术资源,当然也包括政府关系资源,中国很多企业愿意去搞这些关系,中国这样的一个社会形态、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很复杂的情况下,政府资源很重要。第四层:运营管理。这么多的资源给了你,怎么让它更高效。第五层:管理系统。但管理系统和运营系统不是一回事,运营是讲究效率,管理是解决冲突,是控制风险,是面对激励的,是解决动力机制的。最上层:企业文化价值观。
我延展一下,我们要特别区分中国的“三个词”。第一个是经营,经营最终要讲效益的,就是赚不赚钱;第二个是运营,运营就讲效率;第三个是管理,就是讲风险、激励、动力机制。所以,这三个东西是在一个系统里面,但其实是各有侧重的,我们不能够只抓经营,不抓管理;我们也不能够一管就死,一犯就乱。所以,既要有管理,就要有高效的运营。
我们企业的成长,从孕育期到发育成长壮大,其实跟人的成长是有某种类似之处,从生下来到小孩,从幼儿、少年青春期、成年到衰老,这个过程会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而企业不同阶段的发展,主要矛盾是不一样的。在企业发展中,到底是什么东西牵引企业发展?我们人从婴儿期到少年期到青春期,一年一年自然就长大了,企业怎么能够慢慢长大了?它不像人一样吃东西,又没有像人有那么多细胞,那我们怎么去构建一些东西,让企业自然而然像人一样长大?
我们回头看,华为为什么会做这些事?为什么做这些事就能成功?这其实是跟企业成长理论是是符合的,是一脉相承的。
我们在构建一个组织的过程中,要在组织上发育出突破,就像我们人成长,要发育各种各样的器官,胃、肺、小肠、大肠、肝、肾,我们组织也要发育各种能力。所以,我们去构建组织,就要了解关于组织的理论。
02
组织成长,就是“改变习惯的习惯”
我重点讲一下爱迪思企业生命周期的模型。
在整个企业发展过程中,我们企业家要解决的问题是很多的,大致有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我们要创业,我们要生产,我们要活下来,积累源头资本。我想我们的很多企业家都经历过这样的一个过程,应该说都感同身受,特别是在这三年新冠疫情,能够活下来,坚持下来,是很不容易的。我们生存下来有了原始积累,希望能够发展,得形成规模效应。
第二,发展形成一定规模效益以后,我们一定又会出现一些问题,所谓大企业病,所谓的组织惰怠、组织疲劳等等这样一些问题。
第三,怎么能够保持活力,怎么能够可持续发展?
企业发展有非常多的阶段,按照爱迪思理论可划分十个阶段。这十个阶段都是围绕着生存发展、可持续和保持活力的三个方面去考虑。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我们组织是需要不断超越的。
首先,我们企业家要不断超越,要从一个惯性的成长,变为上台阶的方式。而习惯可能会深深地嵌入到我们整个组织文化里面去。所以,任何的改变其实都是很痛苦的,都是挺难的。在我们的组织文化里面,需要“改变习惯的习惯”。什么叫“改变习惯的习惯”?“改变习惯的习惯”就是一种不断地拥抱变革、革自己命、自我批判的精神。我们讲华为管理的时候,会说自我批判,其实大家都觉得自我批判不太好,不太接受,为什么?因为觉得容易跟社会上的批评和自我批评会对上号。去年一次培训会上有很多人问我,你们华为开民主生活会吗?我说我们不开民主生活会。他说那叫什么?我说民主生活会是批评和自我批评。我们自我批判不是民主生活会,其实是一种个人的学习和组织的学习,是一种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不断追求卓越的行为,这不是把我们自己思想搞得多么纯洁,不是把我们自身搞得像一个完人、圣人,而是想着怎么赚更多的钱,我们的自我批判是想这个事情是不是还有更好的方法?虽然是跟自己较劲了,给自己不断提新的要求,不像批评、自我批评的民主生活会,你不说我我不说你,你要说我说死你。批判和自我批判不是那样的。所以,我们需要有“改变习惯的习惯”。
当然,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我们的关注点是不一样的,我们讲要做“正确的事”。那在不同的阶段,正确的事是什么?现在很多创业企业说弄了很多钱,弄了很多钱去干什么?再去投企业,我说你神经病!我说我作为投资人,我把钱给你,不是让你去投别人,你如果把我的钱给你,你去投别人,我为什么不直接投别人?我把钱给你,是要让你去做真正能够为客户创造价值的那些事情。每个企业在成长的不同阶段,你要清楚什么是重点,什么是牛鼻子,这个叫主要矛盾,这个叫正确的事。
我们说小孩6岁要上学了,几岁要跟父母分开睡了,等等,为什么?就是到了那个时候就应该做这个事情。国外比如日本还有很多针对小孩的说法,3岁、5岁、7岁要去到庙里去参拜,等等。成长阶段确实会有不足,但我们了解这些,才能够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另外,在不同的阶段,没有问题的企业是不存在的。只要我们企业有问题,就说明我们企业还活着。如果说我们企业没有问题,那就惨了,说明这个企业基本上已经死了。所以,我们首先要对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有一个正确的心态,不要上火,不要着急,这都是常态,有些是正常问题,有些是异常问题,我们最主要的是要去抓关键问题,然后我们避免一些正常问题变成异常问题,异常问题变成致命问题。就像四五六岁的小孩,肯定很讨厌的,对吧?烦得要死。一两岁的小孩,你要他干啥就干啥,但是他很容易受伤。小孩长大以后也有长大以后的毛病。所以,我们企业家对问题,既不能做鸵鸟,也不要有太多幻想,鸵鸟是视而不见这个问题,幻想就觉得我幸运,这个问题总归轮不到我。大家知道,管理上有个墨菲定律,就是说你担心的事情一定会发生。所以,我们有问题,就要去解决问题。我们也一定要相信,咱们做企业碰到的这些问题,在全世界来说,别人都碰到过。中国市场化的企业组织也就二三十年,是从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才大量的出现,二三十年碰到的问题,人家国外企业已经200多年了,你碰到的问题人家一定碰到过,人家早就研究过,是吧?最关键的是你要去了解。你要知道,在地球的那一端,有人已经在几十年前一百多年前碰到这个问题,并且发展出一套理论了,我只要把它拿来为我所用就行了。桌上有个钉子,以前都是用手去拔,用牙齿去咬的,满嘴都是血,现在已经有老虎钳,轻轻一敲就起来了。
我们在不同的阶段,针对同样的问题,一定要清楚,需要的策略是不一样的。这个时候这个问题很重要,过一段时间这个问题又不重要了,过段时间这个问题又重要了,这都很正常。不是说这个问题不重要就一直不重要,这个问题重要就一直重要。问题重不重要,不是由问题本身决定,是由企业成长为客户创造过程价值过程中,这个东西本身对那个东西的影响来决定的。所以,没有不变的东西。这个时候我们就体现在我们的政策和策略上。所谓的政策和策略有什么特点?首先,有时效性;第二,有情景性。时效性就是有生命周期的;情景性就是有针对性,并不是一个真理放在那里。所以,我们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要了解这些东西,企业家在制定政策、策略的时候,才有目标。否则老变,一会这个重要,一会这个不重要,到底重要还是不重要?你面对你下属的这样一些问号,你也会有压力,是吧?
所以,从一个创业型的企业转为一个管理型的企业,是一个比较大的工程,一定是要上台阶的,原来华为把这个做法叫做“退毛工程”。我们的小孩胎毛长到一定程度要退掉的,我们一个创业企业总归是带了很多胎毛,那到了一定阶段,我们开始通过管理,通过专业化把胎毛去掉,去追求更好的发展,追求更高、更好的效率。但这样“退毛”其实挺难的,有很多陷阱。
刚才说了,我们的小孩因为有基因有食物使得能够自然长大,那一个企业是靠什么牵引长大呢?或者说我们在长大的过程中,我们要去发展企业哪些方面的能力?按照爱迪思的生命周期理论,企业的这样一驾马车,它往前不是一匹马带动,而是四匹马。
第一匹马,目标管理。把管理的想法付诸实施,我们称之为功能化的过程。组织要发育,要有职能,你就要去做产品,你要去建立部门,你要去拓展办事处等等,这都是一个功能化的过程,有了这个功能就能做事。就像我们人,为什么小孩吃的东西要流食、清淡点,不能吃大鱼大肉?因为他的肠胃系统还没发育好。他要吃大鱼大肉,他就要长大一点,把肠胃要发育好一点。我们企业能够做很多事,你也得需要发育。
很多企业说我这个不行那个不行,我都会说你有没有这个部门?没有这个部门,你肯定不行,像一个没有胃的人去大鱼大肉,怎么吃得了呢?有的人说这个部门有,但没什么人,这也不行。所以,一个组织有没有这个能力,首先就看你有没有这个部门,部门里有没有人,如果又没部门又没有人,怎么会有这个能力?我们现在企业家很多鸵鸟心态,为什么鸵鸟?就是说他觉得有这个职能,为什么?因为都是交给那个人了。他以为把这个事情交给那个人,这个问题就解决了,以至于那个人觉得反正老板什么都交给他,他债多不愁了,因为他也就是没“胃”的人,是吧?他能力没有你强,影响力也没有你强,那你交给他事情一定完不成,然后你就抱怨这个人不行,能力不行,执行力不行。这些都是不对的。所以,我的一个标准,我们的部门分为一级部门二级部门三级部门,不是看一级部门,更不是看二级部门,而是要看三级部门,所以你在组织结构里有一个三级部门说他就干这个事,那就是你有这个职能。
当然,如果我们很多企业可能划组织结构还划不到三级,那就要想办法划到三级,然后才是有人。有了人,他就天天琢磨这个事情,他就会去想方法,想工具,导入很多新的东西。为什么放在一级不行?一级管的事太多,反正就是债多不愁,责任也没法划,你以这个没做好的事情去定他责任吗?他另外的事情做得还可以。如果给他换个事情做,这个事情他原来没做过,那他不一定做得好;而他原来的事情做得还可以,还换不了,那就变成了什么?你交给他的事情他完成不了,你还对他没办法,他还有很多理由,那你说话就没有影响力了,没有权威性了。所以,大家一定说要做事,你认为这个事情很重要,可以成立一个三级部门,让这个部门去做。那这个三级部门放到哪?可以放到你下面,或者放到开发部,放到其他部门下面,但是你要在文件上显性的放,得配上专人。那么,你就得定期跟他开会,每个礼拜汇报一次,每个月汇报一次,或者每两个月来汇报一次,经过一年半载的,他就能够做很多事情。这就是功能化的过程。
第二匹马,制度化。制度化就是流程化。大家有没有想过,现在越来越多的日常工作需要大家协作,但我们现在因为部门的设计,使得我们的协作必须要在很高的层面才能去解决,那就很难解决。为什么?第一个,解决的时间很长,你要一层一层放;第二个,在很高层面已经变成了一种利益也好、权利也好,变成了一种问责,变成一种争吵,变成了一种负担。所以,很多日常的问题是不能到高层解决,而应该建立流程。所以说要实现基层作业层面的协同,就要把做事的方法,做事的流程建立起来。
我们现在很多企业列制度,在注重什么?注重在审批程序,注重在所谓的授权,这就是错的。你做不好,越做越有问题,最后授权就变成一种权力责任,100万的归我管,50万以下的归你签字,这个不就是划分势力范围吗?好像一个事情的风险、复杂度是由100万和50万决定的。一个企业做什么东西,有成熟做法,规模再大,其实风险都不会很大。
所以,这里面其实有很多概念,我们就要去重新构建。我们很多时候说自动化,自动化过程其实就是怎么让基层的日常工作更好、更高效的发挥,而不是明确什么东西谁去批,固化谁的权利。我们要所有的审批都应该看到流程,都要看一个做事的过程,需不需要审批?你看这个审批是不是给客户创造价值?如果这个审批活动不给客户创造价值,就应该是不需要的。再说风险,公司是有风险管理系统的,我们管风险也不一定是事中控制管风险,如果事中控制管风险,你就效率很低啊。我们需要有事前的政策。为什么政策很重要?事前的政策能够降低事中的控制,事后建立威慑,对吧?这样使得我们在事中就很高效。
第三匹马,创新精神。这是一个积极化的过程,功能化、制度化、积极化,永远不满足,追求卓越。
第四匹马,整合资源,就是有机化的。我并不是把资源简单地放在口袋里,锁到仓库里,是要让它成为企业整个成有机体的一部分。所以,就需要有非常多的融入、一体化等等,怎么从个人东西变成组织的东西,组织的东西又变成个人的东西,是吧?不同的组织不同的部门之间一起组合创新的东西,然后内部的和外部的,包括客户,包括生态系统,包括供应商,等等,都要有机化,提升我们长期的效果。
所以,所谓的组织成长就是我们要不断地去建立起这四大管理工程——功能化的管理、自动化的管理、机械化的管理、有机化的管理。但这四架马车是有矛盾和冲突的,比如说功能化,功能化就是萝卜拔了不洗泥;但制度化是我不管快慢,都要洗。这里面就有一些冲突,怎么解决?价值为纲。什么价值为纲?客户价值为纲。评判不是由领导来评判,而是客户来评判。我们两个有冲突了,不是到上面去,找领导来拍板,而是要到客户那边去,让客户来评判。制度化和有机化也是有冲突的,制度有时候是无情的。而我们有时候要讲一下“情”,尤其在中国,情、理、法,是吧?光有法还不行。所以,对我们企业家来说,什么时候要抽哪匹马,什么时候要拉哪匹马,你都要有感觉,这样才能够把这个马车驾好了。华为在管理过程中为什么除了强调自我批判,还强调要开放、妥协、灰度?其实就是要把这些不同的力量,不同的马很好地整合一起。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我们这个马拉着车子,在车子上可能放了一些东西,这些东西就是我们的经营目标,就是我们企业要追求的战略、愿景。那为什么不把这些东西直接放到马上,而是需要有一个“车”呢?这个“车”其实就是把不同的马稍微整合了,使得马不会朝着不同的方向而走,如果这几匹马朝着不同的方向拉,就变成五马分尸了。所以,一定要有一个车架让马都朝着一个方向,虽然可能会有一些偏。我们企业家就是要去打造让一个企业不同的动力,每个人的重点,每个人的利益,每个部门的重点,每个部门的利益,每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全部都形成一个合力。
在建立的过程中,这四匹“马”怎么抽,我们有没有秩序?其实怎么抽都没问题,只要你是一个高手。这么多年实践下来,爱迪思也做过很多分析,形成了一个最优解,比如说做《华为基本法》,95年、96年、97年这三年,98年还请了另外公司来做流程,那《华为基本法》相当于企业文化的有机化,而流程就是一个制度化。
如果换一个次序,我们先请人来做制度化,再请彭剑锋教授他们做基本法,行不行?按照爱迪思的理论就不行。这样做的话,华为的发展肯定不如现在。那么,按照功能发展顺序的最优路径“P-A-E-I”,就是功能化、制度化、积极化和有机化的英文的头字母。
大写字母表示重要,小写就是正常。它认为企业要有发展创新能力,首先你要有企业家精神,要有创新的想法,企业家精神和创新的想法来自于哪里?来自于你的问题导向,也来自于你的不满足,来自于你内心的贪婪、不满足和欲望。你要把欲望放在什么地方,或者说你要把创新精神放到什么地方?放到“I”——整合更多资源,这些资源也包括企业组织能力金字塔里面的财务资源、技术资源,现在讲生态系统,而所有的资源、生态系统,核心就是你要去整合。这些要靠企业文化,实际上也不光靠企业文化,还包括品牌的构建等。在发展“I”的时候,因为我要去整合别人,我虽然很牛,但是我希望他跟我合作,我要换出一些东西,“e”就要小一点。而一旦能整合一定资源以后,这些资源就要让它发挥效率,就要讲效益,这时候企业家精神、创新精神又起来了。那有了企业家精神,有了整合的力量,就要去做制度,这个制度包括政策、流程、动力机制、奖惩机制等。那之后我们就要把所有的东西都围绕一个清晰的目标去走。而到这个时候,企业家精神就慢慢需要被管理,更多的是要靠组织,靠整个体系,靠清晰的目标去牵引。那么,到最后,在整个企业中,不仅你有企业家精神,人人都有企业家精神,就像华为,人人都是一匹狼,人人都有狼性。
今天来看,华为在变革组织发展过程中,大的路径基本上就是按照这样来走。阿里巴巴其实也是这样。阿里巴巴很早就形成了独特的整合的力量,它的“十八罗汉”,它的“六脉神剑”,这些东西很早在就构建,然后长期去影响整个阿里的发展。
03
大胜在德,“德”就是让更多的人愿意追随
我们未来要把事业做大,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需要拥护我们的人多。大家如果去过华为,在华为大学前面有一块大石头,石头上写了八个大字叫“小胜靠智,大胜在德”。“小胜靠智”,大家都知道,我有点小聪明,赚了一些钱,但你要取得更大的成就,一定要“在德”。“德”是什么?中国汉字这么多年被异化得很厉害,现在讲德就是讲道德,讲品德。
我查过金文,金文的“德”左边是双人旁,上面一个“十”,中间一个“四”,那是一个目,眼睛,下面一“心”,这个字的意思是你在外边行走,后边一些人看你走,然后跟着你走,所以,“德”是让人愿意追随。那么你靠什么让人愿意追随?你说靠我的人品,我的品德吗?华为任老板经常说的一句话,跟着狼吃肉跟着狗吃屎。那这个人是愿意跟着狼还是跟着狗啊?肯定愿意跟着狼嘛,天天吃肉多好。你给人肉吃,人就愿意跟你。当然了,我们不愿意把自己搞得那么庸俗,是吧?会搞一些花言巧语或者高大上的东西,但是大家一定要知道,在高大上的外包装之下,要有真的东西在里面。对于华为说,我们要“以理想主义为旗帜,以实用主义为纲领,以拿来主义为原则”,你不能够过于高大上了,里面没东西,这个你骗不了别人,骗不了你的员工,骗不了你的客户,骗不了你的供应商,最终只能骗你自己了。所以,我们一定要追求怎么把拥护我们的人搞得多多的,把反对我们的人搞得少少的。
企业家为什么要有“灰度”?“灰度”跟我们平常讲的概念有很大不一样,我们就要爱憎分明嘛。但要把拥护我们的人搞得多多的,把反对我们的人搞得少少的,你就要将就一些东西,迁就一点东西,你看重的东西就不能太多,你要这个人能干,要他听话,还要他拿的工资少,怎么可能?所以我们企业家要丢掉一些幻想,丢掉一些幼稚。把拥护我们的人搞得多多的,把反对我们的人搞得少少的,可不就是整合的力量吗?我们要整合更多的人,我们刚才说人越多,最大公约数就越小,小到到最后,就是人性和商业的基本逻辑。所以,华为的价值观里,或者说管理原则,“以客户为中心”,就是商业的基本逻辑;“以奋斗者为本”,就是人性。人家为什么要奋斗?是因为你对奋斗者好。所谓的“以客户为中心”,就是围着客户转;“以奋斗为本”就是我对谁好的问题,谁能升官谁能发展,“以奋斗为本”不是说我们每个人都要奋斗,而是企业家在悬赏说升官发财的机会给谁,只要做到一点,我就让你升官发财。所以,“以奋斗者为本”,实际上是企业家给大家的一个承诺。
不管怎么样,我们的人性就是趋利避害,你对他好,他就跟你有亲近,你要让他追随,你就得对他好,就得让他吃肉。
那么,华为在管理上提倡开放、妥协、灰度、“拧麻花”,都是能够把拥护我们的人搞得多多的,都是能够促进系统的有机化,所以,企业家是人性管理大师。当然,大家说人性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那我们就是要怎么通过制度去约束人性的弱点,通过一些动力机制,去开发人性努力的一面。
所以,对人性的洞察和驾驭是领导力的重要潜力,我们企业家需要在这个方面加强,要读得懂人。我们要去团结更多的人,照顾到更多的人性。
同时,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我们要关注的重点也不一样,中间又有一些矛盾,有时候我敲一下这匹马让它跑快点,有时候我要拉一下绳子让它跑慢点。对于企业家来说,你就是一个大师,你就是一个乐队的指挥。怎么搞?那你就要变。所以,在企业成长的过程中,你的管理风格是要变的。可能在生存阶段,更多的是要有企业家精神,更多的是要功利主义,目标明确。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就不要那么功利,更多的是要去整合更多的资源。而在衰退期,要你保持活力的时候,又要把企业家精神和功利性放在很高的位置。在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企业家的管理风格是要变的。但是,这种变不是喜怒无常的变,而是根据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状态去调整。
另外,我们让更多有企业家精神领导不断涌现,不断提升组织领导力,人才辈出。这是什么概念?我相信创业企业家都是人中龙凤,都是人才,很多方面都很厉害,那你怎么把企业家的个人能力变成你的组织能力,就是要在公司内部复制很多个这样的小企业,出很多个这样的小企业家。通过什么来发展?通过构建组织、构建系统的方式,而不是针对某一个具体的人。别的不讲,就从接班人的角度看,我们也需要把接班人的制度建立在一个系统和体系上,而不是在某个人上。华为有一句话,叫做“小草浇成大树”,所谓“小草浇成大树”,就是说这个人我不断给他机会,不断地培养他,你看有些企业家培养了一个人20年了,然后我现在年纪也大了,六七十岁了,就发现越来越发现不行他培养的这个人不行,这个时候就很悲催,是吧?你不给他的话,这个时候也没别人了,但这么长时间你怎么培养他,发现确实有问题,那为什么以前没有发现他有问题呢?因为以前你没有萌生退意,他的很多东西都被你的光辉遮掉,你不认为他那有问题,或者你没关注到他的问题,你现在要慢慢把你的光收掉,你才发现这个人的很多地方是照不亮的,所以“小草”是浇不成“大树”的。那怎么办?你就不要长期地盯着一个来交班,就看小草长出来,如果是树苗,它自然就会长出来,你根本不需要去分辨哪个是草哪个是苗,你就管“浇”,然后看谁长得快,谁长得高,谁长得粗,那谁就是接班人。所以,企业家应该让自己的个人能力变成组织能力,应该让更多的人有企业家精神,而不是围绕某几个人去“浇水”,而是要去构建一个机会均等、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
总的来说,企业家要有企业家精神,中层管理要更多地关注制度化,基层去抢单去攻役,让这样的方式变成一种共同组织的方式。尤其是对中层管理,我们现在感觉中层干部是问题最多的地方,觉得中层干部不得力。中层确实很重要,中层的人既要有企业家精神,又要有规范化的管理,同时还要有目标明确、功利主义,所以,这是我们组织能力发育需要很关注的一个问题。
华为在干部交流上,提出“高层要有使命感,中层要有责任感,基层要有饥饿感”,这是什么意思?我们所有高层位置的积极化,更多的要靠使命感;而中层为什么要积极化?更多的要靠责任。什么是责任?有的源自于责任心,有的源自于外部的要求,流程的要求、制度的要求、体系的要求,你是被裹着走,是吧?如果我们没有这样一个体系,其实很难建立起来责任感,不能靠他自己说我是凭良心做事,如果他说我是凭良心做事,说明我们企业整个流程制度建设太差了;“基层要有饥饿感”,基层的狼性是什么呢?就是饿,就是钱不够,买房的首付还差一点,还要赚小孩奶粉钱等等。所以,不同层级是需要不同方法来进行共同的管理。
04
战胜组织黑洞,靠文化、靠变革
我们讲一下组织发展金字塔。
组织金字塔包含商业基础、市场、资源管理、运营系统、管理系统、企业文化等六个方面。所有的企业,跟你的竞争对手是在所有层面的竞争,商业模式、产品、市场选择、资源、运营效率、管理的有效性、企业文化等都是综合竞争的,但最终赢在什么地方?赢在可持续竞争优势——运营系统、管理系统和企业文化。
组织成长的不同阶段,不论是创新创业公司,扩张的公司,退毛时期的公司,还是多元化的公司,其实对这六个方面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但不管怎么样,从企业家的感性认识来说,在整个组织的成长过程中,企业家其实是会感受到非常多的问题,会有很多痛点,我们称之为组织成长之痛。我们感觉到时间不够,都在救火,让我们感觉到下面执行力不行,计划没有变化快,搞不清楚大家都在做什么,只知道自己很忙,只觉得自己是公司最忙的人,所以,我们就试图去解决这些问题。组织生产互动理论告诉我们,这些“痛”不是问题本身,我们如果去抓对着这些“痛”,就变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那么,这里面我们就要搞清楚几个东西,就要搞分清症状问题和根因,我们所有的这些所谓的痛苦其实不是问题,它是症状。
今天一量,38度,发烧了,你就会把这个定位成问题,定位成感冒,然后就去找感冒药。但是,发烧不一定是感冒,因为除了感冒,还有很多东西会引起发烧,比如吃坏了肚子了,比如说哪个地方有个伤口化脓了,所以,总的来说发烧是一个症状,是一个现象。而对企业家来说,我们不能够只停留在这种表现出来的症状上,我们需要通过这些症状去摸索问题,去找出问题的原因,最终找出根因,只有根因找到了,才能够药到病除。最后发现我发烧是因为前几天有个伤口没处理好,还在水里泡过,伤口发炎才导致发烧。那么,我去解决这个问题,我就要把伤口处理好,然后要包扎,这几天伤口不能弄到水,这样几天下来,伤口可能就好了。所以,我们要不断地把问题当症状、当现象。
那现象是什么?现象就是一个问题一定会出来、必然会出来的客观性,因为现象它不是一个主观的,是我们控制不了的,我们要把问题变成现象,就会认为这是一个一定回发生的,我们不能侥幸,所以我们才去再找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现象的问题?然后再把问题当现象,只有不断地把问题当现象,你就会越扎越深,最终分析到你的组织要素上,你的流程上,否则的话,我们很容易把这些问题归罪于外,归罪于别人,归罪于别的部门。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地把问题当现象,不断的追,最终要求追到自己公司,追到自己部门,追到自己,这就是自我评判。只有追到自己能改变的东西,才能解决问题。如果追了半天都是你改变不了的,那你就只好认命了。中国原来有句古话很对的,打破砂锅问到底。我出了这个问题,一定要问为什么?为什么?问五个为什么,就能找到原因。所以,在这样一个组织过程之中,我们需要以企业为管理对象,进行概念性的思考。
在这样的过程中,根据企业发展的阶段,我们需要有一些转变。转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就是人,最主要的是体现在高层领导,高层领导需要有个人的转变,需要角色重新进入,需要有一些新的技能、新的思想、新的风格,甚至需要重新安排你的时间你的重点。另外一个转变是战略,包括组织结构等。
组织为什么有这个痛?是因为组织的复杂度提高了。当然,规模的增加可能是复杂度提高的一个因素,我们的人增加,我们的客户群增加,等等,总的来说,复杂度增加会要求组织升级。但是,大家一定要清楚,复杂度增加并不意味着只有规模的增加。所以,很多人说华为这么大,它的方法我们不适用,其实是把复杂度和规模简单地划为等号了。华为在98年前请IBM流程变革的时候,只有80亿,大家还是觉得很大,其实那时候华为业务复杂度很低,为什么?第一团队比较单一,就是交换机;第二客户比较单一,就是运营商,那时候就是电信局,因为那时候还没电信改革,一个客户一个产品,你说它复杂吗?很不复杂,比我们现在的要简单多了,所以规模不代表复杂度。现在很多企业,别看你只有一个亿两个亿甚至三个亿五个亿,复杂度其实比华为80亿的时候复杂多了。
那么,企业管理有了复杂度之后,我们就需要去发育出跟复杂度相匹配的组织基础设施。
组织的规模和发展,特别是收入的增长,跟组织的基础设施、流程建设的发育,其实在时间节奏上不匹配的,有时候我们跑得太快了,就扯住了,对吧?我们左脚跑得太快,右脚跟不上,会让我们产生不舒服感。另外一个,组织成长之痛一定会来的。到了一定阶段,我们一定要进行制度建设,要发展爱迪思企业生命周期理论里的自动化。再者,即使我们组织发育得很好,我们组织也是会有黑洞,什么叫黑洞?黑洞就是能量进去以后就出不来了,就吞噬一切万物的东西。组织是有黑洞的,组织为什么有黑洞?因为组织是由人构成的,人都是各怀鬼胎的,是吧?那么就会有很多内耗,我们有很多山头主义,特别是早期,大家都是打天下的,山头主义,也有很多腐败,因为组织是功利的,是讲钱的。企业家也有疲劳,也有很多抱怨。另外,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他很容易把过去延续到未来,我们讲未来并不在过去的延长线上,这是路径依赖。员工也有疲劳是吧?华为曾经流传过一句话,叫做一不做二不休,什么叫一不做二不休?一不做事二不休息,不做事就没那么累,不休息你还可以拿工资,晚上加班还有夜宵,很多这样的人。那我们怎么能够通过我们的管理,能够让这样的人减少一点。不管怎么样,这些都属于组织的黑洞。我们一定要去处理这些黑洞。企业不能够由这些黑洞来吞噬企业的能量,因为我们组织要不断地活下去。
所以,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是必须要变革的,这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我们要去战胜组织黑洞,靠什么?第一,靠文化;第二,靠管理变革。
企业文化是什么?文化就是一种习惯。为什么说中国文化跟美国文化不一样,那是因为大家习惯不一样,习惯怎么想,习惯怎么说,习惯不一样,我们很难改变习惯。那我们怎么改变习惯?那就需要一个自我批判,一个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是现在大家不喜欢的一句话,觉得现在生活水平好了,干嘛还要艰苦奋斗?什么是艰苦奋斗?那华为强调的在思想上还是要艰苦奋斗,我们需要有这样的政策,需要有这样的习惯,我们才能够战胜组织黑洞,才能够在组织成长过程中去减少这个“痛”。这样能力提升过程就是一种变革。
所以,我们讲企业能力成长就是变革性。
05
组织不断升维,需要战略做牵引
我们组织需要不断的升维。
我们原来只是做经营,只有业务管理,那我们成立了很多部门之后,有了很多职能管理,有很多要素,本来有传统的一些要素,现在又开始加入一些新的要素,比如说我们有流程要素;我们以前是人事管理,我们现在要人力资源甚至干部管理,这些都是新的组织文化管理要素。所以,我们一定要慢慢地从职能管理到流程管理,到战略管理,还要到战略执行管理,我们会发现去实现企业的一个目标,在企业小的时候很容易,没那么复杂,企业越来越大之后,头绪越来越多,线索越来越多,对象越来越多,所以我们要不断地把组织发育得更加多维化,原来是一个一维的组织,要变成二维的,二维的变成三维的,三维的变成五维的,最终你的维度越高,维度越多,你就越厉害,你就越强大。所以,组织是一个升维过程。
在组织升维的过程中,需要战略来牵引。
我们要从机会驱动到战略驱动。机会驱动是为了机会抓短期的,战略驱动是既要关注短期的、现在做的事情,还要能够抓住未来的机会,我们有时候会觉得从机会驱动到战略驱动很难接受,就说我现在都顾不过来,还顾未来?这是对战略的理解有问题。战略就是我们现在要做的事,我们现在要做的是既要解决现在的问题,还要面向未来,这才叫战略。当然,谈战略不是谈空中楼阁,谈三年五年以后是吧?三年五年年以后总归是要来的。谈战略,首选要谈的是我们现在要做的,但是我们现在要做的事情只是关注到现在,还是既要关注到现在,又要关注到三年五年?所以,我们说有碗里的、锅里的、田里的,不能只盯着碗里的,我们还要有碗里的,如果条件允许,我们还是要有田里的。
所以,机会驱动和战略驱动是为了更好地去抓机会,不仅抓现在的机会,还抓未来的机会;不仅是抓个别的机会,还是抓批量性的机会。我们看华为从一年几百万到几千万到几个亿到几百亿到几千亿,每年的增量也从几百万几千万到几十亿几百亿,没有美国打压之前,华为每年都增加两三千亿,这个是以前想都没想到的。所以,我们怎么能让我们的公司现在从每年增长几千万,到五年、十年以后,每年增长几个亿、几十个亿,我觉得都是有可能的。为了这种可能性,我们现在需要做一些事情。企业组织能力的成长是一个变革,要改变,要变成我们自己的一个习惯。
公司发展一定的阶段,我们需要从所谓的创业型管理升级到专业化管理。
而创业化管理和专业化管理在很多关键领域,你对待它的态度做法,是很不一样的。比如就文化来说,对一个创业型管理公司,对文化的管理是比较宽泛的,是个家庭式的模仿,而我们要强调的专业化管理,就不能这么宽泛,不能够简单说我们是一家人之类的,一定要明确定义和管理文化,要把文化理解为一种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为什么要明确定义和管理文化?我们知道,文化对人的思维、行为有影响,会影响到企业行为。另一方面,一个员工在企业里,他的行为受到企业制度的影响,但员工的行为对某件事在某时某刻是宽泛的,做了就做了,那他这样的行为,究竟是文化影响他这样做还是制度要求他这样做?如果文化和制度的要求是一致的,就不会有问题,如果不一致,那对他来说就是分裂。我们要保证文化和制度一致。所以,在建立企业制度、发展制度的过程中,我们有一句话叫做文化是制度之母,文化是制度的“妈”,制度怎么来?就是从文化这个母体里来的。所以,你不去明确定义和管理文化,你的制度就没有“妈妈”了,就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就是我们齐天大圣孙悟空,就是个无法无天的人。我们要去建立制度,最后建立出来的是一个无法无天的人,那不是个笑话吗?为什么说彭剑锋老师他们给华为做了巨大的贡献?《华为基本法》其实就是明确定义和管理华为文化。
我们认为我们最大的资本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的增值要大于财务增值,那我们去做人力资源建设采取的政策制定,就有很强的导向性。
创业型管理和专业化管理除了这些,还有很多别的方面不一样,比如预算,现在很多公司说有预算,创业型管理的预算,第一是不变的,而第二又是随时变的,变与不变之间是割裂的,没有逻辑的。对于专业化管理,在做预算的时候,会讲究期限,会讲究定额,会讲究投入产出的效率,会把投入产出资金建立连接,它是在变,但它的变是一种系统的、联动的变革。
我有两个学生,他们都是做传统行业的,其中一家效益不好。为什么?其实就是预算没做好。因为对传统行业来说,企业做起来了,就做广告,但他们业务是业务,广告是广告,两者是分离的,他们都是在高铁、机场做广告,这几年因为疫情高铁没人坐,机场也不开放,而他们没有这样的一个预算,不会随着事情的东西变化而调整。
另外一家专业化程度比较高,规划会随着变化而变化,虽然说有点困难,但效益还是不错,这效益从哪里来?简单说,就是把广告费减下来。
所以,我们要成为一家重视创业精神的职业化管理公司,企业组织发展要朝着这个方向去走。
我们讲创业型管理的驱动因素和专业化管理的驱动因素是不一样的,你要去实现这样的转变,企业家就要去寻找动力。首先要寻找企业家自身的动力,再去寻找整个组织的动力。为什么要对专业化管理趋之若鹜?我们希望有更好的效率,我们需要更高的市场份额,我们需要大家不要那么累,我们需要从一个企业家的独裁变成一个集体的决策,我们需要去管理更多的复杂性。
有些企业家坚守创业型管理,他也有驱动因素,觉得这个机会导向,抢先进入市场;个人决策;有一些很独特的资源,等等,驱动力不一样。那我们要从创业型管理到专业化管理转变,我们要去加大驱动因素的挖掘,我们要减少对个人的驱动因素的依赖,不要认为把这些驱动因素对企业发展那么重要,比如你手上拥有一些资源,你很熟悉很重要,但你不要把这个看得那么重要;你觉得市场变化太快,你就需要快速,市场其实没变得那么快,还是要坚持创新。
我们要看到一个趋势,我们希望组织能走得更远。作为一个创业者,一个新兴组织,它的未来,它的方向,它的发展,是需要企业家精神的。大家肯定希望,我们变成一个卓越的组织,变成一个世界级的企业,卓越组织跟新兴组织比起来,就要保持一个很高水准的企业家精神,同时提升专业化管理。如果我们只有企业家精神,没有专业化管理,企业家精神退一旦出来以后,我们就会变成一个官僚组织。很多创业公司慢慢就走到这个地方,尤其是在一些传统的服务型行业。
任老板曾经在09年跟我们一起开会,他感慨说没办法,华为不想做世界第一,但是我们已经走到了世界级的路上。为什么?因为华为经过那么多年的发展,我们专业化的能力提升了,我们企业家精神业务还一直保持,所以华为能够成为一家卓越的公司。而美国的那些公司,他们因为上市时间久了,都是职业经理人,他们是没有企业家精神的,就是要在他任职这个期间内,怎么让他自己的薪酬最大化,股东利益最大化。从组织来说,卓越组织一定会打败等级组织,而等级组织一定会打败官僚主义。等级组织对新兴组织来说,有时候会受到新兴组织的一些创伤,他们之间可能互有胜负,但是一支新兴组织一定打不过等级组织。所以中国大量的企业,现在有了一些很好的基础,都有机会超过国外的企业,因为国外的企业顶点就在等级组织,而我们超过它的机会就在提升我们的专业化水平,使我们成为一个卓越的组织。
人性转化的力量